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再造的永續奇蹟
[ Upcycling ]
【Upcycling 04】維德角CNAD的可持續建築實驗:2532個回收鋼桶蓋化作文化地標
看似普通的鋼桶蓋,竟能變身為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築立面!在維德角的CNAD專案中,Ramos Castellano建築事務所巧妙地利用2532個回收的鋼桶蓋,打造出色彩繽紛且功能多樣的外觀,挑戰了傳統建築的概念。這個專案不僅展現了創新的環保設計,更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實踐,讓我們重新認識資源的潛力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呈現可持續性推廣使命 借鑑群島貿易歷史
為了實現CNAD作為可持續文化發展和推廣平台的使命,Ramos Castellano建築事務所借鑒了群島的貿易歷史。維德角位於大西洋中的群島,面對物資來源侷限的現實,從日用消耗品到石油等能源,多數需要從海外運來,所有物資皆透過集裝箱和桶裝運送。
回收鋼桶蓋轉廢為寶 打造可調節的遮陽板
因此,建築師團隊利用當地進口常用的鋼桶蓋,將其變廢為寶,回收再造成為獨具一格的建築外觀元素。2532個回收的廢棄鋼桶蓋,經過當地工匠手工打磨和噴漆,打造出繽紛的建築立面。這些桶蓋經過巧妙鉚接後,變身為可手動開關的遮陽板,能夠像百葉窗一樣靈活調節內部光線和空氣流動,提升了建築的功能性和美觀性。這種設計不僅有效利用了當地資源,還展現了對環境負責的創新思維。
傾斜桶蓋調節光線和氣流,讓室溫保持涼爽。
循環經濟的實踐試驗 當地工藝傳承的載體
從建築結構到室內設計,再到家具製作,這個專案都以回收材料為基礎,充分展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建築師親自設計每一個細節,並交由當地工匠巧手打造,使得每一項作品都蘊含著地方文化與技藝的傳承。這不僅是一個建築案,更是一場循環經濟的實踐試驗,通過整合在地資本與知識的分配,促進了當地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這樣的做法不僅為未來的建設打下基礎,也提升了社區居民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與參與感,使他們成為這一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金屬立面的變奏曲 致敬當地文化與創意
CNAD作為新地標,矗立在明德盧市上,充滿活力的金屬立面就像大型看板,正向大家展現當地居民的創造力和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有趣的是,五顏六色的桶蓋還是色彩繽紛的鼓面,隱藏著一個當地音樂家Vasco Martins創作的樂譜,每種顏色各代表一個音符,敲擊整個立面即可演奏一首完整的樂曲。將傳統與創新融合,不僅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文化傳統和音樂才華,也讓參觀者在欣賞美學之餘感受到社區凝聚力。
創新無界限的理念 超越地理的無意義劃分
「建築並沒有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透過CNAD專案,建築師強調創新和前衛不應受限於地理位置,而是由人的創意和行動所形塑。這一理念挑戰了傳統觀念,認為人類不應被區分為第一、第二或第三世界,這種劃分對於單一人類而言毫無意義。CNAD不僅是建築,更是一種文化宣言,它鼓勵人們超越地域限制,共同追求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透過這樣的平台,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背景的人們如何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Project Info.主要建築師:Eloisa Ramos、Moreno Castellano
National Art, Crafts and Design Center
建築設計:Ramos Castellano Architects
設計團隊 Zico Lopes、Bruno Kenny、Edoardo Meneghin、Marvin Delgado、Danil Silva、Marco dos Anjos
────────────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9〈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