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 The Process ]

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首頁專題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島 嶼 構 竹 | 專 訪 ​ ▎《Pataminaan》船塢:從山林取竹、如舟構築,一座通往太平洋記憶的橋

▎島 嶼 構 竹 | 專 訪 ​ ▎《Pataminaan》船塢:從山林取竹、如舟構築,一座通往太平洋記憶的橋

2025.05.09
圖片 - 見各圖說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見各圖說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台東縣成功鎮「Awawan Studio」(阿瓦瓦規劃設計顧問公司)建築師王柏仁,形容他這次參加構竹展的《Pataminaan》(船塢)其中的竹構本體,「就像一艘能遠眺太平洋與卑南主山的船。」 船,正是這座複合材料構築的關鍵字。「我的竹構,是因為支架大洋舟才開始。」

《Pataminaan》的「開始」淵遠流長,有必要花點篇幅從頭說起。

2008年起,王柏仁即在台北、新竹等城市主持建築事務所,但大海與其相關活動總是他的愛。近年不少人移居台東海岸地帶,但他更早之前已購入成功海邊石雨傘(阿美語為Awawan,「回音」之意)地區一處荒山地,想著終有一天來此定居,倚山面海地工作與生活。

三年多前,王柏仁決意落實這場夢,舉家搬到東岸了。建築專業他依然持續,閒暇之餘親近海洋的機會則更多。熱愛潛水等水域活動的他,自然而然與一群海岸阿美族人交上好友,開始探索當地的原住民文化。喜歡究極各種材質與工藝的王柏仁,甚至花了長達一年多光陰,向阿美族工藝師陳豪毅學習黃藤編織。。

圖片名稱
王柏仁不只蒐集國內外原住民手工編織用品,並親自學習阿美族藤編。他手中的魚簍是他第一個黃藤作品,花了近一年時光才完成。(圖片提供╱林美慧)

同時他與一群朋友常一道去太平洋上划船,一年一度則會航至綠島。他們還組成「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aiwan Outrigger Canoe Club,簡稱TOCC),進一步與大洋洲原住民同好交流。近日則藉著王柏仁在構竹展的作品《Pataminaan》(阿美語,指放船的地方),有了更深交集。

圖片名稱
他與朋友常一道去太平洋上划船,一年一度則會航至綠島,他們還組成「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圖片提供/王睿)

這項跨海跨洲的殊緣,更要上溯至遠古時期了。

王柏仁轉述,他們的夏威夷原民朋友,經常說自己的祖先來自福爾摩沙。原來在羅盤發明之前,古代人想越洋航海是以觀星象來判斷方向。划的是支架大洋舟的夏威夷原住民也是如此,他們的歷史並傳述祖先來自七姐妹星座(昴宿星團)――正位於台灣上方。

夏威夷國寶級的造舟大師Kimokeo Kapahulehua(以下簡稱Uncle K)等人,因此非常想來台灣尋根,了解我們傳統的航海與造船文化。但是……,當他們終於成行、抵達台東時(編按:有一派研究認為此地是南島語族發源處),卻發現手工做舟技能早已失傳,「台灣的海洋文化哪裡去了呢?」

夏威夷造舟與竹構的相近脈絡

無論如何這份藉由船與海牽起的友誼,未就此打住。王柏仁形容大夥兒已成為「船的家人」,夏威夷造舟師們傳授也非常樂於傳授台灣「親人們」,高度運用自然材料來造支架舟的一身功夫,包括以黃藤精準綁紮木材構件。黃藤,剛好是夏威夷、阿美族等原住民都愛用的民生植物。

圖片名稱
夏威夷造舟師們傳授,如何運用自然材料來造支架舟,包括以黃藤精準綁紮木材構件。(右下圖)這艘船則由已故的阿美族藝術家Lafin Sawmah(拉飛・邵馬)製作,同族工藝師陳豪毅以黃藤編織法協助固定船的支架。(圖片提供/王柏仁)

說來造木舟的材質與工藝,與竹構脈絡頗為相近,另一位夏威夷造船師Alika Bumatay的一段話,更是在精神上高度啟動了王柏仁對竹構的理想。「Kalai Waa (夏威夷語言指『以傳統方法造船的人』),是把樹木在山林的生命轉換,變成海洋的生命之人。」

王柏仁聽了感動,「竹構也是如此。我們採集了竹子,再賦與它新生命,收納在海上航行的船。這也是進入新章節、新循環了。」

藉著這回構竹展來到台東,王柏仁便想以竹子這個媒介來回應我們曾有的海洋文化,並望向未來關於建築、關於航海的無限可能。他選擇基地也不囉嗦,就在台東市森林公園活水湖的海景第一排。TOCC成員本來在此練划船,協會發展蓬勃船隻越來越多但之前只能擺岸邊,長期受颱風及東北季風洗禮,船隻損耗很大。王柏仁因此在竹構本體外又加了兩個12米貨櫃來共構、收船,一起成形《Pataminaan》。

圖片名稱
因颱風緣故重選船塢位置,讓它離海岸線遠一點,而且周圍有樹叢、南北向,避免海風貫穿竹構。(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無論如何,那直面太平洋的基地已是過去式。去年11月的康芮颱風,三兩下就將土石沖進基地。

選址順應天意,貨櫃當地基
王柏仁明白了。因此重選船塢位置讓它離海岸線遠一點,而且周圍有樹叢、南北向,以免往往是東西向的海風易於貫穿竹構,把它給吹跑。加上,那兩座下了地錨的貨櫃就是竹構的「地基」,正如有些竹構是蓋在石頭上、或輔以鋼筋混凝土插入土坪,《Pataminaan》的竹構和貨櫃是以金屬構件穩固連結。

圖片名稱
兩座下了地錨的貨櫃就是竹構的「地基」,其上的竹構則以左右各八根輔柱,加上金屬構件與貨櫃焊牢,竹管中還灌了6000PSI(每平方英吋的磅力)的無收縮水泥,增加握裹力。(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睿智的造船師們還有些「神話」,也多少影響了王柏仁看待竹子的方式。夏威夷長者說,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Laka是森林的神,樹木是祂的孩子。每每拿下一段木頭都彷彿帶走一個小孩,要好好地撫養,「取木頭的過程也是很長的儀式。」

也就是說,他們造船不買現成的材料,是從親自挑選樹木開始。王柏仁決定了,他也要好好地自己取材、從零開始打造《Pataminaan》。

奇的是眾裡尋它,那竹就在他家裡。

「我剛搬到石雨傘這座山頭時,非常討厭竹子耶,」他坦承。前任土地使用者種了很多竹子,但長期無疏伐生得雜亂,王柏仁推掉不少,尤其擋住他看海視線的,剩下的竹子目的是防風。沒想到這次要用竹,往後山細看就有不只一品種。還好當初沒砍光光。

圖片名稱
王柏仁決定要自己取材打造《Pataminaan》,沒想到自家後山——石雨傘山頭,就有粗壯可做建築的長枝竹。(圖片提供/王柏仁)

主要竹材長枝竹,家裡就有

接著他繼續大膽,選長枝竹為主要竹材。這品種,多數西部的竹師傅聽到就怕,因為叢生的它非常難採,實在不好對付。但王柏仁說,他挑長枝竹因為就長在身邊環境,粗壯的長枝竹做建築也沒什麼問題的。台東原住民的傳統家屋,也都是用附近最多的這竹子來蓋。古早時不可能有完善的交通,從外地運桂竹、孟宗竹過來。

王柏仁因此認為,是不是能就地取材、充裕備料、乾燥竹材,是支撐東岸發展當代竹構的條件之一。加上他是首度用竹,原本就決意一定不要放棄學習的過程,所以想從親自採長枝竹開始構築。

他覺得,需要先了解竹子的整件事,才有辦法控制它、藉著它說些什麼。「如果建築師不自己下來做,比較沒辦法真正理解竹構,因為資深師傅都幫你解決問題了。」

不過王柏仁同時誠實地說,他真的是菜鳥,一開頭自己試取長枝竹,怎麼採都採不動。幸虧他一位原住民警察朋友從小就常幫家裡砍長枝竹,便利用休假出手相助。原來,這是很需要某種手感的技藝(見QA)。

圖片名稱
王柏仁親自試取長枝竹,才發現採竹技藝不簡單,幸好有原住民警察朋友,從小就常幫家裡砍長枝竹,這次也利用休假出手相助。(圖片提供/王柏仁)

《Pataminaan》的結構安全,這一組團隊在初期也很以體感來考驗,以及使用怪手拉、拔的破壞測試。

建築師王柏仁之前累積了相當多鋼構、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工程經驗,但他也明白要順著竹子特性調整結構設計。竹子當主結構與鋼構等很不同,來自大自然的竹子每根都不一樣,無法標準化,完全不像鋼筋等建材擁有公認的材料力學等數據。

圖片名稱
屋面尚未覆上之前,可清晰見到不少竹梁是彎的。這是砍竹時就先挑好了彎竹、順勢而為的成果。(圖片提供/王柏仁)

以何種方式為竹子防腐,也會影響結構,舉例來說:以VSD(Vertical Soak Diffusion,垂直浸泡擴散法) 或乾燥法防腐,最終的竹材硬度會不一樣。他進一步說明,VSD工法國際通行,但必需破壞竹子裡的竹節,好讓硼砂與硼酸液體完全浸泡內部以達成防腐,這樣一來難免會減少一些竹材強度。

圖片名稱
王柏仁這次自行防腐的方式是,在石雨傘基地向下挖了個池子,以硼酸加硼酸浸泡原竹約7至10天,無需加熱。但他許願,將來能有機會在台東自建高溫乾燥窯來防腐竹材,不假外求。(圖片提供/王柏仁)

而竹子若要產生足夠的力量,通常會集成桿件,單一桿件往往不夠承受自重及衝擊載重。尤其《Pataminaan》的竹橋梁抬高至半空、像是漂浮在貨櫃上、沒有一根竹子直接落地,需要承受的風力更大。

以怪手直接測試結構安全

王柏仁是覺得,那何不運用竹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然法則,先利用怪手拉拔、破壞結構看看,得到一個參考值,再增加桿件直到足以承載為止。就是一個很直接的結構印證方式。

這一次參展,王柏仁即把構築順序調整為:自己組一個工班,大家先在石雨傘基地一邊預做竹構、一邊以怪手等來測試其力量。然後,拆卸組件、運到活水湖基地重組。

有趣的是,團隊成員還會常去這座竹橋吊單槓,看看能承載多少力量。原來竹橋梁除了能通行、賞景,下方也有功能,可以吊掛船隻。夥伴就假裝自己是船,不時來晃個幾下看看。

圖片名稱
王柏仁調整構築順序,讓工班先在石雨傘基地一邊預做竹構、一邊以怪手等來測試其力量;然後再拆卸組件、運到活水湖基地重組。如果他沒有怪手,就會用他養的牛拉結構來測試。他們採竹時,牛群則常在一旁直接吃竹葉、幫忙清乾淨,也是「工班」之一了。(圖片提供/王柏仁)

以上一切,王柏仁是以自我要求的學習視之,想從頭開始認識竹子的真實性,盡管嘗試錯誤花了超多的時間。

開展前的4月中旬,TOCC的夏威夷「船的家人」再度蒞臨活水湖畔。他們又來開班教授造舟技術,協會並舉辦了支架大洋洲友誼賽。當時《Pataminaan》的竹構部分尚未覆上屋面、全部完工,夏威夷造舟師一行仍是登上了這座竹橋,為大家祈福――五、六個人站上去完全沒問題。

圖片名稱
構的屋面是有張力的透氣材料「針織遮陽材」,這座橋梁是架高的,屋面不宜封死。東北季風或颱風來臨時,屋面材透氣能減緩風壓帶來的上揚力,才能抗強風。(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舞踏藝術家/胡嘉)

將來,此處不只是海洋教育的場地,還不會划船的民眾也可在開放時間來這兒參訪或休憩。站上屋頂能欣賞舟友在活水湖的練習,天氣好時可見到綠島,也許有一天大家的海洋記憶真會慢慢復甦,繼而加入航海的大家庭。

而就在構竹展開幕之後的五月天,一群舟友不是只望向綠島,而是實際航向它,這是他們不間斷的年度盛會。之前只能暫放戶外的船隻,如今有了《Pataminaan》護佑,讓人更安心了些,這是竹子牽起的島與島、海與海的橋梁。

圖片名稱
站上屋頂能欣賞舟友練習,亦感受這座竹構如同橋樑,牽起島與島、海與海的記憶與連結。(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 同場加映 Q&A /
就地取材長枝竹的學問

GM:請問你在台東的原住民朋友,如何指點你取材長枝竹?

王柏仁:桂竹、孟宗竹是獨立生長的竹子,只要砍斷就能取得。叢生的長枝竹可不能這樣。

我看我的朋友陳新富示範之後才知道,方法很簡單:砍了一根之後要先握住它往竹叢裡推、再拉出來,反覆幾次就會鬆開,比較容易取得。原來叢生的竹子,竹與竹之間互相干擾,通常砍斷後是無法直接取。

而且朋友會先觀察竹叢紋理,知道哪一根要先採、哪一根要慢一點。輕鬆採集竹子之後,他的場地管理也非常好,竹子排在空地上整理得很清晰。這些竹子都長在山坡上,如果亂堆很難運下山。有了他的幫忙、知道了這些節奏之後,我們後來採竹相當順利,兩天就取了快200根長枝竹,速度驚人。

這件事讓我更懂了,手工藝精神的重點,通常是在備料。

GM:《Pataminaan》有不少竹梁是彎的,又如何做到? 

王柏仁:這也是在取竹階段就要思考。竹子每一支都不同,一定要順著它的特性,用哪一段都是學問。有些設計師喜歡直的竹子,但是我這次的竹構有不少彎曲的線條,所以我們砍長枝竹的時候,會基本看好哪些竹子的彎度比較適合,施工時再放到對的位置。如果選錯竹、擺錯地方,之後就必須再修正了。

之前大家蓋竹建築,比較依賴西部的技術。這次我們既然選擇在東部用竹子,也許需要多思考在地精神。我們應該要發掘更多厲害的民間高手,像是來幫我們砍竹的原民朋友,納入當代的竹構系統,走出東岸自己的路。

圖片名稱
選擇在東部用竹子構築,需要更多思考在地精神,也希望藉由此次竹構過程,走出東岸自己的路。(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圖片名稱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舞踏藝術家/胡嘉)

Pataminaan(船塢)| 台東市森林公園活水湖畔


設計團隊:Awawan Studio(阿瓦瓦規劃設計顧問公司)/王柏仁
工程團隊:王柏仁、許峻漢、張海諾、余偉智、余岳佑、陳新富、陳婕妤、陳張軒豪、朱亭樺、陳憶婷、李佩蓉、虎柏蒝、林家伊、Yvonne Jiann、Lisin Icyang(田瑞珍)、五隻台灣黃牛(名字依序為族語的回音、海洋、牆壁、地牛、太陽)、阿瓦瓦生態農場。
尺寸:竹構―10 x 6.35 x 6.25 M、 船塢面積―12 x10 M
材質:長枝竹、孟宗竹、桂竹、貨櫃、鋼節點、螺桿與螺帽、鐵絲、無收縮沙漿、發泡填充劑、針織遮陽材
展示地點:台東市森林公園活水湖畔

 

 


2025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更多展會資訊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