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永續設計】台灣竹子的過去、未來:思考土地倫理、環境風貌、生活文化、產業命脈的深度對談 (上)
竹子是臺灣人造林的主要物產,從過去是台灣經濟命脈、到荒廢,思考土地倫理、環境風貌、生活文化、產業命脈,我們可以做什麼?
\ 跨界竹對談!登場人物 /
主持:陳玠廷|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對談:林務局林華慶局長 VS. 甘銘源建築師 × 李綠枝建築師
日期:2020年9月23日|地點:國立中央大學
得天獨厚的台灣竹林及其永續課題
主持人陳玠廷 竹子在台灣對大家而言一點都不陌生,在早期台灣農業社會裡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一直以來竹林荒蕪後也有侵占森林、水土保持等問題與誤解,林務局這幾年一直在推動提升國產材的應用,乃至於國發會在推動地方創生;在未來,竹子與相關產業可以有怎麼樣的一個願景?我想一開始先請林華慶局長就林務局的角度來談一談。
局長林華慶 我想大家都知道台灣是竹類資源非常豐富的一個國家,事實上在整個亞洲地區都是世界上竹子分布最主要的區塊。台灣當然得天獨厚,而且再加上早期就地取材,一般民眾對竹類資源的應用,不管是在生活、工藝甚至某些壽命長的建築上,其實都有相當廣泛的應用。但隨著水泥、鋼鐵的應用與石化工業的興起,加上台灣人工越來越貴,竹產業從上游的供應到下游呈現明顯衰退。
────────────
從數據上來看,台灣在民國70年以前,每年竹材生產量是1,000萬支以上,在民國60年代也曾經到達近1,800萬支,即使在921之後也還有200到300萬支的使用量,但是以去年108年為例,只剩下80萬支,這當然也是跟105年開始的原住民禁伐輔導措施有關係。────────────
竹林在野外確實是一個群聚的根系,讓其他的植物沒有辦法在它鄰近的環境生活,所以容易變成單一的林相,如果是大面積單一的竹林,確實會造成生態多樣性的單一化,所以要如何合理地經營,讓竹林的面積不會一直擴展,而我們又可以永續地去利用這些資源,我想是我們台灣現在面臨很重要的課題。
但也是因為剛剛說的種種因素導致了這些竹林沒辦法被好好經營,形成所謂荒廢的狀態,不管是對生態或者水土保持,都不是很好的狀態。像日本推動「里山」(Satoyama),他們就是希望重新再利用被荒廢的竹林,因為這些竹林一直擴張到其他的次生林環境,台灣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
台灣面對整體的大環境,如何找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這些重重的挑戰中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我想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事實上我們是有一些機會的,我想待會我們可以透過大家的意見交流應該可以更清楚。────────────
京都的嵐山竹林小徑可否成為借鏡?
陳玠廷 其實剛才局長提到一個我覺得滿重要的觀念,關於竹子是比較負面的產物,其實最大原因是因為它沒有被合理的去經營、利用。日本在推地方創生,林產業這一塊,他們推行木育。其木育的重點是要與社會大眾溝通,到底森林的產業、木頭的產業、竹林的產業,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食衣住行有什麼樣的關聯。
────────────
若我們從食衣住行的角度來看竹子,會發現關聯性非常強;更何況一般社會大眾也對竹林有種嚮往。譬如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無法去日本,京都嵐山的竹林小徑就是大家喜歡的旅遊景點。我們是不是捨近求遠了呢?台灣也有很多很漂亮的竹林啊!────────────
因此,我比較想要去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請教兩位建築師,過去傳統的農村社會,其實滿多在農村的居民會就地取材、利用這些竹子,可是進到工業社會現代化以後,就如同局長剛提到的,不管是建材或是說在一些原物料的使用上慢慢就被轉換了。而過去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長年在設想:「我們如何重新再把在地的竹子應用到建築物?」在這過程裡面,我想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如何去讓社會大眾了解、接受,甚至會把竹子當作是選項之一。請銘源就這個角度來分享。
我們對竹子太陌生
建築師甘銘源 竹子在過去的應用,應該四、五十年前大家都知道,從住居的外部環境到房子本身經常都使用竹材,因為它最方便取得,那個時候整個工藝的傳統都還在。隨著經濟的變化,人跟土地的關係是慢慢變得疏離了,可是我們也面對到一個非常嚴重的挑戰,那就是環境變遷,尤其溫室效應的巨大影響。我們必須要再往前看,尤其檢視能夠永續、循環的在地材料,竹子當然是最重要的一項。
過去大家對竹子的印象是既不耐厚又不堅固,這個我想也是誤解啦!竹子沒有好好處理,當然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作為建築的話,其實大家最關心的是耐久性還有堅固性,房子蓋下去,投資都很大,當然會希望拉長使用年限;再來是碰到颱風地震時大家可以安心,這兩個是很大的重點;累積信任基礎後,透過案例的累積一件一件完成,才有辦法推展開來。
這幾年,我們陸陸續續針對了耐候的議題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答案,也就是說運用林試所的技術來做處理,讓竹材可以變得很穩定,然後強度也增加,也不會有裂痕,也不會被蟲蛀,這些過去我們認為竹子的缺點都可以一一被克服。除了材料耐用性之外,再來就是結構性的部分,透過不斷地研發,我們一直在嘗試各種不同的接合方式。
────────────
因為竹子就是每個斷面形狀不一樣、尺寸也不一,這種材料一般建築師都會覺得害怕,因為無法掌握與駕馭。如何在一個範圍內去駕馭它,讓它可以有標準化的做法,累積這些know-how,透過系統性的測試,讓它變成一個功能性完整的做法,這部分我們也慢慢累積了一些心得。────────────
我們希望不管在耐候方面還是結構安全方面,都能夠把這些我們已經累積的資源open-resource(開放資源),讓大家有全面性的了解,針對專業者,我們也希望能夠做一些教育計畫,可以做推廣。有興趣的建築師或結構技師可以一起來研究怎麼建造竹房子,一步一步把竹子推展開來。
里山或淺山再造竹產業?
陳玠廷 甘銘源建築師剛才提到一個重點——「如何合理適度地應用現在的科技,強化竹材的現代化,讓它變成一個可以標準化建材的規格。」在很多工程的規劃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遠遠看像竹子、近看卻是塑料的設計,從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就會覺得這其實反映了社會上對於竹材這件事情還是有文化面的嚮往。我知道銘源跟綠枝居住在古坑桂林村,也在推動淺山的產業以及里山教育等,我想請教綠枝,怎麼在過程裡把竹子、竹產業這塊,與里山及淺山產業做一些結合?
建築師李綠枝 我認為竹子是更有機會結合社區或是小型的在地合作社,譬如原本居民只有一級生產,只能砍竹子拿去賣,可是賣的價錢很差,假如他能夠加上一些政府的資源去蓋小型設施(當然有一些處理的技術需要專業廠商來做保存處理),也就是將砍竹子的農夫培訓變成可以施作的職人。
這些竹材技術相對比起「木材」,都是來得簡易多了,這樣一來,就可以類似比較接近地方創生的小型加工,像是產地的合作社。舉例來說南投桃米社區,他們甚至有社區的營建隊,可以自己包自己的工程,等於政府給他們的補助工程,他們可以自己做。
大藏過去因為找不到工班,不得不用沒經驗的人來培訓,我們好不容易土法煉鋼,結果別人都不願意跟進,於是就乾脆全部公開所有know-how。可是全部公開也沒有用,可能包括設計界的人也會覺得不好運用,而且業主可能也不想要竹子;然後施工的人可能會覺得說,我學這個做什麼,市場上根本沒有這個需求;一般民眾則頂多就是喜歡這個感覺,他就去買竹藝品就好了……,這些事情都沒有被鼓勵或串聯,我覺得也許就是差那麼一點點的串聯。
────────────
其實使用者是可以去激發的,你看越南、印尼和泰國這麼多精彩的竹建築就知道。營建的人也可以去做一些學習和轉化,這次桃園地景藝術節就找了許多設計界、學界和結構技師等一起參與;我們也很希望有其他的建築技師進來一起學習,把竹材當成他們可運用的一個資材。────────────
扣合到文化面來講,竹產業的文化脈絡到構築這個城市的風貌,其實都需要整個產業鏈完整的練習才可以呈現出來,否則全部都是舶來品嘛!你看現在做的一些大型建設看起來質感不錯,可是它跟其他國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然後設計者也不太需要了解在地特色。如果我們可以從竹子這個比較在地的部分補齊過來,就可以照顧這個產業面,然後變成我們的在地特色。
\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 /
建築真的需要那麼厚重嗎?
尤其在山林裡,我們是不是可以更輕巧地接近土地、更輕巧地與陽光空氣雨水共舞?就像撐一把可以遮陽避雨的傘就好……一本將台灣建築師們數十年來的竹建築技術與經驗,轉化為一般民眾易讀易懂的手冊。從竹子的特性談到竹材處理、竹構的基礎施作,深入淺出地說明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並輔以國內外精彩的竹建築作品介紹。
▍基礎課!一起先來認識竹子
竹子有什麼特性,如何變成可用的竹材呢?
▍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
竹子變成結構,可以蓋出什麼樣的竹房子?
▍從頭開始蓋一座竹房子!
蓋一座竹房子,需要考量的要點是什麼?
▍這些房子都是竹子蓋出來的
台灣、越南、泰國、印尼有哪些精彩的竹構築?
特別收錄
台灣竹材加工、竹構設計廠商清單
台灣竹構築地圖
新書12月上市,更多訊息,請見專頁:
https://greenmedia.today/events/2020/bamboo-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