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建築
[ Eco-Architecttural Networks ]
【生態系建築 01】「植生棧」與「雲山橋」:從獵人城寨遠眺山巔浮雲|花蓮農業職業學校生態池觀察棧
佇立於生態池中的兩座橋梁,「植生棧」位於水面附近,是一個可以近距離觀察生態的平台;拱橋「雲山橋」則將人帶往高視角環景觀察,輕巧且具有視覺效果的不銹鋼管欄杆,行人能通過孔隙進行觀察,同時不干擾棲息地裡的水鳥,透過行為產生的構造形式,創造多元的觀察體驗。
花蓮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的生態池,原有的兩座景觀橋梁,因近水面處鋼梁鏽蝕,松木棧板鋪面朽壞與扶手欄杆劣化,導致結構安全疑慮無法開放通行,影響師生校內動線只能多繞遠路;長年失修更使整體環境破舊且危險,為避免此處成為校園安全死角,因此本案最優先的設計目標是修繕與設計生態池橋梁,讓校園師生能安心共享生態教學場域。
全預鑄工法將環境負荷降至最低
LCC事務所定義本案的生態教育不僅限於自然教學,亦包含對待環境的態度,因此進行修繕及維護時,以降低生態干擾的角度出發,並考量校方維護成本,本案選擇普及性高、材質穩定且模矩化的材料規劃以降低耗材,使用全預鑄乾式施工,有效縮短工期與減少汙染。在施工期間,生態池的水需要完全放乾,團隊將整個施工時間控制在三個月內,希望盡可能減少環境負荷,值得欣慰的是竣工後一個月內,生態池就完全恢復以往的生意盎然。
對生態池環境的重視,鄰水面的基座H型鋼柱長年接觸水面生鏽導致不安全,本次修繕以套管做外模板並在內側灌漿,以達到包覆既有鋼柱角避免接觸氧氣繼續氧化。考量防鏽功能,鍍鋅量考量防鏽的功能性,但鍍鋅量越高,溶於水則不利於生態,故本案改善基柱高度,利用高程提升,避免鎖固地坪的鍍鋅鋼管接觸水面影響生態環境。
此外,將所有既有構材充分再利用,狀況較佳的木棧板拚組成桌板與椅面,其次則作為雲山橋的混凝土灌漿模板,以另一種形式保留下20年前木棧橋的紋理,賦予材料不同型態的結合繼續為校園服務;最後,將所有剩餘的回收木材刨成木屑鋪設道路,帶入循環經濟的概念。
兩座橋梁色彩選擇如白雲般浮在池面的白色,另外是材料本色的混凝土,以及便於隱藏於環境利於觀察的低調木色,以最少的人為介入讓景觀的視覺體驗更加自然舒適。原住民造型意象簍刻及族語浮雕,呈現原民環境、生活、教育各種面向,以低調簡潔的調性規劃讓兩座橋樑融入環境也呼應學校與花蓮地方的的文化背景。
「植生棧」:原民獵人城寨意象
花蓮農業職業學校的學生中以原住民人口比例較多,LCC事務所希望藉由設計將原住民對自然環境的崇敬之情表達出來,並結合生態教育理念,將木棧道修復為「植生棧」生態觀察平台。弱化橋的意志,強化原民與自然關係,以獵人般觀察的視角築起欄杆,樹枝構築的城寨設計;簍刻圖騰則是代表太魯閣族的人生五大幸事:狩獵、豐收、祖靈信仰、小米和感恩祭。
其造型意象如獵人打造了一座隱密城寨觀察與等待獵物,鋼板與不繡鋼管欄杆引導來訪者的觀察視角,其造型因應不同觀察視角與目的而產生變化,例如:在水鳥棲息地旁設計了長板凳座椅,隱藏在與環境相同色調的木色船型構造後方,適合長時間觀察的理想位置。而面對著寬廣池面的大平台上,設計了站立式桌板和扶手,方便做記錄並且短暫停留。桌面的深度漸變影響了結構的造型,營造出一種漸變的錯覺感。
「雲山橋」:花蓮浮雲印象
通向花蓮的火車穿梭於中央山脈旁,浮雲隱現於山巔之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植生棧」望過來,彷彿看到雲霧籠罩在山頂,故名為「雲山橋」。造型以混凝土扶手牆為主,踏上緩升的階梯,視線逐漸攀升,欄杆從實體到虛體的轉變,透過不繡鋼管欄杆縫隙與自然產生視覺上的互動。
雲山橋寓意呈現花蓮山嵐間若隱若現的浮雲印象,作為植生觀察站的端景,山與生活緊密相連是花蓮特有的環境,在這個生態教育的小天地,創造出花蓮獨有的結構造景。
Project Info.
作 品 說 明
────────────
▐ 花蓮農業職業學校生態池觀察棧▐
主辦單位: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執行地點:花蓮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的生態池
設計監造:李佳臻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團隊:李佳臻、李杰庭
營造施工:鑫萬興土木包工業
────────────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21〈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