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素養|從國小到大學的 綠色飲食教育實驗
[ Dietary Education ]
【綠色飲食教育實驗01】蘭雅國中飲食書寫週記計畫:尋找永續生活的教育新徑
每週一次的飲食週記有機會成為紀錄餐桌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學生透過描述家庭餐桌、當地小吃、挖掘家傳食譜等方式,試著培養對生活飲食的觀察力與寫作,也許有機會透過文字表達感受,認識飲食與生活的關聯,進而建立綠色、永續的飲食素養。
100字的週記是國小國中孩子的日常,在我的孩子升上國中後,我看到導師李老師很用心地為每週、每日的週記擬定了題目,有時候是做考前筆記的心智圖、有時是學期末感謝同學的話語,而這樣的設定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原來100字只有4-5欄的週記其實很可以做些什麼,日以積累也能積沙成塔。也因為個人工作關係近年參與演講或食農會議,現場經常討論的是如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飲食文化,無論在城市或偏鄉,幾乎食農教育者和老師們都提到共同的問題:全球飲食同質化的危機正在發生,而學校既有課程不容易帶領孩子建立綠色飲食素養,更別說去了解海島台灣來自各種飲食文化的影響與存續。
飲食書寫週記計畫:融入生活的永續教育實驗
如果我們不認識每天吃的米是來自哪裡,是什麼米種,當然孩子也不會理解為什麼在便利商店吃壽司或義大利麵、在速食店點薯條吃漢堡,可能造成過去傳統飲食文化的失落和特有的風味可能消失(你如果都不吃大豆、小米,農夫也不會種了)。全球的餐桌長得越來越像,同時伴隨著其他不可忽視的影響,比如單一作物的種植可能在應對氣候變遷和害蟲的挑戰時,引發糧食短缺,威脅人類和全球的生存……。
不是威脅也沒有要恐嚇孩子,那麼我們該從哪裡讓孩子慢慢理解呢?一週一次的飲食書寫週記成了我與我孩子導師的學期實驗,我們透過彼此不斷的討論與來回修正,以每週一次、一學期共18次的週記做為飲食書寫的練習。而我們也很清楚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也相信若是食農工作者或農夫或植物學家一定也會有不同的觀點和不一樣的週記題目,而執行過程中,孩子每週寫來的週記都帶來讓我們會心一笑的內容。(建議閱讀書單:《消失的餐盤》:走訪五大洲的傳統飲食文化巡禮,探查稀有食物從盛產、瀕危到復育的變革之路)
綠媒體 X 蘭雅國中的週記飲食書寫實驗
在書寫過程中,李老師也會告訴我她的觀察,譬如某個禮拜的「餐桌風景」小日記,看到很多孩子家裡平日不開伙,或是平日訂外送、買外食回家吃的家庭很多,最後只能選了幾篇描述較具體的短文,一個班級的抽樣也等於目前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而在第八次的家鄉小吃魅力,我們共同訝異一些以為孩子不喜歡吃的傳統食物,像是台中的大麵羹、麵茶、或是帶有中藥味的當歸湯都在孩子的書寫之列,有同學書寫細膩,有的同學直接明白,那天還進行了你最想吃哪一道家鄉小吃進行投票,目的是讓同學互相認識不同家鄉的特色小吃,並製造一些樂趣。李老師說也許是當天天氣熱,投票結果是來自鹿港的發記粉粿冰名列第一。
在生活中建立綠色飲食素養的可能
過程中也發現查閱網站也是不錯的方式,那題「餐桌的海島風景」請同學先查詢台灣海鮮指南網頁有關[建議吃的魚種]在自家餐桌裡會出現的,趁機理解實際上有些海洋生物因為被人類過度捕撈已經快要滅絕,而進口的漁獲更加增添了大量碳足跡,對地球和海洋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也在非籠飼蛋與籠飼蛋的選擇的題目中,先讓同學查詢籠飼蛋和平飼蛋的差別,第二篇再問同學以後買蛋你會選非籠飼蛋嗎?會或不會的理由。引導孩子去思考從消費者的選擇出發,也許有機會帶來一些改變(當大多數人都選擇非籠飼蛋,就不會有籠飼蛋的生存空間了)。
在這場飲食書寫實驗中,當然離「飲食素養」的建構還很遠,但希望啟發一個個小小的種子,讓學生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在飲食中與環境和社會的緊密聯結,但願這樣的小書寫經驗將有助於培養學生主動尋找食材資訊、了解產地背後的故事的習慣,從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的消費選擇。
✎ 提供【飲食書寫週記範本】,歡迎下載改製適合的版本 ✎
|責任編輯:劉宜佩|
[專題]
讓我們一起推動飲食書寫,共創飲食文化!
除了專題報導中介紹的蘭雅國中、芳和實驗中學及重陽國小的綠色飲食教育實驗,我們也很高興在專題發布後,與三民國中、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南華大學傳播系攜手推動飲食書寫計畫。如果您的學校希望讓學生參與【飲食書寫實驗計畫】,歡迎聯繫我們,期待與您一起推動飲食教育,讓孩子認識目前食農教育的關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