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

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首頁專題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06|可食的展覽:當永續遇上藝術,當餐桌成為策展語言

|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06|可食的展覽:當永續遇上藝術,當餐桌成為策展語言

2025.08.12
圖片 - 見各圖說
文字 - 編輯部:劉宜佩、林美慧
文字 - 編輯部:劉宜佩、林美慧
圖片 - 見各圖說

永續,不該只是口號,也不只是一場展覽的背景設定。在臺灣,有一群藝術家與主廚正用自己的語言,把永續的價值端上餐桌。當餐飲成為創作的媒介,當藝術不只是掛在牆上的作品,味覺便成了一種策展語言,一道道料理,也化身為「可食的展覽」,讓我們在每一口的風味裡,重新感知土地與時間的連結,重新思考——我們怎麼吃,又為什麼而吃。

從展場到廚房、從感知到創作:藝術與料理的永續對話

在《你的好奇旅程》展覽現場,Tu Pang地坊主廚張皓福看到藝術家用樂高拼出城市天際線,讓他聯想到人類建構城市的方式——「我們的真實城市,其實跟這些樂高搭建的沒什麼兩樣,只是規模不同而已。」

展覽用最節制的方式傳遞訊息:漂流木、石頭、水流、燈光與投影,沒有華麗的布景,卻讓人駐足拍照、反覆觀看。這些元素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往往被忽略。「埃利亞松用他的觀點引導我們感受,從『這好漂亮』的直觀反應,慢慢走進更深的思考。」

圖片名稱
Tu Pang 地坊主廚張皓福在《你的好奇旅程》展覽現場,看見《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映照人類不斷建構城市的日常。(圖片提供/Pei Liu )

「一開始是因為美,但進去後發現,不只是美。」他提到展間裡的《單色房間》、《指北針》的設計,讓顏色與方向感都被抽離,引導觀者重新感知環境。這些設計觸動了他內心的某種敏感度,也呼應著他作為廚師「創作」的直覺。

「如果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就會開始去聯想。那份好奇心,是創作的起點。」這份好奇,也牽引他從展場回到廚房,把觀察轉化為料理。

最近,他因為走訪竹筍產地,觀察到農家會先將帶殼的竹筍烘烤後再煮湯,加上台灣人對於冷筍料理的接受度(如冷筍沙拉、冷筍湯),便設計出一道「竹筍冰淇淋」。他把烘烤過的筍殼加入鮮奶靜置萃取,再與筍肉混合做成冰淇淋,上桌前加上海鹽、黑胡椒與初榨橄欖油,變成一道兼具土地氣息與口感趣味的冷食甜品,鹹甜交錯之中,吃到的是土地的味道,也是創意的轉化。

圖片名稱
走訪產地觀察農家,結合台灣人喜愛的冷筍料理,創作出來的「竹筍冰淇淋」。(圖片提供/Tu Pang )

「這樣的靈感來自對土地的觀察,也來自一種對日常的敏感。」他說,永續不只是食材的選擇,而是一種對環境與日常的感知力,讓人重新看見日常裡那些被遺忘的可能性。

綠媒體也好奇,他如何將對經典名畫的感受與理解,轉譯為一次次以風味為語言的策展實踐。張皓福主廚試著從幾場「可食的展覽」談起:

圖片名稱
從用菜設計到展覽體驗,皓福主廚認為食物是傳遞永續的媒介,可以策展、可以記憶、可以觸動感官,讓人被吸引而傾聽理念。(圖片提供/Tu Pang )

食物,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種感官敘事

對張皓福而言,食物不是味道的堆疊,而是一種感官敘述,一種能與時代對話的語言。
談到藝術與餐飲的共通之處,他說:「藝術不管用什麼媒材,本質都是在傳達概念;我也是,只是我用食物來說。」

「食物和展覽一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重點是——我們想傳遞什麼?」
這幾年,他以「名畫為靈感」創作一系列料理,從光影到比例,從文化背景到生活情境,梳理中世紀食物史與藝術的交會點,發展出獨特的味覺詮釋:

他用豬肉醬重現古羅馬人對於鹹甜交錯、泥狀質地的偏愛;
在《名畫裡的人體密碼》系列中,透過白玉蝸牛的螺旋結構,致敬達文西畫中黃金比例的秩序與優雅;
再以奶油、香料與玫瑰香露,重塑路易十四時代的宮廷風味,召喚一段奢華與權力交織的飲食記憶——
這些料理,不是歷史的重演,而是「讓你吃得懂那個時代」的味覺考現學。

圖片名稱
梳理中世紀食物史與藝術的交會點,發展出獨特的味覺詮釋,如同「讓你吃得懂那個時代」的味覺考現學。(圖片提供/Tu Pang )

一桌料理,就是一場展覽

他談到自己如何策畫「可食的展覽」時形容:「我把整個用餐流程當成劇場,客人是觀眾,我是幕後的導演。」當菜單開出來,劇場就正式開演。

每一道菜,都是敘事的一部分——從前菜到甜點,從說菜的語調到出菜的時機,都是為了設計觀者的感受與節奏,安排最真實而自然的方法,讓食物引出人的共鳴,他說:「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場展覽」。

他舉例,有一次為鋼琴家林易的獨奏會設計菜單,他花了整整三個月,只為聽懂那套曲目的情緒。那段時間,他什麼音樂都不聽,只反覆播放那幾首作品,聽了數百遍,把旋律的情感烙進心底。

其中一首關於鄉愁——源於林易10歲赴美,進入茱莉亞音樂院預校求學的記憶。苦瓜排骨湯的滋味,只有回到台灣才能嚐到;那股甘苦交雜,就像拉赫曼尼諾夫在創作時,與親人定居美國,卻依舊深切想念故鄉的心境。於是,皓福主廚將這份感受化為一道形狀方正、湯汁飽滿的「苦瓜排骨湯鮮味炸彈(Umami’s bomb)」,作為開場的第一道菜——「那一口,就是鄉愁。」

這道菜外觀樸實,入口卻濃郁得驚人。端上桌的瞬間,既是開場白,也是給鋼琴家的回信,把那段異鄉思鄉的情緒,煮成一段可咀嚼的樂句。

圖片名稱
專為鋼琴家林易設計的《拉赫曼尼諾夫前奏曲Op.32 ,No.10 主廚苦瓜排骨湯新譯》,以「鮮味炸彈(Umami’s bomb)」承載鄉愁,將蔭鳳梨與苦瓜熬成醬,佐丁香魚粉;色彩呈黑白,映照鋼琴鍵的黑白,也是鄉愁的黑白。(圖片提供/Tu Pang )

讓永續可以被咀嚼,也能讓人靠近

對張皓福而言,永續不該只是理念,而是可以咀嚼、可以感受、甚至可以愉悅享受的實踐。對張皓福來說,永續要能感受,要有吸引力,要讓人想靠近。「永續要性感,才能讓人靠近。當他靠近了,我才能說故事。」

例如:以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楊·維梅爾的名畫《倒牛奶的女子(The Milkmaid)》為主題的菜餚,就是他抓住畫中的核心意象「牛奶」的傑作,在洗愛玉時不用水而改用小農牛奶洗愛玉。那顆包著愛玉的圓球,像是乾淨而脆弱的地球,也代表著一個脆弱卻值得保護的世界:象徵台灣特有小蜂生態與環境的微妙平衡。

「氣候變遷讓授粉變得困難,愛玉可能會消失。這不是與你無關的事,而是你每天吃的食物背後的危機。」他相信,當食物能讓人「吃到一個議題」,理解就會發生,轉變也隨之啟動。

圖片名稱
以餐盤光影呼應名畫光影,以牛奶意象傳達對土地與生態的守護,而特別創作的品酒小點。(圖片提供/Tu Pang )

從紅蘿蔔皮,到格外品——零浪費不是創意,是態度

「我們做的是創作,不是複製。」他強調。

有次,他用紅蘿蔔皮做成糖漬脆片,放在愛玉上,有人質疑:「這皮不是不好吃嗎?」但他說:「那是轉化的藝術。當我們願意對它多一點感受力,它也能成為主角、站上舞台。」

不只是視覺、風味、材料的運用,他也持續使用格外品、有機蔬果、不完美農產,用實際的選擇支持友善耕作。「這些不是缺陷,而是文化的一部分。」

他說:「我們的文化本來就內建永續,只是我們忘了。」永續不是新名詞,是我們根裡就有的做法。當我們重新擁抱台菜文化,也就找回了那早已存在的「永續語言」。

圖片名稱
秉持全食運用的精神,他將紅蘿蔔皮製成糖漬脆片,以牛奶洗愛玉,藉此提醒人們正視氣候危機:愛玉與小蜂相互依存,但怕熱的小蜂在暖化中將難以生存。(翻拍自鮮乳坊影片)

當食物有靈魂,它就能成為一種語言

「如果沒有感受力,什麼都創作不出來。」張皓福說。

他每天畫菜、寫手稿,思考風味如何堆疊、概念怎麼說。「不是每個人看得懂我畫的東西,但那是我的語言。」他翻開手中的筆記,裡畫滿圖、寫滿菜單,像這樣的筆記本他有十幾本,每一本都是創作的生命痕跡。

而這份語言,不只是和食客對話,更是和土地、農友、藝術家共同建構的敘事。他說:「這些人不是農夫,是朋友,是知識的提供者。他們懂氣候、懂土地,是我創作最重要的養分。」

圖片名稱
對皓福來說,每道菜都連結著土地;而農友懂氣候、懂土地,更是提供他創作的養分。(圖片提供/Tu Pang )

每一道菜,都是一種溫柔的行動提案

「永續的路上,我們不該指責,而應該邀請。」——張皓福

從用菜設計到展覽體驗,他不斷實驗一種溫柔的轉化:讓人吃得愉悅的同時,也開始思考背後的議題;讓風味說故事,也讓故事成為改變的起點。
當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工具,而是可以策展、可以記憶、可以感動的媒介,永續就不再遙遠,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

Green Bakery 的永續甜點策展

而同樣走進展覽現場並受到觸動的,還有一位用甜點說故事的創作者——Green Bakery 綠帶純植物烘焙創辦人暨主廚 Isabella。她以甜點為畫布,將埃利亞松的藝術轉化為入口即化的永續語言。

她創作了兩款純植物甜點——「冰山果凍」與「苔球塔」,呼應展覽中令她印象深刻的兩件作品:《冰山的最後七天》和《苔蘚牆》。

圖片名稱
主廚Isabella以「冰山果凍」與「苔球塔」呼應展覽中的兩件作品:《冰山的最後七天》和《苔蘚牆》。(圖片提供/Green Bakery )

「冰山果凍」的靈感來自埃利亞松藝術作品中冰山融化的具象化過程。Isabella 將這股視覺衝擊轉譯為甜點藝術,看到藝術家以玻璃球來表示的水,Isabella想到可以用「果凍」的質感和光澤來呼應。

她以台灣有機檸檬馬鞭草花水製成具冰山冷冽質感的果凍,上層加入螺旋藻創造出冰山特有的藍綠光澤,底下鋪陳白色果凍,猶如冰山下豐富卻正面臨威脅的生命樣貌。底層蛋糕體則以台灣有機紅茶製成,象徵逐漸消融後顯露出的大地,深刻呈現氣候變遷的現實與急迫。

圖片名稱
「冰山果凍」的靈感來自埃利亞松藝術作品中冰山融化的具象化過程,用「果凍」的質感和光澤來呼應冷冽的冰山。(圖片提供/Green Bakery )

另一道作品「苔球塔」,則直接回應埃利亞松的大型裝置藝術《苔蘚牆》。Isabella 以台灣在地的南瓜替代雞蛋,揉合台灣有機烏龍茶,烘焙出柔軟香氣十足的南瓜海綿蛋糕,並在內餡中巧妙地使用頂級松露油替代奶油,搭配法國栗子泥,創造出醇厚而濃郁的滋味。外層則特意以磨碎的南瓜海綿蛋糕體捏製成型,模擬苔蘚底下豐富的土壤,再撒上深培黃豆粉,以香氣隱喻土地孕育種子與菌類蓬勃的生命力。

圖片名稱
「苔球塔」則直接回應《苔蘚牆》,選用台灣在地的南瓜、台灣有機烏龍茶烘焙出柔軟香氣十足的南瓜海綿蛋糕,模擬苔蘚底下豐富的土壤。(圖片提供/Green Bakery )

從視覺到味覺,Green Bakery 綠帶純植物烘焙透過這兩道甜點,不僅帶給我們驚艷的感受,也品嚐的同時反思永續環境與生命議題。「我們是烘焙界的異類。」Isabella 說到,她不僅以植物性食材、烘培法實踐愛護生命的理念,更將過去視覺設計師的專業轉化為甜點創作的核心,打造出台灣有機、在地與減碳理念融為一體的甜點策展,真正體現永續生活的溫柔革命。

圖片名稱
Green Bakery主廚Isabella長期致力以植物性食材、烘培法回應永續議題,實踐愛護生命的理念。(圖片提供/Green Bakery )

【專題】 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更多專題文章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