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不是為了建築界奮鬥,是為了做為真正的人而奮鬥。 —《田中央作品集》歷經十一年誕生故事

不是為了建築界奮鬥,是為了做為真正的人而奮鬥。 —《田中央作品集》歷經十一年誕生故事

2022.04.22
圖片 - 請見各圖說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請見各圖說
Photo Credit/Oni Lai Photo Studio
Photo Credit/Oni Lai Photo Studio

田中央工作群是滿難單一定義的建築師事務所,他們往往不只設計獨棟建築,包括周邊景觀、規劃案也會一起思考,再小的巷弄工程都願意試試,亦常涉足各類展覽、教育與出版活動。這一回編輯《田中央作品集》,為了維持與其建築理念相符的核心價值,竟耗費了11年,最後呈現的、頗具空氣感的版面,果真相當不同於傳統的建築作品集。該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黃聲遠期望,「他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打開了可能,讓大家覺得田中央是某種證據,這樣都可以,其他人也可以。」

「曾經有中國大陸學者想透過仔細丈量的數據,企圖分析田中央(工作群)的作品。但那就像試圖記錄爵士音樂家即興演奏的樂譜,終究找不到結果。」這是《在田中央》(大塊文化出版)書中,曾經在田中央工作六年的老夥伴黃致儒設計師的一段回憶。

圖片名稱
《在田中央》黃老師在工地地上畫草圖的照片/大塊文化提供

那項徒勞計畫不只是樂譜即不即興的問題,因為從前連田中央自己,都沒有整套與各建築完工狀態一致的圖稿。「我們的圖幾乎都在工地弄的,很多草稿還是在地上畫的。」田中央的靈魂人物黃聲遠建築師自述。依據基地持續變化的條件微調施工細部,對他們來說是家常。

系統梳理田中央設計理念這件事,只能由田中央自個兒動手了。除了上述故事集,出版「建築作品集」,是這群建築師與身邊一群愛著他們建築的編輯與老師共同的心願。不過,起心動念到二〇二一年十二月終於發行《田中央作品集:Incomplete Works, 1994-》(大塊文化出版),倏忽十一年,差點集滿十二生肖。

擔任該書主編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王俊雄先自嘲,「這反映了一件事,我可以想像當田中央業主的心情:『ㄟ不是快做完了嗎?怎麼才剛開始?大概還要多久?』」「⋯⋯我們再看看。」


他隨即解釋為何如此。簡單講,之前試放進作品集的照片、圖或文字,都覺得不夠好。所以一直再改、一直再調、一直再重新做 ……

圖片名稱
Photo Credit/Oni Lai Photo Studio

重新繪製全書線稿
────────

田中央內部,由持續在田中央奮鬥的張文睿設計師負責《田中央作品集》的編輯與撰寫部分作品說明。她補充,那些建築設計圖很複雜,有一般人恐怕無法解讀的施工、預算等資訊;但「一般人」向來為田中央做出版的最目標讀者。約在2015至2016年,編輯團隊終於下定決心解決這件事。田中央的夥伴林煜融和幾位實習生,好一陣子都在忙著清圖,一修完即請前執行長杜德裕檢查,看看是否能清晰表達建築圖面所要表達的。如今才有這本作品集中簡明但仍專業的線稿。

圖片名稱
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2008年10月號,P64-65,拍攝/陳敏佳

「如果這些圖不那樣畫,《田中央作品集》完全不能看,會跑掉。好像田中央人有張大合照,必須中間有一條線、必須有一種數理性,才能把他們有點發散的狀態抓回來。」王俊雄說,田中央作品雖然表面非常紊亂,不過是可以收攏清楚的、是有明晰規線的。「不用設計圖捕捉,你見到的田中央只有某一面,不會知道他們很穩定、很沉重、甚至有點壓抑的狀態。」

圖,只是本書要素之一,並與文字、與照片、與「空氣感」(資深策展人胡朝聖評語)的版面,共同構築了這本書。
 

邀集國內外學者重磅專文
───────────

關於此書比例頗高的文字,左三年右三年(還好有在拖拉),總算盼齊了王俊雄、王增榮、林靜娟、郭文亮、黃俊銘與羅時瑋六位台灣重要建築教育者給田中央的評論文,以及黃聲遠、王俊雄與社會觀察家詹偉雄的機鋒對談,以及,芬蘭建築師與評論大家尤哈尼•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重磅之作〈療癒的建築黃聲遠對都市的操作〉。

他兩次到台灣、親訪宜蘭與淡水(雲門劇場)的田中央作品之後,得出了關鍵觀察:田中央的建築「有助於治癒集體的記憶,以及療癒那些無人認得的小市民所擁有的想像和身分。」欲知詳情,請看《田中央作品集》之序。
 

圖片名稱
Pallasmaa參觀田中央作品照。/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怎麼挑照片?——要有「人」
────────────

到了替作品搭配照片時,片子其實多得不得了,可之前找到的「就沒有合黃聲遠的意。我跟他『玩』這麼多年很清楚,他要有人在那個地方的感覺。」王俊雄說這意思是,照片不必尋求讓某個案子自身非常完美的樣態,而得將建築和生活之事放在一起,才能讀懂田中央想表達什麼。

因此,作品集最後決定使用滿多歲數悠久的田中央建築老照片,有些是到黃聲遠早年拍攝、快要發黴的底片堆中挖出(比如第八頁社區媽媽在宜蘭三星蔥蒜棚跳舞的照片、第二〇四至二〇五頁農夫在壯圍張宅前整理稻梗的照片),有些是田中央人以相機自行隨處記錄的畫面,在各種報導出現多次的照片亦不少。共通點為:具生活況味。

圖片名稱
《田中央作品集》(2021)  p.204~205,農夫在壯圍張宅前整理稻梗的照片。/大塊文化提供
圖片名稱
《田中央作品集》(2021)p.8社區媽媽在宜蘭三星蔥蒜棚跳舞的照片。/大塊文化提供

田中央之書的策畫團隊與出版社,勇於使用這些彩度與畫素或低、不過情感與手感滿滿的照片,擔著風險。這實在非通常所見、聘用專業攝影師的建築作品集,無論如何「比格達建築世界」創辦人王增榮直言,那種掩飾用的作品集,拍的都是僵硬「遺照」。一張一張修得很漂亮,「但失去了真實場所感。」
 

版面要讓「空」跑出來
──────────

歷經長期滄桑的圖文整合之後(曲折案情請見聶永真×王翰偉:「我徹底忘了這本還沒編完」「我心想再十年也不會發行吧」——橫跨七年的《田中央作品集》裝幀設計故事),美術設計成大半是空的《田中央作品集》版面,該書主編王俊雄只翻閱了一分鐘卻說,OK了。

圖片名稱
Photo Credit/Oni Lai Photo Studio

何以故?「田中央房子總是將很多東西推開,讓天空、很大的樹等等跑出來。這個版面精準抓到了田中央建築現場的感覺,也在做類似的事,把看得到就好的小字推開。照片如果能表達空間就放大,畫素問題沒辦法放大則把它做小。這些都是要讓『空』跑出來。」王俊雄認為,田中央儘量把物質性事物挪走,讓空白出現,那正是「空間」。

黃聲遠舉了幾個田中央近期案例佐證:他們規劃了宜蘭大學城南校區近十公頃空白,礁溪跑馬古道公園也留了大約相同面積的空白。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周邊更坐擁六十公頃的空白。

這再度驗明了,田中央無論做建築、景觀、展覽、教育,核心價值從未改變。(他們價值觀統一的脈絡,請見【這本書,很有事】所有內容公開前皆經同意,無人因私下爆料而受傷。──《在田中央》的編輯後記
 

這本書在我家蓋了一棟「房子」
──────────────

關於田中央試著將建築作為某種總合式的方法學,灌注到出版等各領域,社會人類學博士、作家李明璁提供了很相關、很有趣的《田中央作品集》閱讀經驗。

他為了要好好看這本量體很大、不可能隨意坐在沙發上翻開的書,先做了件事:把桌子整理一下、調一下燈光。接著,日常生活的開關切換了,這書會帶著他到somewhere, 進入某個既具象又有想像的世界裡。

「這本書在我的居家空間蓋了一棟『房子』,它正是紙上的建築。」李明璁詩意地說。那儀式性的誕生,在他眼裡即是《田中央作品集》需要如此厚重、如此巨大、如此難搞的重要原因。
 

以為是「進入歷史的星辰」沒想到十一年後真的出了!
────────────────────────

關於做田中央出版的難搞,十一年前鼓吹他們出書的關鍵人之一詹偉雄,在《在田中央》故事集二〇一七年終於首刷之後,曾以為作品集將「進入歷史的星辰。它曾經閃耀,沒出現也沒關係了。」沒想到四年後竟迎來了後者, 一起「紀念台灣走過的年代。那時候設計還不是顯學,做設計的人有點辛苦。」

詹偉雄當時則早早發現,黃聲遠與田中央年輕建築師的關係,是設計之外更值得報導與出版的題材。「這不只是這群移居宜蘭的人,身體對作品有完全浸透的感覺,還有他們的天賦與才氣能在一個環境裡,彼此激盪出火花、做出原創性的東西。」

圖片名稱
《田中央作品集》(2021) p.13,曬棉被照/大塊文化提供

這份藉著建築設計形塑的共同記憶,不只田中央人、相關的編輯人擁有。早在雪山隧道開通之前,即開始有追求空間真實體感的「個性人」(詹偉雄的形容)不全為建築人,搭著火車跑到蘭陽平原尋覓田中央作品,完全「浸泡」其中。這不是個人現象。

黃聲遠認為,「這些年輕人很清楚他們在幹嘛。所以田中央是非常非常多奇怪人的組合,世界好像本來應該如此。」他與田中央工作群出版故事集、作品集,正是期望他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打開了可能,讓大家覺得田中央是某種證據,這樣都可以,其他人也可以。

「請相信,我和我的同事都是真誠的人。其實我們不是為了台灣建築界而奮鬥,我們是為了做為真正的人而奮鬥。」他說。

 



《田中央作品集 Fieldoffice Incomplete Works, 1994-》作者簡介

田中央工作群

田中央工作群近年來時常受邀參與國際展覽,是台灣當前建築發展最特殊的一個現象,他們不但創新了專業工作方式,也重書了地域主義的內涵。田中央替我們眺望出前所未見的建築圖景。

1994年,黃聲遠隻身移往宜蘭開展建築創作生涯。隨後二十年間獲獎無數,黃聲遠建立了兩個獨特的內涵。其一,與黃聲遠有關的作品幾乎都在宜蘭地區,這意味著他的創作與個人的生活體驗、理解有著絕對的關連;其二,黃聲遠的創作理念以及其對創作過程的獨特見解,影響了許多有志一同的年輕人,他們自願匯入,從黃聲遠的個人,逐漸發展為田中央的集體,形成台灣建築發展中難得出現之意志同盟!

反映在創作上,田中央長期停留宜蘭,設計大多在縣內,說明他們不想以一般普世通用的知識想當然耳地處理建築,而是想透過徹底深入的真實生活,讓自己與在地的脈動融為一體。透過這樣的感知,讓設計與不斷變動的環境、使用性等因素之間生成綿密、無須以言語傳達的關聯。對田中央而言,設計主要不在對應建築的興建,也不在建築完成後結束,他們認為建築在使用後,設計仍然進行,因為生活(或使用)是活的,是永遠的進行式!

相關出版品有:記述人與故事的《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和收錄建築作品的《田中央作品集Fieldoffice Incomplete Works, 1994-》。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官網:http://www.fieldoffice-architects.com/

黃聲遠

1963年生於台北, 1994年定居宜蘭,後來發展出田中央工作群。

深耕宜蘭二十多年的時間,他以極為緩慢堅定的腳步啟發一波又一波的年輕建築師,與土地及時間做朋友,用高度在地性的思想及原創語彙,努力將建築融入生態地景之中,漸漸於國際引起共嗚。先於日本獲得Gallery Ma邀展及出版,後又獲邀至芬蘭、愛沙尼亞、波蘭、捷克、法國、德國及英國等歐洲各國巡迴展出、2018年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及2021年於雙年展主場館軍火庫受邀參展。於2017年底獲吉阪隆正賞、2018獲國家文藝獎及總統創新獎肯定。



|核稿編輯:袁瑋辛|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