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構竹林鐵05|專訪】無門之門。入山門:以曲竹優雅姿態,致敬人文與自然
────────────從南藝建築研究所出身的鄭博仁,在建築繁殖場大尺度與結構的交織之下,產生了一種在台灣獨特的脈絡,那是一種群體式、繁殖式的衍生設計脈絡,複雜中帶有系統且具有構造形變的操作。
博仁老師在過去也經常使用著南藝的精神,用非常獨特的結構+構造的手法在做設計。本次構竹林鐵2022,博仁老師用一種無門之門的隱晦跟曖昧,利用交疊成兩片輕巧的翅膀,形成入山門的竹結構,在這兩片交織的狀態是完全無斷接且連續一體成形的竹工法,而這樣的連續性,進而誕生了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拱形彎曲的形抗結構。兩片翅膀底部一體連續的構成,轉到頂部採用如路思義教堂般輕巧的鉸接扣合,其中最特別的是在於它的竹構是用非常細,如竹籤般的數十隻小支竹所膠合而成一個管狀的結構。這是相當獨特的,利用這樣的管狀。在XYZ的不同的方向扭曲形成一種摺疊彎曲型抗的構造,讓整個空間形成連續的體。
除此之外,利用棕櫚葉當做它的皮層,與葉片之間就好像羽毛般的存在,這也顯現出結構的一種自然的魅力。在結構與構造兩者的共生之下,主結構跟皮層結構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趣味。——策展人/陳冠帆────────────
○ Program
無門之門。入山門
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鄭博仁
6.53m×4.45m×3.37m
孟宗竹、麻竹葉、豬耳葉、南方松、鐵管、PVC管、Epoxy膠
嘉義縣竹崎鄉水社寮車站(舊址)林鐵宿舍旁腹地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林鐵作為人為/自然之間打開如結界般山林的領域感,是緩慢逼近自然的歷程。而作為產業聚落的水社寮車站則是林鐵較早有人煙處。林鐵給的共感,借林鐵入了自然的門,無是動詞,去掉世俗的門,才會獲得自然的門。去掉機能的門(入口意象),才會得到意念(精神)的門,提醒體驗者在林鐵之上,入了山門,自然才是真佛,藉由跨出才能見識自然。(文字提供/鄭博仁)
勇於挑戰「曲竹」的理想
搭乘阿里山森林鐵路小火車,經過水社寮時,總會有種彷彿被世界遺忘的寧靜,而這也是「易新設計」(Atelier Neo.E)設計師鄭博仁第一次到此地的感受。
被群山環繞的水社寮,是阿里山林鐵真正進入山區的入口,位在舊水社寮車站旁的《無門之門。入山門》 竹構空間,讓體驗者從「無門之門」入山門見識到真正的山林自然。同時,原有的老車站意象也讓作品成為連結現在與過去的入口,為旅程增添時空的奇幻。
回到作品本身,薄殼曲面的竹構築有見過,但全竹材又是螺旋彎曲則非常少見。因為即便不是設計或建築背景的人都知道,竹子彎不好很容易斷。如何成功達到「曲竹」理想――而且還不是單純彎曲原型的竹管,設計團隊在過程中也是歷經千辛萬苦,在一次次實驗中終於成功利用新工法與新接合技術,為竹材摸索一條可能的新路。
用竹子做成「複雜」的彎曲結構,有沒有可能?這個疑問在鄭博仁創作這次作品時不斷在他心中吶喊著。「我們通常看到傳統竹工藝、大多使用直線的竹材應用,所以當我有機會做這次展時,就想嘗試竹子的更多可能性,彎曲就是我想挑戰的。」而且,他還想出了非常多彎的造型――一座交織的八螺旋結構……。
從尋找、拆解到實驗,實現「不正確」的工法
為了完成那非單一向度的彎竹,鄭博仁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有工法可以做到嗎?於是他拜訪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研究人員兼木材利用實習工廠的主任莊閔傑。鑽研竹材已久的莊閔傑拿出一本英文專書,指著其中一張照片提供他第一個線索,「不如試試看國外嘗試過的『集束竹』(Bamboo Bundle Processing)工法吧,不過,現在台灣還沒有人做。」
鄭博仁心想既然沒人做,那就自己動手。畢業自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的他,對動手做不陌生,這個團隊向來以親身建造與研究實構築著稱。但一人無法成事,鄭博仁因此邀請由繁殖場演化而來的「B群」學生與其指導老師——助理教授鄭乘騏,攜手挑戰全新的竹製建材與結構工法,嘗試超越極限。
雖然之前並未常常運用竹材,但鄭博仁心裡大概有底,《無門之門。入山門》主結構勢必無法只用竹管來完成複雜的彎曲。將竹子抽成細竹條、再綑綁一起的「集束竹」,應該是解決方案。但是,到底要多長、多細的竹細條?
他突然想起莊閔傑給的第二個線索:「直徑越細,長度越長,越可以彎曲。」於是他諮詢竹工藝專家並不斷試驗,發現竹子抽條成直徑3.5mm或3.2、2.5、4mm的「集成元」(Bamboo Strips)時,它的彎曲R角可達到作品最大需求的50公分,於是便解決第一個材料問題。
游擊隊出任務,從建築實驗中挖掘創造力
第二難題又接踵而至,竹材彎曲後如何不回彈、同時還要定型?鄭博仁與夥伴的選擇,是靠膠劑黏著。但是哪一種膠,也沒人給答案,因為台灣就是沒人做過集束材。鄭博仁因此決定再度採嘗試錯誤法,測試膠的黏度、乾燥的速度等。須知,若膠乾得太快會來不及黏與彎竹,乾得太慢又拖長製作期。
後來,他們用過了白膠、太棒膠、RF膠、PU膠、Epoxy膠等各式膠材,每種膠優缺點不同。「例如RF膠黏完後整支竹材會變成紅色,PU膠雖然外型很漂亮但也會黃化;兩者都無法符合這次作品概念,最後才選擇Epoxy膠。」
除了結構工法的創新,《無門之門。入山門》的雙翼頂棚也從原本預計的室用百吉網,改為更為呼應全竹材質的皮層結構。「因為我們找到適合的防水膜,可以膠合麻竹粽葉和豬耳葉,讓這件竹裝置藉由材料及雙斜的建築,形式更恰當地融入當地地景。」
解決工法與材料問題後,組裝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因為對團隊來說這次是全然的新嘗試,所以試驗過程比想像中來得長,組裝時更經常需要微調而邊組邊改設計圖。像是他們第一次在工廠組裝完後,發現其實整個造型扭曲了。「我們光調造型就又多花一天的時間,也因此最後成品從細部會看到許多不對稱或不完美的狀態。雖然如此,但我認為結構與創新工法上,可以百分百回應這次策展主軸與理念。」鄭博仁有信心。
他笑說,這次真的做到最後一刻,壓力非常大!除了感謝策展人的包容並給予充分的信任,他也非常感謝「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師生的全力以赴,團隊甚至好幾個月都在基地裡打地舖熬夜趕工。
雖然鄭博仁半開玩笑說他們是「游擊隊」,因為大家原本都有各自的學業或工作,是這場特殊的竹構任務而集合一起,但他很慶幸找他們加入。「對我來說是很寶貴、也玩得很盡興的經驗。」
而這一切,回到莊閔傑最初建議的集束竹線索,其實連照片加簡易說明也只有一頁資料。鄭博仁與合作夥伴還真的從零開始創造了台灣首見的集束竹竹材與工法,太值得以《無門之門。入山門》留下成果,通過這道門繼續延伸竹構的新路徑。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鄭博仁與團隊研發台灣首見集束竹的過程
────────
Green Media 請問,您曾經想過找營造商或竹藝師傅施作這麼複雜的竹構嗎?
鄭博仁 一般營造廠根本不會願意如此反覆試驗、施工,成本也太高。只有將竹管抽成竹細條這一部分我們是找廠商做,這個技術台灣已經成熟,我們也沒機具。此外,傳統竹藝匠師可能做出來的作品會很漂亮,但是團隊就少掉了那一連串不斷堅持嘗試的過程。帶領「B群」的鄭乘騏因為這次合作對集束竹產生興趣,將來還想繼續實驗呢。
Green Media 從集束元到集束竹,請問組合過程是?
鄭博仁 工法是將竹子細條(即集束元)捆在一起,再以膠劑合成。在這次試驗過程中,也確定了集束竹以Epoxy膠膠合可以產生有力的結構,或許可成為未來竹構發展的新方向。
但是以膠結合集束元不如想像中簡單,首先要將細竹條理整齊,放在桌上攤平後表面先上第一次膠,再捆成一束的集束竹,之後在集束竹外表再上一次膠。捆竹塑型時要先以塑膠管為模具,將集束元包覆在外面、黏好。直的集束竹塑膠管模可以抽出來,彎的集束竹,模子就只能留在裡面了。可以說,膠,就是我們這座竹構的「接頭」吧。
────────
無門之門。入山門
設計團隊: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陳冠帆、吳蓓倫
工程團隊: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
尺寸:6.53m×4.45m×3.37m
材質:孟宗竹、麻竹葉、豬耳葉、南方松、鐵管、PVC管、Epoxy膠
展出地點:嘉義縣竹崎鄉水社寮車站(舊址)林鐵宿舍旁腹地
|核稿編輯:陳又瑄|
[專題]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STRUCTURE × BAMBOO // 構竹城市+阿里山林業鐵路
|| 7組團隊 × 7個全新結構方案 = 新的接合設計 ||
∞ 開展時間:2022.10.30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鐵沿線(北門站、竹崎站、梨園寮站、水社寮站、十字路站)
∞ 竹構模型展:嘉義製材所園區手編工廠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參展團隊|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王識源+盧彥臣+盛郁庭 設計師
與木製研/陳建同 設計師
原型結構/張家維 建築師
華志聯合設計制作/陳華志+陳昀靖 設計師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黃卓仁+黃介二 建築師
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鄭博仁 設計師
本事空間製作所/洪和培+謝欣曄+蔡易庭 設計師
(順序依照場域的海拔高度從最低北門站至最高十字路)
|策展人|
陳冠帆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吳蓓倫+陳佳宏 設計師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