一場辦桌、一把小米,都不只是食的體驗,更是眾人的共同生活記錄,也是文化的演變與承襲。

從過去到未來,我們共同守護或見證了哪些無形文化的生命發展?

無形文化資產
的當代價值
文化資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反映著我們生而為人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家族群的層面,是塑造文化體系重要的元素,展現著不同族群在土地上因交流互動而產生的多元文化樣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資產公約》,以「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之名來發展與延續人類文化遺產的新方法,而隨著技術進步以及人類聚集與活動形式的演進,除了各國政府開始審視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政策,世界不同族群對各自文化的論述與保存意識也逐步提升。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在臺灣稱之為「無形文化資產」,在國際上則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臺灣是如何與此發展接軌的呢?

飲食文化遺產
飲食,其實並不是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籌備階段所設定的主要對象——例如傳統祭典、傳統工藝、舞蹈、戲劇等,然而當公約生效後,卻出現了飲食文化遺產登錄風潮,從法國美食的登錄開始,接著土耳其傳統儀式美食、地中海飲食、韓國泡菜、日本和食...彷彿形成國際競賽,每一個國家都在問,我們的飲食文化遺產是什麼...全文+
臺灣潛力名錄!說明+
  • 半發酵茶

    臺灣半發酵茶製作與飲茶文化

  • 青草茶文化

    臺灣青草茶文化

  • 小米

    原住民族傳統植物與飲食文化:小米、芋頭、野菜

  • 穀物製酒

    原住民族穀物製酒之知識與技術

  • 客家炆炒菜系

    客家炆炒菜系:菜譜、烹飪技巧及語言

  • 紅麴糯米酒

    紅麴糯米酒釀製及料理文化

  • 魚漿

    魚漿製作與運用文化

  • 虱目

    養殖、加工及食用文化:虱目

  • 鰻

    養殖、加工及食用文化:鰻

  • 海產曝曬

    海產曝曬、發酵、醃漬之知識、技術與食用

  • 宴席文化

    宴席文化:社會網絡與文化系統

  • 眷村菜

    眷村菜及在地飲食適應

觀點與現況
「飲食文化」是透過食物的生產脈絡及人為技術的產製,建構出的文化系統,可能蘊含歷史、地理、產業、宗教、民俗的元素在其中,除了味道,更注重於食材來源、生產技術、組群結構與文化脈絡等深層價值。飲食成為文化遺產的意義,在於提升飲食文化素養、理解飲食與土地的連結、重新體認飲食對於環境與產業的影響,並且因為飲食文化遺產具有實踐者數量龐大、且能透過飲食行為「親歷共感」的特質,具備喚起更多關注與資源投入共同保存此「活的文化」的潛力。
實務工作坊
為了與地方政府行政人員、飲食文化研究人員及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等,就飲食文化類項登錄無形文化資產溝通,以及建立未來推動登錄的共識與操作機制,文資局特別規劃辦理兩場「飲食文化登錄無形文化資產實務工作坊」。

面對如何將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飲食概念,轉化為質性研究文本,並落實在實務登錄操作中,這次工作坊規劃以有文化敘事的建構地方場域理解,以及練習模擬實務登錄等討論,來加強相關研究,增進工作者對核心精神與現行執行難題的理解,以期幫助未來的實務工作能更加順暢。

宴席文化:社會網絡與文化系統

宴席文化

內門為臺灣辦桌文化重鎮,總鋪師技藝展現飲食哲學與人情網絡。「金葉摸油湯」延續家傳筵席,融合創新與永續理念,推廣辦桌文化。此次工作坊透過實地體驗,探索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社會參與...

原住民族傳統植物與飲食文化:小米

飲食文化-小米

尖石鄉為泰雅族聚落核心,小米兼具主食與文化意涵。當地部落透過復耕、祭儀與飲食教育實踐傳統知識。「小米方舟」團隊由芭翁老師發起,推動保種、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致力於守護原民生活...

圖片提供: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陳志東、林美慧、李婉婷

概念與內涵

讓我們先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UNESCO的《保護非物質文化資產公約》中,有這樣的定義說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及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臺灣則早在1982年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制定頒布了《文化資產保存法》,並陸續修訂新版,從相關定義、類型到保存維護原則等,都提出了新的論述,呼應更符合當代的觀點(目前最新文修正版本為2023年11月29日)。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及「無形」,「有形」涵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等9項;「無形」則包含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5項。新修訂的無形文化資產論述,以銜接UNESCO之《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思維為目標,致力於共同推廣活的文化遺產概念,並關注以社群為主體、著重生命力與實踐過程、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與維繫等等。

這些思維為當代社會如何看待傳統與民間文化提供新的觀點,對國家文化資產政策帶來影響, 對於有著多元文化交錯歷史紋理與豐沛民間生命力的臺灣,除了有助建構當代社會對於各種寶貴文化資源的認同與發展,也為國際間的交流對話創造更多新契機。

分類與定義

UNESCO 針對無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定義包括:(1)口述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U而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版(2016年公佈之新法)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臺灣的5項無形文化資產類別的定義如下:

傳統表演藝術

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

傳統工藝

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

口述傳統

透過口語、吟唱傳承,世代相傳之文化表現形式。

民俗

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

傳統知識與實踐

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累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 。

相關法源

一個文化項目如何登錄無形文化資產呢?

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是一項系統性且涉及多方參與的專業工作流程,臺灣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為法源根據,結合文化部、縣市政府,以及相關地方單位等共同進行有系統的文化資產保存與管理,流程主要有普查/提報、行政權發動、登錄認定、保存維護活化等。

更多完整法規與實務操作內容參考:
《文化資產保存法》
《無形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

更多資料來源可參考:
文資局 文化資產概述
文資局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網站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文資局 提報申請標準作業程序

當飲食成為文化遺產

飲食,其實並不是UNESCO《無形文化遺產護衛國際公約》籌備階段所設定的主要對象——例如傳統祭典、傳統工藝、舞蹈、戲劇等,然而當公約生效後,卻出現了飲食文化遺產登錄風潮,從法國美食的登錄開始,接著土耳其傳統儀式美食、地中海飲食、韓國泡菜、日本和食⋯⋯彷彿形成國際競賽,每一個國家都在問,我們的飲食文化遺產是什麼?飲食文化遺產成為國際社會無形文化遺產名錄的亮點,也對無形文化遺產名錄的意義與行動的可能性,帶來新的反思。

飲食進入無形文化遺產的世界,在意料之外。不過,無形文化遺產的思維的確映照出飲食文化多元的當代價值。飲食,做為文化遺產有著如下的特徵:

1 顯著的飲食文化遺產鏈

做為無形文化遺產的飲食文化之內容,包括從食材的生產、加工、烹煮、食用,以及上述環節中涉及的文化思維與社會關係,這些不同的面向環環相扣。

2 具有高度變化性

雖然,隨著時代或社群認同而變動就是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徵。然而,不論是工藝、表演藝術或者民俗,都仍具有一定程度、世代傳承並做為遺產價值核心的文化表現形式。相較之下,飲食文化遺產前述的各個環節,因文化交流、環境、技術與飲食觀的改變,都具有高度變動性與複雜性。

3 土地認同、情感記憶的重要媒介

飲食因是人人於日常中均可感知、操作的行為,其背後隱藏著土地認同與情感。

4 呈現多元關係人、多元價值基準

飲食文化各個環節的知識與技術的保有者,都可視為飲食文化遺產的保存者,而即使是同一種食物,經常都有顯著的地域性。

5 消費是維繫飲食文化遺產的關鍵

消費,是維繫飲食文化遺產的知識、技術與活力的關鍵。當然,對於飲食文化遺產鏈意義的理解,有助飲食文化遺產鏈各個環節的串連與維繫。



當飲食成為文化遺產,在文化遺產視野下推動相關保存維護,具有以下的當代意義:

1 飲食文化是身份認同的載體、是歷史與記憶的交匯

飲食文化承載了身分認同、歷史敘事與集體記憶,但這些記憶並非靜態,而是隨著時間被重新詮釋。飲食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不只限於原真性,它在發展過程中是否被充分認知、於傳統的文化與社會脈絡中,產出某種程度具有共識的改變,關鍵在於文化意識的提高與素養的培育。

2 飲食文化存在著全球化與地域化的張力,能成為國際對話與強化國家軟實力的媒介

飲食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既是抵抗的工具,也是被改造的對象。位於東北亞、東南亞交界的臺灣,蘊藏極為多元繽紛的飲食文化。例如。透過原住民族群的飲食文化,臺灣能夠與世界的原住民族、特別是南島語族交流;海洋漁業或養殖漁業的文化內涵,甚至可以跨洲分享;又像是徙居世界各地的客家族群,也能夠在不同的料理呈現方式中,交流在地適應的經驗。這也是從國家層級思考潛力名錄時可以評估的角度。

3 透過飲食文化遺產的保存維護,有助發展具有臺灣特色飲食產業

在全球地方化的趨勢下,人們希望重振對其地方或社區等生活單位的認同與情感,讓人們與地方與社區產生連結,讓地方與社區產生活力,成為全球性的價值觀,臺灣也不例外。飲食文化遺產的概念與相關推廣活動,可以有助這一個全球性在地實踐的深刻化與影響力。

4 日常的持續與變動特性,有助連結永續價值(SDGs)的推動

凸顯當代價值是UNESCO飲食文化遺產登錄的新趨勢。UNESCO飲食文化遺產登錄,越來越重視如何透過飲食文化的認同與保護,有助人們理解飲食與環境的關係,例如強調環境變遷對飲食的影響,以及人們的飲食也正在改變環境與產業。以前述的飲食文化遺產鏈的概念,有助推動聯合國所推動的永續價值(SDGs)至少以下幾個面向: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責任消費與生產、永續海洋與保育、陸域生態、制度的正義與和平、永續發展的夥伴關係等。



承上述,當我們問臺灣的飲食文化遺產是什麼,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如何透過飲食文化遺產的登場,讓飲食成為進一步認識有關土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的媒介,以及透過更有意識地飲食,帶動環境永續、文化永續的價值認同。



文 /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陳佩歆(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展覽藝術科科長)

臺灣潛力名錄

自UNESCO於2003 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截至2024年共有150個國家計788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逐年來UNESCO不斷修正調整登錄程序,讓飲食文化能以增進歸屬感、認同感、參與感的方式來進行登錄工作,許多國家已將飲食文化登錄,做為國家文化認同的一部分。自2010 年起陸續將法國料理、日本和食及南北韓泡菜等飲食文化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已有超過80項與飲食文化相關的項目,佔名冊十分之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113-114年期間委託執行「飲食文化納入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名錄研析計畫」,整理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飲食文化相關項目,同時進行國際案例彙整分析,並提出「臺灣飲食文化遺產潛力名錄」。

有別於現存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案例,著眼於特定的環境、建築、聚落、景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力名錄,「更像是一組概念(或元素)的組合,這一組概念(元素)有機地互動,使得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仍舊持續傳承,在生活中產出根源於傳統的實踐方式。」

這份潛力名錄也力求突破行政區域的界限,採用跨縣市、跨族群的整合視角。因為飲食文化本質上就是流動的、互動的,並且當思考以國際組織為目標,足以代表「國家」的飲食文化可能不是單一一項的料理,而更可能是人們共享的知識,或共同實踐的一套生活行為模式。

宴席文化:社會網絡與文化系統

內門為臺灣辦桌文化重鎮,總鋪師技藝展現飲食哲學與人情網絡。此次工作坊透過實地體驗,探索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社會參與。

時間

2025/10/20(一) ~ 2025/10/21(二)

地點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 內門區

焦點內容

飲食無形文化資產國內外案例分享、辦桌總舖師對談、金葉摸油湯參訪與經驗分享、內門辦桌文化與產業地景踏查

講者與引導者

黃貞燕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徐仲 / 臺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理事長
呂昭輝 / 金葉摸油湯、辦桌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林義安 / 高雄市內門區內門國小總務主任

活動行程

原住民族傳統植物與飲食文化:小米

尖石鄉為泰雅族聚落核心,小米兼具主食與文化意涵。當地部落透過復耕、祭儀與飲食教育實踐傳統知識。「小米方舟」團隊由芭翁老師發起,推動保種、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致力於守護原民生活方式與世界觀,具示範與教育價值。

時間

2025/11/10(一) ~ 2025/11/11(二)

地點

新竹縣尖石鄉

焦點內容

原住民小米文化走讀工作坊、小米農事與料理製作體驗、飲食無形文化資產國內外案例分享、部落文化與田區場域踏查

講者與引導者

黃貞燕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林益仁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
芭翁‧都宓 / 小米方舟工作室創辦人
陳玠廷 /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活動行程

儀式性喀須喀克傳統 Ceremonial Keşkek tradition

登陸國家/地區

土耳其

說明

喀須喀克是一種傳統的儀式性食品,特別在婚禮、割禮、宗教節日時烹調製作,分享賓客。喀須喀克以小麥和肉烹煮;麥子在前一日清洗祈福,然後放在石臼中,在土耳其大鼓(davul)和嗩吶(zurna)的伴奏下舂搗。

烹調通常在室外進行,去殼的麥子、帶骨的肉塊、洋蔥、香料、水和油一起加入大鍋中竟夜熬煮。隔天,村莊中體格最好的年輕人會被請來以木棒攪拌,在嗩吶音樂的吹奏下,燉煮中的喀須喀克逐漸濃稠,完成後大家分而食之,感謝神明。喀須喀克傳統是透過由大廚師傳給學徒的,其過程中的許多文化表現如選麥、準備與烹調時的祝福與祈禱,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喀須喀克的傳統也包含了娛樂,如戲劇和音樂表演;通常鄰近的村莊也會受邀同樂。

登錄理由

喀須喀克是土耳其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實踐,在婚禮、節日和慶祝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體現了團結和集體勞動的精神,強化社區認同感。這一傳統包含了豐富的口頭表達、音樂和工藝技能。喀須喀克促進了代際交流和文化傳承。它反映了土耳其的文化多樣性,有助於跨文化對話。

關鍵社群(保存者)

傳統廚師(村廚師,喀須喀克廚師)
助理廚師
村長
婚禮主人
儀式組織者

保存策略

社區成員,特別是喀須喀克傳統廚師
村長和儀式組織者
當地政府和非政府組織
鄉親協會
文化和旅遊部(MoCT)

其他重點

持續舉辦喀須喀克節日和慶典活動
進行研究並記錄相關口頭傳統和音樂
製作紀錄片和廣播電視節目以提高認識
鼓勵傳統廚師培養學徒,傳承技藝
在公共培訓中心開設相關課程
支持相關手工藝的傳承,如銅器和石臼製作
鼓勵種植傳統小麥品種
邀請喀須喀克主廚參加國內外節日展示
設立專門的喀須喀克烹飪場地

墨西哥傳統烹飪:社區文化、生動且古老的傳統,米卻肯範式 Traditional Mexican cuisine - ancestral, ongoing community culture, the Michoacán paradigm

登陸國家/地區

墨西哥

說明

傳統墨西哥料理是一個涵括農業、儀式性習俗、古老技藝、烹飪技術和世代相傳風俗和禮節的綜合性文化,包括從種植、收穫到烹飪和飲食等傳統產業鏈。

材料是玉米、大豆、辣椒,透過獨特的耕作方法生產,如「米爾帕斯」(milpas,翻耕玉米田和其他農作物田)與奇那帕斯(chinampas,湖區開發耕地);料理過程如玉米灰化(用石灰讓玉米脫殼的過程,可增加營養價值);特殊的工具,如研磨石及石臼等。基本食品原料有各種番茄、南瓜、鱷梨、可哥和香草。

精心準備的墨西哥食物充滿象徵意義,如日常玉米餅和類似粽子的玉米粉蒸肉(tamales),作為亡靈節祭祀的一部分。女性廚師和從業人員致力於農作物增產,傳統料理遍及米卻肯州及全墨西哥;他們的知識和技術呈現了社區意識、加強社會聯繫與更強的文化認同。這些來自米卻肯州的範例,說明瞭傳統料理是永續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登錄理由

傳統墨西哥料理是一個完整的文化模型,結合了農業、儀式、古老技藝和社區習俗。

它以玉米、豆類和辣椒為基礎,反映了當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烹飪在社區生活和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它代表了數千年來世代相傳的知識和技能。傳統烹飪與環境和永續發展密切相關。

關鍵社群(保存者)

卻肯州及其他地區的傳統廚師,尤其是婦女廚師
當地社區居民
州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門
大學和研究機構
非政府組織,如墨西哥美食文化保護協會

保存策略

建立傳統廚師項目,組織年度聚會和培訓活動
記錄和研究傳統烹飪知識和技能
在學校和社區中心推廣傳統烹飪教育
發展以傳統烹飪為基礎的小型企業和文化旅遊
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將傳統烹飪納入其中
制定保護政策,支持傳統農業和食品生產
提高公眾對傳統烹飪文化價值的認識
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製作和食用北非小米飯庫斯庫斯的相關知識、竅門和做法 Knowledge, know-how and practices pertain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ouscous

登陸國家/地區

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突尼西亞

說明

製作和食用北非小米飯庫斯庫斯的相關知識、竅門和做法,包括準備方法、製造條件和工具、關聯加工品和相關社區中食用庫斯庫斯的狀況。烹煮庫斯庫斯是一項牽涉數種不同作業的儀式程式。一開始要先種穀;然後研磨穀粒;以手搖出粗粒穀粉;接著蒸熟然後烹煮。這些作業關係到一套專用的工具、器械和器皿。這道菜會搭配各式各樣的蔬菜及肉類配菜,按地區、季節和場合而定。如今,就跟過去一樣,製作庫斯庫斯所涉及的方法,是透過觀察和模仿並且以非正式流傳的知識與竅門的總和。器皿製造:陶質器皿由陶匠製作而成;木質器皿則由通常為家族經營式的合作社或工匠工廠所生產。然而,近幾十年來,亦已在家族圈或家庭之外發展出更多正式的傳播途徑。傳承者也將庫斯庫斯的非烹飪方面, 即儀式、口傳和特定的社交實踐(social practices)傳播開來。庫斯庫斯是一道充滿象徵、意義和社會與文化維度的菜餚,一切都和團結、飲宴交際、共食及和睦相處有關。

登錄理由

庫斯庫斯生產和食用的知識、技藝和實踐代表了阿爾及利亞、茅裡塔尼亞、摩洛哥和突尼斯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知識和技藝在歷史上代代相傳,具有強烈的社會和象徵意義。

關鍵社群(保存者)

社區中的女性,她們在家庭和社區層面手工製作和傳承庫斯庫斯相關技藝
男性則主要參與農業生產和器具製作
各國政府
非政府組織(如協會和合作社)
地方社區

保存策略

正式與非正式教育傳授:包括在學校課程中納入庫斯庫斯文化,並通過合作社和家庭環境進行非正式傳授。
識別、記錄和研究:進行田野調查、紀錄和研究庫斯庫斯相關的知識和技藝,保存在博物館和文化中心。
保護和宣傳:組織節日、展覽和比賽,出版書籍和製作紀錄片,提升庫斯庫斯文化的認識和可見性。
經濟支持: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支持,設立合作社,鼓勵家庭和小型企業生產庫斯庫斯及相關器具。

其他重點

庫斯庫斯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和象徵性食品,廣泛應用於各種文化和宗教活動,如婚禮、喪禮、節慶和家庭聚會。
各國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確保庫斯庫斯相關知識和技藝的傳承和永續性。
文件還強調了庫斯庫斯在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代際對話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椰棗的相關知識、技術、傳統與實踐 Date palm, knowledge, skills,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登陸國家/地區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茅利塔尼亞、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突尼西亞、葉門

說明

椰棗是一種常綠植物,通常生長在沙漠及乾燥的溫帶地區,其根部會深植土壤中尋找水份。椰棗生長在具備適當灌溉水位的沙漠綠洲區。數世紀以來,許多族群都與椰棗樹有關聯,他們運用椰棗樹在乾燥地區建立文明。阿拉伯地區與椰棗之間的古老歷史關係造就出豐富的文化遺產,並代代相傳。如今,椰棗生長區域的社群、團體與個人依然保存著相關做法、知識與技術,包括照顧和栽培椰棗樹,以及在傳統工藝與社會儀式中使用其葉子、莖葉與纖維。椰棗亦出現在詩、歌曲和其他作品中。椰棗與該地區的關係已延續數個世紀,除相關工藝、職業與傳統外,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由於長期以來的重要性,椰棗廣泛獲得地方社群與各政府單位支持,而使種植面積大幅擴張及增加地區型生產的勞動力。

登錄理由

椰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登錄的理由在於其廣泛的文化、經濟和社會意義。椰棗及其相關的知識、技能和傳統實踐代表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文化遺產,對當地社區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社群(保存者)

社區和群體:椰棗的主要保存者包括各國的農民、工匠、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這些群體通過不同的方式傳承和推廣與椰棗樹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女性角色:女性在椰棗樹葉編織和製作傳統食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家庭和社區層面上。

保存策略

教育與傳播:在學校設立椰棗的課程,通過社區活動和家庭傳承,確保下一代掌握傳統技能。
文獻記錄與研究:建立和維護椰棗相關的數據庫和研究中心,進行持續的研究和記錄。出版相關書籍和指南,提供標準化的文獻記錄方法。
推廣與宣傳:組織地方和國際性的節慶活動,如椰棗節和產品展覽,提升公眾對椰棗文化的認識。
法律保護與支持:各國政府頒布相關法規,保護椰棗樹及其產品不受破壞,並推動相關的農業和工藝發展。

其他重點

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椰棗在社區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象徵著家庭和社區的凝聚力。在宗教和節慶活動中,椰棗及其產品扮演重要角色,如齋月期間的開齋儀式。
國際合作:各國之間的合作促進了椰棗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交流與共用,增強了文化多樣性和互相尊重。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促進跨國界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