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去峇里島學竹構築:用竹子蓋出在自然裡和諧呼吸的竹房子

去峇里島學竹構築:用竹子蓋出在自然裡和諧呼吸的竹房子

2024.01.23
圖片 - 林伃恩
文字 - 林伃恩
文字 - 林伃恩
圖片 - 林伃恩
左/竹子放到除蟲處理槽前要先鑽洞,右/樓梯遮棚屋頂鋪設pelupuh。
左/竹子放到除蟲處理槽前要先鑽洞,右/樓梯遮棚屋頂鋪設pelupuh。

內設計系畢業,我在工作兩年後離職探索,用打工度假的方式到了澳洲。

我對墨爾本不是一見鍾情,可能是在我買了一台腳踏車能探索自如後,才漸漸察覺這個城市蘊藏的氣質和美學。那些美存在於街頭也存在於精緻文化,存在於不經意也存在於深思熟慮。咖啡廳、商店、公共空間⋯⋯不論是室內或是街邊建築和景觀,身處漂亮的空間即是日常。

此時的我已從設計者的角色停歇,大腦停止思考設計,在生活中單純地感受空間,反而發現自己是如何被空間所影響──舒適的空間令我放鬆;設計不良的空間,空氣中盡是一股不對勁。

從墨爾本到峇里島,從頭學習竹建築

在墨爾本體會到一個城市的空間多重要。體悟到空間設計的意義而想重回設計職涯,好好習得這門專業,於是結束打工度假回臺灣,因緣際會找到一份三個月後到職的工作。兩年沒有碰設計的我其實是慌張的,若是渾渾噩噩度過三個月會讓我更加不安,而希望利用這段時間做點充實專業的事情。

去峇里島學竹子的念頭不知道從何而來,有天我在網路上搜尋 “Bali bamboo workshop“,查到三個以竹建築為名且有開設課程的組織──Bamboo U、Asali Bamboo、Bamboo Creative Bali。前兩次我到峇里島皆是學瑜伽,在共四個月的時間裡,看見島上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程度。不論是當地人所蓋,在其地理及時空背景下發展出的原生建築,或是外國人以其思維結合當地建材所設計的建築,大多使用竹、藤、草、木、石、土等天然材質來建造,和峇里島的山海樹林和諧相襯。

圖片名稱
位於峇里島的瑜珈練習空間,建築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峇里島最享盛名的竹建築團隊是珠寶商John Hardy家庭所主持的IBUKU Studio,Bamboo U則為其教育推廣組織,網站及Podcast分享許多竹構築的知識,有著成熟的運作;不過其知名度也反映到工作坊的價格,11天的課程約3000美元。而另一間也是由外國人主持的事務所Asali Bali,開設的課程則是以三天為主。

圖片名稱
由IBUKU設計建造的瑜珈和冥想中心Alchemy Yoga。

我參加的 Bamboo Creative Bali (以下簡稱BCB),三週共18天的課程約1000美元。BCB 的理念為以竹子作為材料,提供更永續及可負擔的建築。創辦人Natalie為有一身心障礙女兒的單親家長,先前已在峇里島蓋了一個包容式、帶有社區性質的竹建築Freyr’s Bamboo Home,對環境和弱勢同時具有責任感。

這些年來我觀察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設計,在美學之外,案子裡具有關懷情懷的——包括對環境、社會或是弱勢,總是最讓我心動及興奮。BCB這樣的理念,加上對時間及學費的考量,我聯絡了Natalie報名工作坊,當時她還和我通話,介紹課程、問我想學什麼、是不是左撇子(若是則會準備不一樣的刀具)。訂了來回機票,此行便成。

當地竹師傅引進門——基本技巧、製作模型和家具

在峇里島,村落式的聚集經濟依然可見,不同的村落擅長不同的技藝,有木雕、石雕、繪畫、金工村等。這次的工作坊在Belega,和隔壁的Bona村以竹工藝為名。我們上課的地方是一個竹建築工地現場,老師則是竹子工班的師傅們。

第一週,我們先學習竹材的基本處理,包括工具使用、劈材、清除節理、修邊、製作竹片、竹釘、榫接、彎曲等,並用這些技巧結合藤編製作家具。

圖片名稱
左/親身實作修竹片。右上/師傅示範如何製作藤編家具。右下/Rup rup technique:一種在竹子上刻溝得以彎曲竹子的特別工法。

有幾天,我們練習削竹籤來做比例模型。製作模型在竹建造裡是重要的角色。混凝土建築的模型可能是紙板黏的,竹建築的模型卻可以和真的建材一樣,皆是竹子,雖然是縮小版,卻是很好的機會來模擬結構、檢視潛在問題,也比2D圖面更容易和師傅現場討論。當然,結構強度會隨著尺度放大而做調整。

認識工具及技巧外,我們也到村上的工廠參觀,瞭解竹材的種類和加工方式。

圖片名稱
上/模型製作過程。右下/這次工作坊正在蓋的房子的模型。左下/參觀村子裡的竹工廠。

當地最常見的竹材有Bambu Petung 和Bambu Tali。前者可長到30公尺高、直徑20公分,加上其厚壁,強壯的特性經常被拿來作為結構。後者的平均高度為8至22公尺,直徑介於4到13公分,也具有強度但相對較有彈性,可被用於屋頂、彎折處、非主要承重結構及牆等。除蟲處理的話,則是先在竹子每一節鑽孔,讓竹節間的密閉空間互通,整支浸在硼砂及硼酸(Borax and Boric Acid )槽裡泡,些許時間後取出曬乾。

開始實際蓋房子,用身體而非用電腦參與建造過程

對材料稍微熟悉後,我們便開始參與真正的建造。可以把課綱想成是蓋一棟房子的過程,前兩期工作坊已經蓋好了地基、兩層樓結構、樓梯,換我們時,正要開始蓋屋頂;接著的是覆蓋竹瓦、竹骨欄杆、土牆的竹夾結構⋯⋯

我們用到的材料不只有整支完整的竹子——有竹片,交織成樓梯的屋頂和一樓的土牆(cob)竹夾;敲平的竹片(pelupuh),鋪設成地板和樓梯的雨遮;竹棍捆(lidi),作爲流線型的屋頂結構;竹子骨架(bamboo bone)作為欄杆;藤,用作編織外,也拿來修飾竹子在彎曲時,刻溝處以膠補強後的節點。

圖片名稱
左/屋頂結構與竹釘子。右/製作竹棍捆lidi的過程。

動手蓋房子真令人滿足。更好玩的是,除了取得現成材料,工地後方是一片樹林,我們也被帶去採伐竹子。辨認哪些竹子不過老也不過新、已經可以採收,用刀斧慢慢砍,再用鋸子把多餘的地方裁掉。

看過一篇標題為 “ Why Are All Balinese Artists? ” 的文章,提及峇里島民的技藝得以代代傳承是靠耳濡目染,加上長輩手把手的教導,也是我這次所體會到的。示範時,一次不懂,再示範一次;用看的不會,師傅取得同意後握著你的手去做,讓你抓到感覺;昨天教的今天忘記了,沒關係,笑你忘記再教你好多次。是好快樂的工地現場。

這是我第一次在全程沒有使用電腦的情況下做空間。用身體參與建造的過程,過了好幾個月,我還是記得許多技巧,大概是身體記得。

圖片名稱
左/同學和師傅們一起蓋房子的實況。右上/師傅做給我的紀念品。右下/用釘槍將pelupuh固定至樓梯遮棚屋頂。

工地即學校,師傅即老師

工地即學校,師傅即老師——我很喜歡這樣子的想法。令蓋房子的目的不只是房子本身,在過程中也傳承了技藝,賦予師傅老師的角色、賦予建造團結的精神。

這些師傅們對我來說是職人也是藝術家,更是最棒的老師,他們對於竹材特性和工具的掌握令人每天都想讚嘆一次,更有著極大的耐心。對於細節也毫不馬虎,修邊必須完美、刀具必須磨利、點心必須每個人都有。

而竹構這樣主題的工作坊,集結到的參與者同是對永續有所感的人。我的同學們來自不同國家:義大利、美國、巴基斯坦、厄瓜多、英國、馬爾他,都十分在意環境永續,彼此分享各國關於竹構的知識。遇見和你在意同樣事情的人,是很珍貴的經驗。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工地現場的師傅就是大家的老師。下/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

峇里島竹工作坊結束,臺灣竹構築發展仍進行中 

促使我參加工作坊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竹子為臺灣也有的材料,這樣的學習就算回來後也可以在脈絡下被使用,尤其近幾年竹材越來越被看見,例如2022年由陳冠帆結構技師所策劃的構竹林鐵。

相異的風土和文化,竹構築的發展在臺灣和峇里島會有不同的脈絡。像是都市紋理的不同,即令人思考竹構築在鋼筋混凝土的市景中是否有機會容身?以及瞭解在地竹材和資源,也因此慢慢接觸到更多資訊——綠媒體發布的竹構築指南、2023島嶼構竹、2024世界竹論壇、構竹林鐵和島嶼構竹的參展團隊們、共四集關於構築林鐵的podcast建築加、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建材展國產材區的竹材供應商等。

竹構築的發展裡,設計師、師傅、竹材供應商、媒體平台、整合平台⋯⋯各個角色在技藝的傳承和傳播中皆不可或缺。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走得遠。好期待看到竹構築,甚至是整個永續建造在台灣的發展。

圖片名稱
這次竹學校的師傅和同學合照。

補充:島嶼上,永續及污染共同存在

峇里島的環境污染也值得瞭解,塑膠污染更為大宗。這大概是全世界的情形,二元的兩端及中間帶總是同時發生,皆必須看見。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