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 Travel ]
光復鄉的野菜旅行(上):光復第一市場
光復第一市場,較一般傳統市場,更加反應時節、氣候與土地現狀。除了幾乎不見海外進口蔬果,野菜的種類,也集中於時令產品。
一座野菜搭建的市場
早上8 點半,抵花蓮光復第一市場。以台北人的作息,還是一日之初,然而,在這座以阿美族人為主的早市,已算是遲了。
市場在2019 年,剛剛完成整修工程。通風的大屋頂底下,以白鐵搭建陳列架,半數空蕩,另外一半,零星陳列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菜。本地居民和廚師們都知道,在光復市場買菜要趁早,因為這不是普通的早市,而是一座以在地野菜為主角的市場。野菜數量有限,意者通常早起,以免向隅。
反應時節、氣候與土地
野菜,在定義上是沒有經濟栽培的蔬菜,可食用和藥用。野菜好處多,主要是生長勢強,繁殖容易,因此不需用藥,對人和環境較為友好,營養豐富而少顧慮。在市場裡繞了幾圈,只有少數幾檔售賣西部常見的經濟栽培蔬菜,其他則多數售山茼蒿、野莧菜、木鱉果、芋莖這類的野菜。更多的,是我不太熟悉,或不懂得料理的種類。
野菜雖也有少批量種植的,但大多有賴小販從山林田野採集而來。光復第一市場,較一般傳統市場,更加反應時節、氣候與土地現狀。除了幾乎不見海外進口蔬果,野菜的種類,也集中於時令產品。採訪時是盛夏七月天,許多春天和初夏生長的野菜已到尾聲,比如絕對看不見清明時節才有的劍筍;蕗蕎的韭綠色嫩葉已過季,此時剩下白色的蕎頭。此前連續兩週的大晴天,暱稱「情人的眼淚」的雨來菇也大幅減少,因為雨來菇是微雨後生的藻類。
攤販個個是野菜專家
黎阿姨夫婦的菜鋪,在市場後門,中山路二段這一側,是個比較有規模的攤販。一半攤位售批來的青菜,亦有豆腐,漬物和乾貨。另外一半,售自家園子裡的野菜。夫婦倆4、5 點就起床,採收新鮮野菜,理乾淨束好。
黎阿姨熱情活潑,生意也熱絡。觀察她與常客互動,是光復市場一幕好看的風景。她逢人招呼,與大家彷彿都熟。一位阿嬤騎著淑女車經過,後座載著孫女。問價後,人不必下車,黎阿姨即挑了兩支碩大的烏殼筍,替她在前籃裡放妥。阿嬤連筍帶孫一起載走,背影很是輕快。
黎阿姨推薦我買地瓜葉帶回台北,我很感奇怪,地瓜葉不是哪兒都有,何必特別從花蓮買?她蹲下來教我看。這地瓜葉片是五爪形狀,不是常見的三角闊葉品種。實則野菜世界浩瀚,像黎阿姨的攤位,這天就備了兩種品種的野莧菜和兩種地瓜葉。她且說,常見的「過貓」,也有諸多品種。
另一頭的鄭阿姨,則正在為顧客、外燴廚師的黃小姐準備藤心。藤是韌物,表面都是帶勾硬刺,削去硬刺後曬乾就是藤條,削成薄片後曬乾,可編成容器或傢俱。鮮採的藤,重重的削去外圍,得中間的蘆筍粗細的可食嫩芯,即是藤心。藤心是阿美族「十心湯」裡的重要食材,嫩脆鮮美,帶一絲微苦。若與排骨同熬,湯則清鮮。
來到小玉姐的檔位上,我們且在這裡看見山苦瓜的多種運用。山苦瓜果實以外,她摘下其嫩葉放在右手邊,藤枝留左手邊。山苦瓜嫩葉能做青菜煮炒,葉藤則可熬成涼茶,有清熱降火之效。小玉姐也是阿美族人,她說族人對野菜的配搭,有獨到的理解。比如山苦瓜葉和蝸牛一起煮湯非常鮮美,或者大陸妹和絲瓜一起燒,也很搭配。那是對野菜爛熟於胸,才能信手捻來。果真是馳名的食草民族。經過統計,阿美族人可以辨識、採集與利用的野菜,高達兩百多種,是野菜的專家,野外求生的高手。
右/山苦瓜葉藤可熬成涼茶,嫩葉可做青菜煮炒
一位白衣白帽的型格女生,到小玉姐的檔位,買走一整箱的青木瓜。詢問之下,竟是本地知名的阿美族廚師,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的主廚,人稱鳳姐的林鳳廷。我們運氣好,遇上主廚採買的最後階段,見識了她滿載野菜的貨車,車上滿滿的木鱉果、牧草心、山茼蒿和野莧菜。隨後驅車一段,去拜訪她在馬太鞍部落裡的餐廳。
野菜與料理
麵包果 |
|
|
果實像麵包而得名,外觀像小型的菠蘿蜜。果肉黏液多,在流水下切分比較容易。果肉清香,可煮軟成蔬菜湯品,核仁有堅果香氣。果肉亦可油炸,口感香脆。 |
紫背草 |
|
|
又叫葉下紅或紅背草。味道帶苦,嫩莖可炒或煮食,若要去苦味,可以川燙後炒。其葉若搗成汁,敷在跌打損傷的患處,有消火傷及消腫之效。 |
樹豆 |
|
|
在原住民的市場內,若見樹豆蹤跡,不妨一試。樹豆含豐富澱粉和蛋白質。浸泡兩個鐘頭以上,即可燉煮。與排骨或豬腳同鍋,則能吸附油脂,有解膩效果。 |
七葉蘭 |
|
|
東南亞多稱為香蘭或班蘭,運用很廣。打成汁液極翠綠,能做天然綠色色素。有類芋頭清香。印尼和大馬的經典甜點珍多Cando,其綠色和香氣就來自七葉蘭。 |
光復第一市場
花蓮縣光復鄉光華街15 號
週一至週日07:00-12:00
本文刊載:《東部生態農業—臺灣農業環境教育指南》
本書是為了推廣友善耕作及生態農業的理念,並特別針對台灣場域研發適合入門者操作的四套教案,讓有志於推廣生態農業與友善耕作的農民、老師、導覽員與民眾,選擇適合實行的方案。同時,本書更走訪本場輔導的場域,期望透過這些教案及場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國內農業發展情形,讓想嘗試推行農業環境教育的人員,獲得一份為台灣農業環境量身打造的指南。
出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下載連結: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