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構竹林鐵04|專訪】構竹林鐵新銳展策展人陳冠帆:與建築師共舞新的竹構風景

【構竹林鐵04|專訪】構竹林鐵新銳展策展人陳冠帆:與建築師共舞新的竹構風景

2021.09.30
圖片 - 黃名毅
文字 - 林美慧|採訪
文字 - 林美慧|採訪
圖片 - 黃名毅

我們看到一位激進的結構技師如何拉大表現舞台,與建築師共同成就新的竹構風景。

一般人也許很難想像結構技師與永續的關係,結構技師不是只負責計算結構安全的嗎?然而我們卻在2020年開幕的嘉義美術館中,看到結構技師陳冠帆與黃明威、王銘顯建築師合作的木構設計,隨著大跨度變化生成不同深度的魚腹梁,其三角形大跨度空間的結構系統設計而產生新的力學原型,為台灣木構造打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頁。

2021年陳冠帆更接下臺灣竹會的委託,擔任「構竹林鐵新銳展」的策展人,希望透過竹子這材料的各種特性,尋求新的類型與構造介入,試圖探索竹構自然素材的創生,並且藉由結構力學千變萬化的可能,找尋新的空間維度。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站在世界的高度上學習

Green Media(以下簡稱GM) 您如何走向結構、轉向念建築最後再回到結構設計?
陳冠帆(以下簡稱陳) 出生在北部的我,到成大念土木系後,像脫韁的野馬般瘋狂地玩,一直到大三才發現唸得蠻無聊的,有很多物理、科學的計算,到後來不知道自己在算什麼, 即使我可以在結構學得到一定的成績,算材料力學也都可以理解背後的理論,但實際上在大二、大三的學習中,感覺與實務非常脫離,這才發現一頭栽在計算裡並不是我想要的,對比許多同學大二就決定轉系念建築,我似乎顯得後知後覺。也是在大三時同學們開始決定是否要念研究所,我問我自己想要什麼,基於對建築的興趣,決定轉戰建築研究所,並下修大學建築系的設計學分,同時進行論文,最後在畢業時修滿18學分的設計學分,達到可以考建築師的門檻。

畢業後思考是不是該去建築事務所工作,我在念建築研究所時,覺得設計這件事可以很美好,跟土木偏向計算差很多;但轉個念想,台灣建築界似乎沒有把所謂的結構工學和設計完美結合的專業,於是決定去應徵日本知名結構設計大師——渡邊邦夫在台北SDG結構工程構造設計集團的工作。面試時,渡邊先生與我聊了五分鐘,就決定叫我到日本工作,他說:「我希望你的結構學習是在世界的高度上,我希望你到日本與我們一起。」渡邊先生就這樣在起頭給我一個當頭棒喝,沒想到這五分鐘影響了我接下來的人生和志向,帶給我非常深遠的影響。

圖片名稱

GM 在人生地不熟甚至連語言也不通的日本,如何開始結構設計的工作?
 在日本的時期非常非常辛苦,渡邊先生要我到了日本再學語言,事後想起來應該是被騙了(笑)。 一開始我非常沮喪,常以淚洗面,辛苦工作後的每個晚上還要增進語言能力;做了一年多,有一天覺得受不了,那時我跟渡邊先生說:「我要辭職,我沒辦法,我覺得我的語言能力無法完美地和大家溝通,這一點會讓我的判斷和工作大打折扣。」

沒想到渡邊先生大笑三聲說:「笨蛋,我要你來學的是結構,你必須非常專注才能學到東西。」這番言論讓當時的我嚇到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他還說,從今天開始,就忘記不會日文這件事!這對我而言更像被震撼教育,點醒我真正要關注的事——不是最喜歡結構設計才來這裡的嗎?怎麼會被這件事打敗呢?

重新切入設計的挑戰後,說也神奇,因為那番話,反而更勇敢與同事用日文來溝通,也在生活上跟他們混在一起,久而久之語言就越來越流暢,變得蠻敢講的,後來自然而然就會了。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沒有什麼材料不能拿來當結構
站在建築師的角度思考

GM 在日本SDG事務所讓您學到最重要的事?
 一直以來我們對日本人的印象是思考縝密、非常在乎流程正確性的慢郎中,但直到在日本工作後,我才發現我錯了。同樣是做一件事,我花一周可以達到85分,也許從我們台灣人的角度 85分就差不多了、可以交差了,只要在收尾時再加一點點,也許最後可達到88~90分;但我竟然看到日本事務所的前輩只花3天就達到80分甚至85分的水準,我問他:「你做完了?」他回答:「沒有,我還有兩周,還可以做得更好,希望可以做到99分。」

這讓我非常驚訝,同樣兩周的時間,他讓85分的事情進化到99分,我那時覺得90分已經很棒了,但是他們不這麼想。這也是我為何願意無怨無悔待在那裏的原因,我完全跟隨這些前輩和老師的腳步,一直去做不同的案子。他們做事的心態,即使到現在,我都認為我超越不了他們……。

GM 渡邊邦夫先生帶給您的深遠影響?
 在那裡工作的期間,我感受到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被設計、沒有什麼材料不能拿來當結構,完全是千變萬化的思考。

────────────
萬物皆有它的本質和道理,每次渡邊先生在談案子的時候都是用這種角度切入,他會要我們站在建築師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構?難道不能是這樣嗎?不能是那樣嗎?
────────────

在操作的過程中,非常像過去在學校做設計,因為渡邊先生是用「設計的邏輯」在檢討做結構這件事,而最後還會回到力學,討論受力的原則,一個平衡系統的拉力和壓力如何達到平衡、這個系統如何被穩定等,所以也造就大家會思考這個材料對這空間有什麼影響。而很神奇的是,經過這樣的過程,SDG在結構系統的突破和創造有非常驚人的成績,這是我在台灣未曾見過的結構公司,也應證了渡邊先生沒有騙我,這裡的確就是世界的殿堂。

圖片名稱

建築與結構本為一體
回到台灣成就不一樣的建築風景

GM 就您的觀察,為什麼台灣沒有這樣的結構設計事務所呢?
 這得從教育體系說起,在日本的教育體系中,建築結構是隸屬在建築系的脈絡當中,因此我在SDG裡面的同事都是建築系畢業的;日本也有土木系,但比較偏向造橋、修路或水壩等大尺度的土木工程。像渡邊先生是一級建築師,但他們是專攻建築結構的事務所,而這樣的工作在台灣我們是稱作結構技師,這是日本和台灣教育最大的不同。

日本學風比較偏向歐洲,他們的建築教育是集結結構/歷史/景觀/環境/設計等整個專門的學科,大學期間這些都要讀,但研究所可以專攻結構或你想要趨向的最強領域,去探索你未來的面向,這是日本的狀態。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歷年得獎者就有7位日本人,證明他們在建築領域的深度和投入,我認為其中一個養分就是結構和建築的整合有其獨到之處。

GM 回到台灣,自己的事務所成立後的目標?
 從回國之後我確立想要把建築和結構做整合思考,有點像SDG台灣分部的概念,但我知道渡邊先生不會希望我們是他的分部,而是有自己的樣子和聲音。秉持這樣原型的理念,成立了原型結構工程,至今跟很多建築師有很好的互動和合作。

────────────
我認為建築與結構本為一體無所拆分,是專業分工區隔了他們,但對於建築實體本身,它就是一體的呈現。
────────────

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的關係不僅僅只是安全數字的計算,結構設計如何創新,能不能每件作品都找到新的答案,而漸漸拓展出各種不同樣貌,如材質、構造、系統等的變化;我認為只要把握了中心,順著肌理,自然便有千變萬化的可能,而能與建築師共舞並且成就不一樣的建築風景。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GM 對自然材料開始產生興趣是源於什麼呢?
 這件事也跟在日本SDG的學習有關,有一次我們接到木構造案子,那時前輩在帶我的時候跟我說,木構造這材料非常特別,是所有建築材料中唯一會跟人對話和呼吸的材料,是活的材料。我聽到時非常驚艷,畢竟我們的工作都是數字,是硬梆梆的數值,我們總是談強度多少、材料多少,在做混凝土、鋼結構都是這樣,從來沒有一個材料好像會在濕度、溫度間做轉換。就是這樣第一個木構案子,讓我產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興趣,也因接下來其他木構案的經驗,對這樣的自然構造與材料變得深具信心。

回到臺灣後也因為與甘銘源建築師合作的關係,近一步對竹子材料進行結構設計的操作,尤其因Covid-19疫情也讓全世界意識到/國產材/地產地銷的重要性,竹子只要3~4年即可砍伐,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且進口木材有非法砍伐、犧牲其他國家環境等疑慮,無法安心使用,選擇在地材料刻不容緩。台灣因過去山林禁伐政策導致竹產業早已斷鏈,現在正是需要重新啟動的重要時刻。

圖片名稱

讓人們重新走入山、看見林
構築於林鐵之中,探尋竹子的蹤跡

GM 本次「構竹林鐵新銳展」選定嘉義作為展覽地點,您如何將嘉義這個城市與竹構素材結合呢?
​​​​​​ 本次的策展概念,想要呈現嶄新的面向、突破舊有對竹子的印象和框架,且希望站在建築結構的角度,讓更多建築人來使用竹子為出發點來思考,終極理想在於可以創造一個「構竹城市」,因此將聚焦在城市與竹子的結合。嘉義,是一個以自然森林、鐵道環繞於城市山林間的自然城市,我們希望打造與當地文化、紋理相呼應之地景構造物,並且讓人們走入林鐵之中,並且藉由結構力學千變萬化的可能,找尋新的空間維度 (NEW DIMENSION)。

GM 主視覺相當特別,能跟我們分享設計概念嗎?
 我們希望用竹子的特性去形塑出竹構光譜的新向度、藉由拉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新尺度感。視覺用不同層次的成色,表現出六組建築創作者在竹子中光譜中的層次;而每一道俐落的直線,既像是建築圖學中虛線的存在,勾勒竹子在設計中運作的軌跡,又如同竹節般被靜靜地被表現著。

在光譜中每一組都有屬於他們自己虛線的構成,這樣的構成組合了立體空間,也製造了新銳們開始往前的方向,而在那光譜的背後則擁有無限的可能。

GM 這次六組建築師、設計師概念,您怎麼看待他們提出的竹構設計?
 這次的題目是New Dimension,Dimension是向度和尺度的概念,象徵拉出願景是我們這次策展最關鍵的事,希望用竹子的特性去形塑出竹構光譜的新向度、藉由拉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新尺度感,讓台灣的島民們也能驚艷原來竹子是可以拿來作為建築的;原來竹子當建築可以變成這個樣子,而這個樣子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如果島民們能這樣想,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而且這六位建築設計師是全新的組合,我希望我們可以打造屬於台灣個性的竹建築,不是仿造越南和日本。我想大家也會很期待看到這些臺灣年輕的建築師們會如何切入竹子這個材料,如何地走出自己的風格。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本次「構竹林鐵新銳展」邀請6位新銳建築師,在嘉義阿里山鐵道旁進行竹構創作,圖為建構中之部分作品。構竹林鐵新銳展於2021年10月22日展開。

 

✚ 團隊檔案 ✚

圖片名稱
陳冠帆×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以「原型」為設計,用「結構」來剖析!
成立宗旨在於整合建築與結構之間的連結,創造新的未來可能與建築設計!
其名定為A.S studio=Architecture+Structure,AS有「作、實踐、變成」的隱藏意含,讓A的直線與S的曲線交織共構出新的結構思維。
 

 


[專題]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開展時間:2021.10.22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業園區/每週三至週日09:00~20:00(特別開放夜間時段至2022.1.10)
嘉義竹崎車站/每日09:00~21:00
⌖ 竹構模型展 & 臺灣竹.潮: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每日09:00~21:00(展期至2022.01.10)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承億文旅集團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