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島 嶼 構 竹 | 專 訪 ​ ▎《石頭的孩子》(mupangca' gana varasa'):在祖靈與自然之間築起的竹工寮

▎島 嶼 構 竹 | 專 訪 ​ ▎《石頭的孩子》(mupangca' gana varasa'):在祖靈與自然之間築起的竹工寮

2025.05.13
圖片 - 見各圖說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見各圖說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走進《石頭的孩子》正中央,一根墨色木柱矗立。建築設計師、「村夢遊牧」(Echo Cradle Lab)創辦人柯慕一,稱它為「精神柱的存在」,靈感來自原民部落工寮中「火塘」(生火處)的意象。其實最初的設計沒有它,當我們詢問柯慕一木柱從何而來?她說:「是祖靈從風雨中賜與的。」

早在2023年12月構竹展的初始階段,來自台北山郊的柯慕一,已寄居在台東市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的 Haku Dumaladas(哈古)頭目與兒子Kayong Dumaladas(咖勇)家,讓他們引領著她溯源自然建築、認識竹的根本。另一方面,柯慕一也同步紀錄了部落的祭儀文化。

設計竹構前,等待心動時刻

「只有當心『跳動』的那一刻,才會發出動力。」柯慕一認為。住進部落後,也真有許多神秘而微妙的故事悄然展開。

首先,她從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基地旁的小溪出發,循著流動的路徑回溯土地的記憶。她聽著咖勇父子訴說部落的生活,服務於遊樂區的部落青年林炫均也贈與珍貴的《心知地名》部落文史紀錄,由其父林金德所編著。

這些來自各原民部落的線索,使柯慕一能一點一滴認識基地的歷史樣貌。此外,每年春天螃蟹會從知本內溫泉出現,沿著路徑前往大海產卵。這一類自然節奏,也成為她設計竹構的靈感。

圖片名稱
從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基地旁的小溪出發,循著流動的路徑回溯土地的記憶,加上來自各原民部落的線索,使柯慕一能一點一滴認識基地的歷史樣貌。(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竹子,更讓《石頭的孩子》(mupangca' gana varasa')(卑南語)與部落深深連結。2025年跨年時Kasavakan部落舉行年祭(Amiyan),搭建了竹鞦韆。祭典之後鞦韆中數根刺竹在頭目應允的祝福中,由部落獵人與青年卸下、贈與,最後成為這座竹構木柱上方的重要橫梁與燈光檯座了。

圖片名稱
2025年跨年時Kasavakan部落舉行年祭(Amiyan)搭建了竹鞦韆,祭典之後鞦韆中數根刺竹成了這座竹構木柱上方的重要橫梁與燈光檯座。(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順應自然,建築從學步開始

那些刺竹不是主要結構,她也不可能只靠著靈性啟發與祝福,就蓋成一座大型竹構築。但奇妙地,各部落耆老手把手教導柯慕一團隊的工法、竹材等知識與技術,正是建築的本質。

Kasavakan的咖勇教他們採竹,大家學會了從山林中採集叢生的刺竹,認識了刺竹與孟宗竹的特性。後來還懂得如何烤彎原竹,以及使用白茅這項原民植物來鋪設屋頂。

白茅與身旁的共生植物,乍看都有點像,「它們是鄰居,可是『那一種』不能採!」部落長輩說不出這些植物的中文名,但能直接指引他們辨識白茅與相似植物的差異,提點「採白茅要看時機」的智慧。包括堆放與儲存這些天然建材,也有一整套專業方法。這些教導不僅是建築技能的傳遞,更是對自然法則的深度領悟。

圖片名稱
部落長輩指引團隊辨識白茅與相似植物的差異,以及採集時機、堆放與儲存等專業手法。(圖片提供/林美慧)

理解竹子等自然材料的天性

尤其白茅的取得過程極具考驗,展現了順天的高境界。為了確保白茅的量夠用,柯慕一希望預付訂金,但答應幫忙的台東成功Torik(都歷)部落耆老不願收受,只在電話中回應:「不用,因為不知道老天會給多少。」 她只好隨時待命。沒想到某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說是明天就有一批白茅可取,她立刻從台北奔到台東。
 
承接白茅之後,借放何處又是問題。還好,她的好友、咖勇的妻子陳佳慧幫了大忙,頭目家族樂意提供白茅的暫存空間。如何堆放、保持乾燥,又是另一專業。柯慕一一開始怕太打擾朋友的空間,所以將白茅堆得像小島一樣。但疊得太高太高,最後倒下了。直到將白茅往牆邊靠、加上竹管固定,安裝定時器請電風扇通風,才能好好地在開工前儲存。

圖片名稱
白茅於施作期間由哈古頭目家,移至知本基地旁繼續儲存。(圖片提供/林美慧)

她之所以在處理主結構的各種原竹之外,還多照顧了其他的屋頂用料――以她自己的話來說是「請引白茅」,事務看似瑣碎,其實透露出柯慕一對人、材料與大自然的尊重與體貼。

「部落耆老說現在各種茅草很難找,因為都種吃的比較多……。」因此她不只想蓋一棟建築,還希望透過行動讓傳統材料重返部落,也讓族人透過技藝能有所得。

圖片名稱
茅草類植物是傳統的屋頂材料之一,抓好斜度,有利於排水。柯慕一認為以這項天然材料與竹子相連,能呈現現地採集的智慧。(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選址直覺呼應古老傳說

柯慕一對自然現象與原民精神的高度領悟,讓 《石頭的孩子》的選址與設計,很能呼應當地環境與文化脈絡。

當初在知本展場各地勘查時,柯慕一就對「花見知本百草園」這片小台地一見鍾情。那裡群山環繞,遠方瀑布如簾,知本溪從旁蜿蜒,彷彿勾勒出水的弧線。哈古頭目告訴她,在沒有行動電話的年代,這片地上經常有傳訊者徒步往返、傳遞部落訊息,頭目們彼此交流、進行採集共享。竹子與茅草豐盛,農閒時大家在溪邊溫泉區就直接蓋起大量竹構,盛況好像迷宮。

本次構竹展另一位參展者、Puyuma(普悠瑪)部落的竹藝家 Ahung i Masikadd(鄭浩祥),也跟她描述這裡曾是卑南少年祭時的目的地。族人需要休養時一樣會住在溪床,以溫泉療癒。

這些古早的建築與居住行為,與柯慕一的選址真有著夢幻連結。不過面對神聖之境,剛開始柯慕一還不那麽篤定,自己能不能透過竹構築好好地回應。加上一旁是遊客中心,她因此徘徊著。

圖片名稱
石頭即是《石頭的孩子》之起點。(圖片提供:左/林美慧,右/柯慕一)

直到,她在這基地上發現了一顆未被水泥固定的石頭,竟與她草稿圖紙上的石頭十分神似。構思之初,柯慕一心中一直浮現石頭的意像。

石頭即是《石頭的孩子》之起點了。剛好卑南族神話就有「竹生」與「石生」兩大族系,她便藉由兩道竹構的半圓,抽象地演繹這個概念。兩側竹構並互相倚靠,交會的小圓形中心處透光,則象徵部落傳說中「膝蓋長出的眼睛」。

她也回想起,咖勇在引領大家進山前總會對著石頭祈請。族人對「有形」與「無形」的尊重,深深觸動她。柯慕一的母親亦曾說,她像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孩子。她覺得,這些偶然與傳說,交織出這座竹構與在地部落某種命定的連結了。

圖片名稱
兩側竹構並互相倚靠,交會的小圓形中心處透光象徵部落傳說中「膝蓋長出的眼睛」。(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融合建築專業與靈性感知

無論如何儘管她靈性層面豐富,同時也有著嚴謹的建築訓練。她先繪製精密的設計圖,預設每一支彎竹都能完美接合。其中一張仰式立面圖,奇中的大圈小圈即其圓無比。

接著,要烤製原竹,形塑石頭意象。再將竹子與部落傳統的白茅屋頂結合,讓層層水平和直向的傳統工法,化入田野故事的軸線,延伸為曲線完美的竹構造。

圖片名稱
她也嘗試延續島嶼傳統屋舍的柔韌,研究自然纖維的綑綁技術,採用麻繩作為所有竹柱與竹橫梁之間緊密拉束的交集材料。(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實際開始施作,柯慕一則明白竹子不會完全服從設計,因為她不是首度使用竹子。尤其東部缺乏完善的竹材加工產業鏈,興建當代竹構往往得自己想辦法。

所幸,她的伴侶李沛鋒、咖勇與太太陳佳慧一同協力,得以克服設備與技術的限制。沒有現成的烤竹設備?那麼就DIY(見QA)。原來咖勇和父親乎哈古頭目本是木雕藝術家,各種手作十分上手。加上部落也常用竹,例如用於年祭、彈性極大的竹鞦韆,就是他們與族人以採集難度高的粗壯刺竹做成。蓋竹構,當然也不陌生。

圖片名稱
柯慕一與夥伴從洗石頭、藉著現地的山泉水洗竹子開始,逐步將《石頭的孩子》築起。(圖片提供/林美慧)

柯慕一與夥伴就這樣在知本埋鍋造飯,從洗石頭、藉著現地的山泉水洗竹子開始,日夜勞動,終於將《石頭的孩子》築起,讓每根竹子的弧度做到了與設計圖相去不遠。

志工從四面八方而來,不只是幫工,而是真正參與學習的夥伴。這群夥伴共同證明:用雙手就能築起自然的家。竹構背後,有著他們不擅言說卻真切實踐的理念與情感,繼而身體力行將《石頭的孩子》生出來,真是一股靜靜流動的建築力量。

圖片名稱
實踐用雙手就能築起自然的家的理念,團隊身體力行將《石頭的孩子》生出來,佇立在基地,真是一股靜靜流動的建築力量。(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 同場加映 Q&A /
原住民教我們的竹工事

GM:這座竹構每支原竹的彎度都很齊整,而且在頂端漂亮地接在一起,請問是怎麼做到的?

柯慕一:是我們的施工顧問咖勇,帶著大家利用遊樂區停車場現有的水泥預製構件作為支點,再加上鋼筋來製作輔助烤彎的模具。雖然簡單,卻非常好用。

每一根竹子的厚薄、寬度、直徑都不一樣,還需要隨時調整工法。烤彎竹子後得冷卻、繼續在一旁固定,以防止回彎。每根竹子的厚薄等也都必須精算,才能讓《石頭的孩子》的圓形空間,垂直與水平半徑維持一致、全部精準地對到位。

圖片名稱
《石頭的孩子》的圓形空間,垂直與水平半徑維持一致、全部精準地對到位,源於對於每根竹子的厚薄度的精算。(圖片提供/柯慕一)

GM:這次參展妳從進駐卑南部落開始田野調查,除了學習到許多關於竹子等天然材料的知識,原住民文化也對這座竹構的建造有所啟發嗎?

柯慕一:我寄居Kasavakan部落時遇上了年祭,在前置期間,見到耆老帶領族人上山採集刺竹和黃藤來製作竹鞦韆,因此認識了處理這些自然素材的過程。竹與藤的工法,也常運用在部落的傳統家屋中。

《石頭的孩子》得面對風速與地震等考驗,所以我也想嘗試延續島嶼傳統屋舍的柔韌,就研究了自然纖維的綑綁技術。接著採用麻繩,作為竹柱與竹橫梁之間緊密拉束的交集材料。我們同時以金屬構件套入活動的竹管,讓彼此緊密連結的竹構造,在外力作用下仍保有適度的彈性。

在竹構技術之外,哈古頭目與咖勇夫婦無論在生活還是精神上,也照顧我們很多,讓大家在台東的日子變得很安定。團隊在施工期間一同勞作、起居,自炊的食材也以部落的自然農作為主,常常收到頭目一家和部落媽媽種植的果菜。《石頭的孩子》得到部落非常多的祝福,但願我們已將這些感動反映在竹構上,讓它也能如同部落的自然家屋長久佇立。

也很感念願意一起溯源、參與茅草竹構的志工夥伴,得以在這樣的時空裡真實感知彼此,珍惜每一天的交流與學習。

 


圖片名稱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石頭的孩子(mupangca' ana varasa')│台東縣卑南鄉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設計團隊:村夢遊牧(Echo Cradle Lab)/柯慕一
結構設計:柯慕一
結構顧問:Haku Dumaladas(哈古)、Kayong Dumaladas(咖勇)、Ahung i Masikadd (鄭浩祥)、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夜間照明:柯慕一   
施工顧問:咖勇                                                                               
工程團隊:村夢遊牧、阿爾伐咖勇木雕工作室(Alpha Kayong Woodcarving Studio) 、N Factory/能盛興、竹影生花團隊        
尺寸:7.5 x 5 x 3.65 M
材質:刺竹、孟宗竹、桂竹、白茅、石頭、木材、鐵件、野狼機車輪胎鋼圈

 


2025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更多展會資訊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