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島 嶼 構 竹 | 專 訪 ▎《竹蝶》:背四噸建材爬302階,在森林坡地讓竹構輕落如蝶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如果單看基地高度,《竹蝶》並非第一名,前三屆構竹展曾有作品蓋在中海拔山區,比本屆展場之知本郊山都高很多。但那些基地畢竟有車可達,不像《竹蝶》的建材等等只能一一爬步道階梯背上去。然而,建築師陳宣誠對基地氣氛的堅持,讓他在竹材、竹結構的各種實驗之外,也同時做到了對美的追求。
這一屆在台東的構竹展,不同於西部竹加工產業鏈完整、營造體系齊備,想蓋竹構的建築團隊往往就是、也得是施作者,盡管很多時候是為了自我挑戰。例如自己採竹剖竹、自己建池子或烤竹子來防腐、自己挖地基、自己綁竹梁……,再多的DIY後來見怪不怪了,因為這大約就是東岸日常。
然而「共感地景創作」主持人、建築師陳宣誠這次參展選擇的基地,還真讓人先倒抽一口氣。想欣賞他在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的作品《竹蝶》,路徑之一是爬上――302道階梯。也是有其他較平緩的步道可抵達,但畢竟多少仍有點坡度,且無論打哪兒來車子都開不到。
參訪者還可以輕裝,問題是竹材等建材與機具總重近四公噸,如何運上來(見QA)?其反覆重複的腳程彷彿薛西佛斯,何況要在不均勻的斜坡上施工。

刻意選擇車子到不了之處
「這都要怪這次一起參展的朋友。」陳宣誠說。原來去年夏天大夥兒來場勘,爬到有著千根榕的好漢坡步道山腰這一片林中小區時,他有感覺了,很是喜歡那股隱私。同行建築師也不斷鼓吹他,你不一樣的作品,要找基地就也要找這種夠特別的。所以《竹蝶》放在這小山上,「我是被推坑的。」
當然那是開玩笑的話,陳宣誠本來就私心覺得這基地夠獨特。那一大圈榕樹不僅長得非常原始、漂亮,台東原住民還說這種樹是「會走路的」。因為樹上的氣根會不斷延伸、落地之後再長出新的樹。而且根系在空中彼此重疊、圍出一片場域,看在陳宣誠眼中就是一種空間元素。

加上這片坡地變化不算小, 稍微走走就會 一下子到平的 、一下子到緩的、一下子到很陡的地方,整個地形非常立體,陳宣誠團隊因此想讓竹構充分反映出這個特色,而且是輕輕地、盡量不打擾地,停駐在這片靜謐的場所。
「尤其千根榕的種子會落下來、長成小苗,我們選址時更要盡可能地不破壞這些幼苗。」
他們的解方,是無明顯梁、柱的薄殼系統,整隻《竹蝶》只有三個支點與地面直接碰觸,正像活生生的蝴蝶飛來降落花朵之上,隨時又會離開。這座薄殼且不是傳統多半圓頂的造型,而是先在空間中建立一個Y字形架構,竹製的三個外拱與中央的內拱,以金屬構件接合、再往三個方向平均延展,以形成拉力、展現出挑,共同組成竹薄殼。

往三個方向延伸的薄殼系統
那三個方向,一是主步道,二是對面的山,三是千根榕樹群。這麼做可為這座無具體牆面的竹構,帶來更多空間的延伸感。同時陳宣誠也希望從每一個角度看《竹蝶》皆不同、都有點斜度,其空間與環境是互動、流動的。

不妨對比、想像一下:如果這座竹構是放在平坦之處,應該也會比較平凡了。
還有還有,繼挑戰工程腳路、薄殼結構之外,陳宣誠還想做到在這座竹構中看不到原竹。
說來「共感地景創作」用竹子是老手了,竹構作品在花蓮、台東、桃園、甚至馬來西亞和法國等地都有。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的「X-Site計畫」首屆作品,也是陳宣誠與任大賢、蘇富源合作的《邊緣地景》,是以三千多根原竹,在該館戶外廣場打造一座與其大廳空間同樣尺寸的巨型構築。
想自我成就的竹材工法、結構設計、特殊地點等,陳宣誠與夥伴已經解鎖不少,但他設計竹構仍然要每次都來點全新的。「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議題,我喜歡不一樣的挑戰。」 《竹蝶》的頂面因此以孟宗竹片構成,採取類似木材集成材(CLT)的做法,竹片垂直水平交叉擺放、再用膠水膠合,以求穩固。單元的邊框也不是原竹,而是以數根竹條集束、再一起烤彎成拱形柱,好為各單元塑形。

一個插曲:《竹蝶》最初的設計加入了金屬板、不鏽鋼圓管。但是歷屆構竹展的策展團隊,皆以鼓勵各參展者得更大膽用竹著稱,建議這一組再調整竹與金屬的比例。他們後來的確減少使用金屬了,竹材是薄殼主結構無誤。妙的是團隊仍先以鋼材1:1模擬製作了《竹蝶》拱形柱,再拿它來做為集束竹版的治具。這等於是,「共感地景創作」施作了兩種版本(見QA)。
這漫長的一切,誰來動手?

長期合作工班,克服崎嶇施工
幸而,陳宣誠除了在中原大學建築系任副教授,也積極創作各種構築,早已培養長期與他合作的工班,而且南、北各有一群專長不同的人,可依建築任務彈性編組。加上他是在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繁殖場」念碩士,這一系列出身的建築設計師向來沒在怕DIY、以體感測試結構。總之,做就對了。
在進駐知本基地前約三個月,施作團隊已在台南工廠持續預製那三組竹構單元,然後拆解它們、運至台東,因為一大片竹構無法直接搬上山。單元還不能可隨意亂切,否則結構會破壞。到了《竹蝶》基地,團隊則在有著高低差的林間基地,將那些構件精準接起來。不能有落差,不然無法形成拉力、穩定結構。

別忘了,在這之前還得把近四公噸的竹材等等以人力背上去。路程總長度,至少有一座百岳了……。
高度的勞力密集,讓這一組施工期間比其他組沉默許多,偶而分享的紀錄照則多半在爬山梯、挖地基,竹構全貌一直未能窺見。
突然,開展前數天,一張《竹蝶》完工照傳來。在夜間照明下它微微透光,正像蝶翼。原來,毛毛蟲倏忽蛻變為蝶,是這個意思啊。

|後記|
《竹蝶》落成後,有一群生物仍把它視為自然植物。那是長木蜂,特別喜歡在竹子上鑽圓洞、築個巢,有人戲稱將來還能到這座竹構採蜜。陳宣誠團隊先填補了一些洞,但將來如何處理他有些猶豫。他認為,以自然材質建造的構築,會跟環境有種天然的共生狀態,而且竹子屬於長向纖維,蜜蜂如果只鑽幾個洞、沒有大量破壞,並不會影響結構。

當然將來如果有大面積受蜂洞影響,還是會處理的。現在就先讓 《竹蝶》與周邊生態鏈共處看看。其實,有生物樂於來此停留,何嘗不是對這座人造竹構的肯定?
\ 同場加映 Q&A /
無限循環人力搬運,為了追求美
GM:請問,你們以人力運送建材等到山上的細節是?堅持選擇這個艱困的基地,原因是?
陳宣誠: 《竹蝶》的基礎是鋼筋混凝土,建材大約兩公噸。其中的水泥部分經過結構計算,比最初估計的重量還多了三倍。竹構本身則大概1.5到兩公噸,此外還有施工用具等,總重量快要4公噸了。我們是先把這些東西拆成一小包一小包,分批背上山。團隊有十來人,每趟爬302階,四、五天共數百趟,實在也無法精算次數了。
我們曾經想過先到現場製作滑輪索道,將材料拉上去。但架索道也得花時間,因此決定還是以人力來背。我們已經不曉得倒底花了多少時間做這件竹構,團隊也曾經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之所以選擇車子到不了的地方,是因為如此一來基地才會有所限制和乾淨,沒有太多人工痕跡。不管蓋哪一種建築,美,很重要。
《竹蝶》能夠完成,真的非常非常感謝團隊的大力協助。
GM: 你們為《竹蝶》先做了一組1:1的鋼拱柱,請問目的是?
陳宣誠:《竹蝶》的邊框、也就是拱形柱,是竹集束竹,要將它烤彎到需要的形狀得有一個模具。所以我們後來雖然在結構中減少了很多金屬材質,但還是先做了鋼構版,再以它為治具來幫助竹拱形柱定形。三個竹構單元邊框等等如果做不準、不符合細部設計圖,在坡地上會接不起來,就無法傳遞薄殼的結構力學了。


竹蝶(Bamboo Butterfly)|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設計團隊:共感地景設計/陳宣誠
結構顧問: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工程團隊:陳宣誠、顏品設計/黃世昌、林菀萱、許博舜、陳重諺、邱星傑、范正揚、郭昌憲、李子涵、李威儀、郭乃榮
夜間照明: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尺寸:6.2 x 6.9 x 2.4 M
材質:孟宗竹片、桂竹、鍍鋅鋼板、鍍鋅鋼圓管、金屬連接件、膠合漆、防水漆
2025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更多展會資訊請點擊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