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 Activity ]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火堆論壇 × 在地體驗 × 藝術家作品導覽專車開跑!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6月6日起至9月30日,邀請10組藝術家、跨5個部落創作10件作品,並辦理5場部落體驗活動。期待在後疫情時代,重新串連起人與自然的連結。
藝術串連起部落,也串連人與自然
過去十幾年,在東部推動跨政府單位的「森川里海」大平台,概念來自於大家很熟悉的日本里山里海倡議,從最基本的概念來講就是「健康的森林、河川、人居住所及的範圍以及海洋的環境與生態健康,所帶來的富足與健康的生活」。這裡面最關鍵的當然是人與自然生存的方式,而藝術除了扮演創造動能與議題的展現之外,很重要的角色即是「串連」。
2021年由花蓮林區管理處在花蓮縣豐濱鄉展開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串連5個部落共10組藝術家參與創作,設置地點涵蓋Kaluluan磯崎部落、Dipit復興部落、pateRungan新社部落、Fakong貓公部落和Makotaay港口部落;而創作媒材多元,作品內涵承載了部落處境、自然永續,以及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等議題。
本次策展主題「好野人」,道出了台灣東海岸的原住民與大自然相處互動所獲得的富饒生活,以及從中養成的富足人文精神;副標題「慢慢走比較快」也反映了在快速形成的年代,過去老人家建構的知識甚至倫理系統無法繼承,而造成集體記憶的不復見,也等於世代文化的消失。
當藝術家不再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創作,展覽也跳脫機構型的白盒子之外,在地方展覽的第一現場,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實踐過程有機且真實,每一件作品的地點就是一個展覽空間,10件作品在地方創造了串連的交流場域。
反思族群與家族,學習與自然共生
部落種種的議題是藝術季關心的面向,在田區裡擺放一張鋪著象徵飯店的白床單,雙人床佔據「海景第一排」;來自豐濱鄉不同部落,不同年紀的族人,透過投影在傳統屋的五節芒牆面上,輪流說著對於「父親」的記憶;行囊背簍是根離的象徵、不同年代的日常物件是象徵化的原住民圖騰柱,「移動中的部落」探討人在移動中,創造現在同時尋覓傳統的交錯軌跡……。
今年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創作有現代考古與藝術想像的虛實交錯,有資本世代嚮往族群共生家族團結的反思,更且讓我們重新透過身體的感知,學習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不必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好野人」,我們可以轉向另一個更謙卑的未來式。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宣傳片
藝術家作品巡禮
01
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
WULA I DALAN JA 移動中的部落「筏簍覓」
港口部落 石梯坪
高340cm x寬60cm
藤、竹、貼紙、畫
以部落族人經常使用的藤製背簍作為裝置,談論部落(主體)跟觀光(外來想像)的關係,部落因此失去什麼;背簍作為代表她個人移動在文化之間失去與留下的,正向且積極的自我探索。
02
陳勇昌
Kaling Diway
Mapolong sa’icelen 共生
Symbiosis
磯崎部落
長8m x寬3.5m x高5m
鋼筋、竹片、藤
三座竹片編織的船型象徵善於海洋資源利用的阿美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箭象徵善於狩獵的布農族人;各個物件各自獨立但又相互聯繫,比擬文化邊界有別的群體,因著共存的地理界線形成的緊密關係。
03
芃芓藝術—蔡佳吟&黃啟軒
海景第一排
Bed with sea view
新社部落 新社梯田
182cm x 212cm x 45cm
床架、彈簧床、枕頭套、棉被套、繡線
在潔白的床單上繡上了居民滿滿自由創作的故事,試圖訴說著精彩豐富的生活體驗,並非是單獨住在高級的海景第一排能擁有的。
04
陳昭興Apo’&王亭婷
mahemek kako to o’rip 我對生活很滿意
Life of abundance
港口部落 石梯坪
8.5m x 4m x 2.7m
港口部落族人常服、鋼筋、桂竹、漁線
族人會在勞動之中舞蹈歌唱,完工後則會去海邊pakelang,向「海浪」學會舞蹈歌唱。這道衣浪在稻作收割時,為提供農人休憩乘涼之所在。
05
葉海地
Heidi Yip
風之片語
Phrases of The Wind
港口部落 石梯坪
高2.2m 橢圓直徑1.2m 陶片直徑約5-8cm
阿美陶、細鋼筋、苧麻線
作品在海稻田休耕區展出,取代稻米在田裡誕生;陶片在風中碰撞,希望觀賞者靜下心來安靜聽,每個季節的稻田裡都擁有它們的聲音。休耕的田並沒有真正的休耕,它們彼此用著不同的方式跟我們對話。
06
陳建北
Ama Mama Tama 父親
貓公部落 貓公傳統屋
22分鐘
八頻道同步錄像裝置
4個部落、多個族群,32個受訪者,8支影片,談述他們記憶中的父親。透過不同年紀的人的講述,建構了部落的變遷,等於紀錄了部落的歷史,也交疊出台灣歷史的脈絡。
07
邱承宏
過剩的風景
An excess of scenery
貓公部落 八里灣溪
1.5m x 1.5m x 1.5m / 1.2m x 1.2m x 1.2m
混凝土混合礦物、在地植被
看似與在地植被共存的作品有著樸素、簡約的外型,外觀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紀念碑,如同一個都市的外來者,擾動著自然與都市之間的邊界,藉此重新審視環境中的自然與人造物件。
08
陳豪毅
Akac Orat
Fasulan 蓆地
復興部落
700cm x 180cm x 40cm
打包帶、藤皮、水泥
Fasulan是阿美族傳統上用來曬榖的藤編蓆子。從籐蓆、水泥地到打包帶的地蓆,三者相連代表了阿美族原鄉地區生活質地的變化,訴說的是當代原鄉生存的不同選擇、家庭生活慣習的改變。
09
康雅筑
紡仿那有無形的
Spinning and Imitating the (In)tangible
大港口部落 農糧署糧倉
空間尺寸
野燒陶土、棉線、錄像、影像輸出、筷子
陶在此作為人與土地的連結,線作為穿越時間的線,透過紡錘捻纖成線的概念,闡述生命根植、時間延續與氣宇循環的關係,延伸時間與空間的軸線,透過感知來與生命、自然、土地與環境產生對話。
10
許家維
岩棺是不是棺
Is the Stone Coffin a Coffin?
新社部落 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
120cm x 120cm
香蕉絲、影片
以新社岩棺作為主軸,連結起考古學、地質學與部落文化的關聯。岩棺上方懸掛著新社部落獨特傳統工藝—香蕉絲編織而成的QR code,是傳統材料與數位語言的結合。
海_在路上:火堆論壇 x 在地體驗
套裝活動時程
為了讓大家對台灣的東部有更多的認識,以及瞭解藝術季背後的內涵,故邀請在各領域深耕的人分享他們正在努力推動的事情—工藝傳承、原生植物、自然建築、永續海洋、部落女力;並且為了讓民眾再深一點點的認識部落議題,加值辦理部落在地體驗活動—參與農作、學習工藝等。
「搭配火堆論壇組合而成的部落一日體驗,一同透過身體經驗『部落』,也思辨『部落』。」
8/14(六)港口部落【太平洋是我們的冰箱】
8/21(六)復興部落【森林的女力】
9/4(六)貓公部落【旅行作為一種文化實踐】
9/11(六)新社部落【族群裡的原生植物】
9/12(日)磯崎部落【低限建築的實踐】
▍活動詳情與報名方式:https://reurl.cc/AkreOd
▍導覽專車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7280554371982413729
※ 因應防疫規範,提醒前來參與活動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展覽時間:2021/06/06~09/30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官網:https://mipaliwlandart.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ipaliw/
指導單位:林務局永續山村/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策展單位:節點共創
協辦單位:花蓮縣政府/花蓮縣豐濱鄉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