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山林裡,我們是不是可以更輕巧地接近土地、更輕巧地與陽光空氣雨水共舞?
就像撐一把可以遮陽避雨的傘就好……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問題日益嚴重,一直被視為高耗能、高汙染的建築業,選擇低碳材料更是刻不容緩。根據全球建築與施工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的調查,建築與建造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部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之40%,並且占了全球能源使用的36%。
台灣應多鼓勵木、竹建築,才是最佳固碳行動。除了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目前仍不到1%),中部盛產的竹子更需要被善加利用,因為栽種人造林需花費數十年,才具有運用價值,反觀竹子,生長三年至五年就能成材,選擇間伐,挑選成熟竹子砍伐,更有利竹林整體的生長,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在2014年出版:國產造林木材應用於木構造建築一書,台灣常用不同建築構造之單位建築面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固碳量比較如下,我們自行加上竹構一起比較(台灣的竹構造使用都是本地盛產的竹材,故運輸上可以降低碳排放量,且製材的過程僅有高溫乾燥會有較多碳排放,其餘過程都較木構造低,故估計每單位面積的竹構造碳排放比木構造低)。
根據大藏建築團隊的過往經驗,整理不同構造之單位面積的造價發現,竹構造建築稍貴於鋼筋混凝土與鋼骨造,但比木構造便宜。
全台灣都有竹林,根據民國104年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統計資料,全台森林有219萬公頃,竹子占了11%,栽種面積約為25萬7千公頃。
竹山鎮早在日治時期,便有日本與中國師傅來台傳授竹編、竹藝與竹家具的製作技術,竹材加工廠與工藝傳習所等竹產業聚落也順此在竹山聚集,所有竹材料的批發、零售、加工處理等一應俱全,使得竹山的竹子成為就地取材減少碳里程的首選。
一本將台灣建築師們數十年來的竹建築技術與經驗,轉化為一般民眾易讀易懂的手冊。從竹子的特性談到竹材處理、竹構的基礎施作,深入淺出地說明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並輔以國內外精彩的竹建築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