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廢棄再造的永續奇蹟

[ Upcycling ]

廢棄再造的永續奇蹟
首頁專題廢棄再造的永續奇蹟【Upcycling 03】誰說塑料只能裝東西?1500個回收塑料籃打造的韓國美術館

【Upcycling 03】誰說塑料只能裝東西?1500個回收塑料籃打造的韓國美術館

2024.10.12
圖片 - M.A.P
文字 - 劉宜佩整理
文字 - 劉宜佩整理
圖片 - M.A.P
由1500 個半透明塑膠籃組成建築表皮,宛如建築穿上透視裝,讓立面煥然一新。
由1500 個半透明塑膠籃組成建築表皮,宛如建築穿上透視裝,讓立面煥然一新。

你相信嗎?一個個不起眼的塑料籃,竟然能搖身一變,裝飾一座獨一無二的美術館!位於韓國Naju的臨時建築,以1500個回收塑料籃為立面,不僅挑戰了傳統建築的思維,更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1500個半透明塑料籃 勾勒建築夢幻輪廓

遠觀宛如被氣泡紙環繞,這種獨特紋理是不是讓人覺得新奇有趣?建築師Hyunje Joo利用1500個可回收塑料籃,為韓國光州現代美術館Naju Art Museum帶來顛覆傳統的新風貌。這些塑料籃源自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原本注定被丟棄。然而,在Hyunje Joo的設計下,它們獲得了新生。透過精心的排列組合,塑料籃不僅成為建築的立面,重新界定了牆面的邊界,更創造出如夢似幻的光影效果,讓整個建築充滿生命力。

採用靈活的方式固定半透明塑膠籃,以便這棟建築被拆除後,這些塑膠材料都還可以再繼續使用。

半透明的藝術外衣  演繹出光影的協奏曲

塑料籃的半透明特性,讓陽光輕盈穿梭,在室內投射出斑斕的光影,營造出柔和溫暖的氛圍,同時也模糊了空間的界限,減少了室內與室外的隔閡,光線與陰影透過表皮滲入室內。外皮同時作為保護層,讓刺眼的陽光透過半透明材質進行漫射,為路人帶來柔和的視覺體驗。隨著日光變化,光影流轉,外牆紋理展現出活潑的動態效果,使人無論身處室內還是室外,都能深刻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從室內望出去,塑膠產生半透明的格柵效果,讓人更容易察覺光線的改變。

生命不止循環再造 記憶的另一種延續

儘管這棟建築在2020年已經拆除,但塑料籃被回收再利用,使這段記憶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儘管建築本身不復存在,但它所傳達的理念和精神卻留下來。它顛覆了人們對物體使用的傳統觀念,重新思考,建築與環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這座建築的拆除,更凸顯了建築的生命週期,以及人類對環境的責任:「建築並非永恆,如何讓建築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也能夠具有更長的壽命?」、「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廢棄材料,創造出具有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建築?」

建築師 Hyunje Joo 使用半透明塑膠籃,看中其可重複性使用的特性,可以在不同位置進行不同的配置。

這種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的設計,將常見收納塑料籃轉化為美術館立面,不僅彰顯了建築師的創意,也反映了對循環利用理念的洞察。Naju Art Museum不僅是一座建築,它以身作則激發了人們對環保的關注,透過展覽和教育活動,提升了大眾的可持續性知識和意識。

這個表面將內外間的分隔最小化,讓建築物的量體感減低,透過光線的勾勒才讓空間輪廓顯現出來。
────────────
圖片名稱
Project Info.
Naju Art Museum
建築設計:
Hyunje Joo_Baukunst
主要建築師: Hyunje Joo、 Munhyung lee(Rium architects)
飾面材質:HDPE
────────────
圖片名稱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9〈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