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 國內農政×鄉村發展議題 ]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首頁專題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2022當代農政論壇02】吃之前先了解──塑造城鄉共好的食農體系

【2022當代農政論壇02】吃之前先了解──塑造城鄉共好的食農體系

2023.03.02
圖片 - 尹昱文、綠色餐飲指南
文字 - 林羿萱|整理
文字 - 林羿萱|整理
圖片 - 尹昱文、綠色餐飲指南

城與鄉,對立嗎?有人說,都市是進步發展的象徵,也有人說,回歸鄉野才能真正體會生活;有人說城裡的人驕傲不懂思源,也有人批評鄉村文化守舊不求長進。城與鄉只能對立或擇一嗎?有無可能共好?食農教育與連結,也許提供了一種跳脫二元的想像。

2022年5月總統正式頒布《食農教育法》,背後一個很重要的立法精神,是希望通過多元的場域、形式、行動者,以食農教育作為工具,促進城鄉的環境永續、共好發展與連結。這樣的立法美意,實踐如何可能?本場次講座邀請到高雄中山國中的的尹昱文校長以及綠色餐飲指南的共同創辦人黃俊誠先生,分享各自從自身實踐場域推動食農教育的經驗,以及對於城鄉共好體系的想法。

「先想像、再創造」——南隆國中的食農教育圖像

「想問在座各位,當想到美濃,你們想到什麼?」尹校長通過這個問題開啟了他的分享,座談現場的回答包含粄條、野蓮、油紙傘、小番茄等等。先前任職於南隆國中的尹校長說,在推行校內食農教育課程之前,學校已有一些融合在地文化與農業的活動,但多屬於單次點綴性質,對教師是額外行政負擔,也較無法延續。此外,長期於教育現場的觀察,尹校長發現目前國中階段在升學依然優先考量的教育氛圍中,見到多數孩子與土地、與農作疏離,比如有學生就住在美濃農會大倉對面,但十三年來從沒進去過,這令她非常驚訝。她認為就現今地球村的概念;「在地即國際」。如果一個人不能理解自身環境與文化、在知識或技能上有機會回饋或呼應在地,是很可惜的。這些在教育現場的挑戰,便成了尹校長推動南隆國中食農教育課程的重要動機。

南隆國中的食農教育課程創造根植於在地想像,而這些想像也本於對在地的熟悉與對計畫執行、社區資源網絡的暸解。首先,如同大家聽到美濃就能立即想到一些重要農產關鍵字,南隆國中的學生家長,很多即是傑出的農民,其中更不乏農產評比的獲獎者,若可從中邀請成為講師或參與課程除了有助於學校,對於一些本就是校友的家長,更是莫大的榮耀。

另外,學校本身除課程實施外,通常需要執行一些例行性計畫與業務,藉由有著一魚多吃的經驗與概念,利用相關計畫的資源與機會進行整合,讓食農課程的設計,成為其他相關計畫的一部分,未來便可成為校本特色課程的一環。如此,對教職員更有節省人力以創造更大效益的可能性。最後,尹校長看見校園外部有很多社造、推廣食農的組織甚至公司行號,皆有各自執行計畫的壓力與挑戰,如果可以與校園合作,能提升對外曝光度與社區參與量,對於學校而言更可是引入多元資源,並可開啟跨專業交流。綜合上述的「想像」,尹校長帶領南隆國中,開創了屬於南隆國中的「農學田課程包」!

圖片名稱

食農學什麼?

南隆國中的「農學田課程包」,將部定課程(國中學科)、校本課程(包含美濃產業、沉浸式客華雙語)以及年度申辦計畫(如:生涯發展教育、營養(飲食教育)、行政院食農推廣計畫等)進行統整,並結合在地職人與社區組織,進行一系列的食農課程。

食農課程的形式多元,首先是在既有學科課綱範圍內,加入食農元素,例如國二學生會在地理課中的土壤分布與水文章節,學習為何龍肚區域是白玉蘿蔔最適合種植的位置;家政課中,會通過醃漬白玉蘿蔔、煮食蘿蔔湯,來討論食品安全與飲食料理。

除了將食農知識與既有課程做結合,另外也利用和在地農會、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合作,將教學場域擴及校外區域。師生走訪農田與隨耆老祭祀伯公(客家土地公)了解客家農業文化與田間倫理,也參訪農會等機構了解產業、行銷與相關職涯認識。初步了解農事文化後,也在後續連結上述課程知識進行實作,包含有機田的除草、種植、採收、加工烹調甚至推廣。學生在過程中除了課中學習,也會在課程之後將參與經驗與反思,書寫於學習單,並紀錄於生涯檔案中。

圖片名稱
食農課程的形式多元,各個科目都可以融合食農概念。

農學田課程吹起的陣陣漣漪

南隆國中的食農課程發展之初,也面臨一些質疑挑戰,學科老師擔心教授科目的進度因此被拖延或授課時數不足以支持、教職員擔心與外部單位無法順利對接合作、對子女升學關注的父母親抱持疑慮……。尹校長回顧那段與老師磨合討論調整課程安排、班親會時親自到班說明食農課程,進行釋疑與採取意義驅動策略,這樣的歷程,她說:「有時候我們不會知道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可以發生什麼影響,但是很多時候,許多人看著別人投入的開心與成就,你也會想要加入!」
 
隨著課程的操作與成熟,在學校引發的氛圍讓旁觀的老師也躍躍欲試。原先未選擇加入課程的班級紛紛表達興趣,更有一些務農的家長,表示想參與課程、提供自家農作資源的意願。除了學生家長端的好評回應,南隆國中的教學團隊更是在與外部單位合作的過程中,在跨域對話、共備課的部分有很豐富的學習,建立起深厚的夥伴關係。這樣持續捲動社區加入課程行列的嘗試,獲得超乎預期的迴響。

校園推廣食農教育的展望:不忘,食農即是生活

許多人被南隆國中的經驗啟發,但也不可避免遇到其他教育現場夥伴提出類似疑問:美濃做很適合,但市區學校有辦法嗎?沒有場地、環境資源怎麼做?尹校長以自身職務調動為例,離開美濃轉任高雄小港區中學的他,日前就接到小港漁會詢問是否可與學校合作推廣漁業教育的訊息;此外,他也認為從校外教學亦可以有一些產業參訪的可能。

「食農是一種態度,你在買菜、選食材的時候,因為你有食農的概念、理念,所以你會多想一下才做選擇;你吃東西、烹調東西之前,因為你懂,你也會跟以往有不同作法。至於將來是否讓農與你的職涯有關聯,這都有很多可能性,因為農太廣了,初級、加工、市場行銷都在其中,回歸就是一句話,食農就是生活。」尹校長的話中揭露了一種態度:食農元素生活俯拾即是,不乏機會與資源。教育工作者設計課程,帶領學生從課堂拾回這些與土地連結的能力,也許彼此就都能再貼近土地一些。

圖片名稱
隨著課程的操作與成熟,在學校引發的氛圍讓旁觀的老師也躍躍欲試,原先未選擇加入課程的班級紛紛表達興趣!

綠色餐飲指南——誕生於經營有機農夫市集後的反思

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 GDG)共同創辦人黃俊誠在組織創立之前,與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的其他夥伴在2012年於台北公館開辦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農夫市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農夫把作物賣掉,並建立友善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認識了解的平台。他們發現特別舉辦的大型市集會讓生意提升,銷售金額巨幅增加,確實會對一些平常業績不佳的農友很有幫助;然而大型市集因日期、人力問題無法常常舉辦,所以會遇到一個問題:農友希望常常辦,但是對協會、志工而言確實是非常辛苦且疲憊的。「市集確實是成功的,我們甚至辦市集辦到總統府,但常常會自問:為什麼我們辦市集辦到總統都來了,但卻無法有效改變農友經濟狀況?我們做錯了什麼?要改變什麼?」

俊誠在跟農夫互動的過程中,觀察到食農教育對農夫而言,常常是遙遠的美好,他們必須先解決眼前短期帳單問題,這才是最實際、他們最需要的幫助。於是協會就開始思索,市集都做這麼久了,還可以做什麼呢?2018年觀察到市集有些客人會來大量採購,攀談後發現他們是綠色餐廳店家,這讓協會思考:如果一群農民組織起來會變成市集,一群綠色餐廳集合起來會變成什麼呢?所以那時候俊誠就與夥伴就創立了「綠色餐飲指南」,去探索歐洲、美國的國際組織,希望取得經驗與資料加速進程、組織夥伴關係,後續也開啟一些組織合作(例如:英國永續餐廳協會,簡稱SRA)。

圖片名稱
綠色餐飲指南起源於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

「綠色餐飲指南GDG」是什麼?如何操作?

如果要去認真定義綠色餐飲指南的話,俊誠說或可稱其為「藉由餐廳的評鑑分級制度,鼓勵並協助餐廳成為綠色餐廳,同時提供消費者以更可靠的綠色餐飲指南,進而達到推廣綠色餐飲的目的」,有點像是餐飲業者跟消費者的溝通管道。而如果從國外的資料來看「綠色餐飲指南」的定義,最貼近的一句話大概是「趨近低環境成本的餐飲經營模式」,涵蓋的面向非常多,不只是食材,還期待營運模式要低環境成本。

目前在台灣,「綠色餐飲指南GDG」會發給有意願加入的店家一面「綠食宣言」旗幟,要求它掛在牆上,如果當一間餐廳或食飲相關店家加入了GDG,總共有三個要務:首先,需要宣誓遵守六項準則;再來需要在餐廳內懸掛綠食宣言旗幟,當掛起宣言旗的那刻開始,等於店家已經開始透過「綠色餐飲指南」跟民眾做溝通,不用再去跟民眾說你是誰、你這家餐廳的狀況;最後,店家要在綠媒體網站上揭露店內食材來源,並不會要求餐廳的食材來源百分之百都要有機,如同綠食宣言一樣,很多都是以「優先」為基礎。

除了旗幟與評比,「綠色餐飲指南」近幾年也嘗試舉辦頒獎典禮,用意除了鼓勵,更重要的是希望連結台灣各地的綠色店家,彼此可以在一個場合交流、建立連結,讓店家可以有一個平台去發展合作、串連。或僅僅是彼此打氣、分享經營甘苦談,都是相當重要且珍貴的。

圖片名稱
〈綠食宣言〉六大準則。

「綠色餐飲指南GDG」跟城鄉的N種連結可能

在實際討論「綠色餐飲指南」與城鄉的連結前,俊誠先分享了目前臺灣加入「綠色餐飲指南」的店家人物圖像,以基隆八斗邀友善餐廳、屏東紅氣球書屋、雲林飛雀餐桌為例子。八斗邀餐廳戴秀真除了經營綠色餐廳,更因食材關注海洋議題,後續發起淨灘或關注塑廢料議題的市集,也因為綠色餐廳的經營,成為年輕友善餐廳創業者的諮詢對象;屏東紅氣球書屋從獨立書店起家,因關心農漁業議題,並在後續加入綠食宣言店家,也串連在地農友,發起小農見面會等行動;雲林的飛雀餐桌,則由御鼎興醬油第三代謝氏兄弟,嘗試用餐會方式,像粽子串一樣連結雲林西螺在地生產者,通過廚藝去做更好的串連以及呈現。

「綠色餐飲指南」目前的餐廳多以小餐廳為主,這是從一開始跌跌撞撞下,發展出來的策略。過去團隊曾想過找連鎖品牌餐廳買農友的有機菜,但連鎖品牌牽一髮動全身,對有規模的企業來說,增加或改變一個動作,就要擔心非常多的事。比如說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突然斷貨?光這題,合作的小農就不敢保證了。

所以後來團隊開始思考,如果沒辦法直接在都市突破困境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從鄉村去包圍城市」?用俊誠及團隊的方式去定義,消費力夠強的連鎖品牌,定義為城;消費力低的、較接近生產端、規模較小,就定義為鄉。所以綠餐就是希望從小聚眾之後,通過與小規模的綠色餐廳串連集結,再回頭去影響那些「城」,也就是我們認為所謂比較大型的消費端。

其中,日月潭的雲品酒店或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們與綠生農場談契作,農場運送蔬菜時也會順道載回飯店廚餘作為有機堆肥,穩定的採購跟運作模式,也可以讓農場更容易估算產量進行計畫性生產。這樣的例子鼓舞了後續的行動——和新竹科技園區的廠商遊說,說服規模較大的廠商,嘗試將員工餐廳轉型為綠色餐廳,如此作為回應SDGs永續發展指標具有前瞻性,當這些建議能轉變為讓企業符合國際規範或符合ESG量化指標,提案就很有機會被青睞。

圖片名稱
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為第一間加入GDG的星級旅宿。

從綠餐的實踐看未來的食農產銷與城鄉連結

從水花園市集到綠色餐飲指南、再經歷到上述的串連與遊說經驗,俊誠認為城鄉界線會越來越模糊,產業之間的串連會跨域,他認為新世代的戰役會橫跨城鄉跟產業,不同但帶有相似核心價值的生態圈將會連結,最終形成生態系跟生態系之間的戰爭。

俊誠理想中的綠色餐飲生態系,裡面有在乎環境與食農安全的消費者、友善農夫、有機市集、綠色餐廳、飯店、企業行號,共同去建築這樣一個防護罩。這樣的生態系裡面,講求的是商品的價值而非價錢。但俊誠也認為防護罩還不夠穩,這個友善食農體系內循環還不夠強,所以更需要集結與串連,「凜冬將至,孤狼死、群狼生」俊誠以這句話作為對眾人的勉勵與結尾。


|核稿編輯:陳又瑄|


圖片名稱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Green Media 綠媒體
報名網址:https://agrifoodforum.weebly.com/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