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旅行

[ Travel ]

旅行
首頁綠色學苑旅行【永續旅遊】河海.貢好──走進東北角貢寮的文化與生態風景線

【永續旅遊】河海.貢好──走進東北角貢寮的文化與生態風景線

2025.06.27
圖片 - 何佳穎、東北角遊程生態旅遊協會
文字 - 何佳穎、劉宜佩整理
文字 - 何佳穎、劉宜佩整理
圖片 - 何佳穎、東北角遊程生態旅遊協會

寮位於台灣東北角的濱海山谷,介於草嶺古道南麓與大里溪出海口之間,蜿蜒的山巒與太平洋浪潮在此交會,造就獨特的海蝕平台與翠綠林海。這裡的地景不僅是山巒與潮汐,更深藏豐厚的文化記憶與世代傳承的生態智慧:從龍門社區的聚落人文、貢寮老街(槓仔寮)的田野復育,到海女文化與潮間帶的永續漁業,「河海.貢好」是一趟深入地方、跨越族群、連結環境與產業的探索旅程。

圖片名稱
貢寮的地景獨特,更深藏豐厚的文化記憶與世代傳承的生態智慧。

龍門社區|走進原漢共生的聚落記憶

龍門社區則位處雙溪與東北角的交界,一條瀰漫海風與溪流氣息的沿海漁村。早期這裡是凱達格蘭族的原居地,隨著漁業與開墾,陸續迎來大量漢人,原漢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獨特的歷史地景。漫步其間,斑駁的老屋牆面、曲折巷弄裡的石階,彷彿一磚一瓦都在跟你聊當年人們和這片土地打拼的點滴。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老街街景,下左/社區內可見以硓𥑮石作為庭園造景,下右/被放錯邊變成面壁思過的石敢當,應該是全台唯一。

社區中仍保留數棟以「砂礔」——以河邊砂石混合土質煉製而成——砌築的傳統房屋,「砂礔」這種在地建材不僅具備優異的透氣與排濕功能,更透露出先人與環境共生的智慧密碼。沿著導覽路線,你會聽見解說員娓娓道來:這些建築如何在海風與潮汐間呼吸,如何見證廟宇空間使用、漁場劃分等流動的「生活政治」,以及族群間的對話與摩擦。昭惠廟裡,既是地方守護神的精神堡壘,也是每年祭典凝聚鄉人的聚點,見證了海洋信仰與多元文化融合的力量。

圖片名稱
左/以雙溪河邊的砂石所製成的在地建材砂躃,在地取材的建材,但因為有空隙所以作為建材時還是會有漏水問題,故較少看到這類型的建材。

貢寮老街|田野再生與米食文化的重建

距離龍門社區不到十分鐘車程的貢寮老街,原名槓仔寮,為巴賽族語,是另一個轉型中的地方創生案例。過去是重要的農漁產品集散地,隨著產業沒落與人口外移一度沉寂。如今在返鄉青年的熱情與社區夥伴合力下,正慢慢找回昔日榮景。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狸和禾小穀倉」是貢寮老街隱藏版的驚喜,這裡是投入貢寮水梯田保育超過10年的【和禾生產班】的實體賣店。

最具代表性的據點為「狸和禾小穀倉」,由農會舊收穀倉庫轉型而成的友善生態農業展演空間。館內保存古早農具與地方米種,並啟動「水梯田」復育計畫──依山勢築起的梯田如階梯般攔截雨水,結合傳統灌溉智慧與生態保水設計,曾維繫整個社區的農耕命脈。

以友善耕作和自然農法復育,梯田不僅保水留土,也讓枋腳溪的清流回歸,魚蝦再度穿梭其間,豐富的生態逐漸回歸。漫步其間,你可以看到青農在田裡翻土、長者在小倉庫裡講述米食故事;不只是農業展示,更是生態教室與生活互動場,讓人在一碗飯、一滴水裡,重新體會土地與生活的連結。

圖片名稱
解說員黃春玉在地居民會特別留下一些食物,提供給溪流內的魚蝦享用,與自然共生共存。

海女與石花菜|潮間帶的女性智慧

離開老街,來到東北角沿海潮間帶,退潮時裸露的岩礁宛如天然寶庫。在這裡有著獨特的漁撈文化,與日本的海女文化類似,一群婦女以手作的方式,將大自然的恩賜一一採集上岸。她們敏銳地觀察潮汐走向,選擇當地老一輩漁民和阿嬤稱為「苦潮」的退潮期間,徒手潛入潮間帶岩礁,採撈被稱為「石花菜」的紅藻、肥美貝類與翠綠海葡萄等珍貴海產。貢寮當地海女分為「藏水」(潛水採集)與「站山」(撿拾潮間帶生物)兩類,展現不同的漁撈技術與分工。

圖片名稱
75歲的陳月雲女士,從十幾歲就以靠海吃海,只要有自製簡單浮潛裝備,即能下水徒手採集石花菜,人海共好的海女文化是海洋資源永續的指標。

石花菜是一種紅藻類植物,從岩礁摘採後,需要經過反覆清洗、日曬與慢火熬煮,才能變身晶透、富含天然膠質的海洋凍糕——石花凍。每一步工序都考驗體力與耐心,蘊含海女傳承百年的經驗智慧。社區推出潮間帶導覽與石花菜手作體驗,讓遊客不僅感受海女的日常,也學會尊重自然的節奏。
 

九孔與海葡萄|藍色農業的新希望

在碧海與海蝕平台交織的貢寮,除了傳統的捕撈,近年更發展出海水養殖的新藍色產業。全台約 80 %的九孔(俗稱台灣鮑魚)養殖池就散佈於此。漁業者利用海蝕平台與潮池之間的低密度槽養技術,強調自然水流循環與無添加餵養,杜絕化學藥劑與過度投飼,不僅讓九孔在清澈海水中慢慢長大,也穩固了海岸生態系統的平衡。

圖片名稱
左/養殖理念以環境永續為本,以最低耗能為目標,養殖過程不投藥的【鮮物本舖】提供各項生態體驗。右/貢寮多處可見九孔養殖池,全台80_的九孔皆產自貢寮,係與東北角的地理位置與岬灣地形有關。

另一項新星是「海葡萄」──外型如串珠、如綠色魚子醬的海藻,因其清脆爽口、豐富礦物質與膠質,迅速躍升高端蔬食市場寵兒。返鄉青年結合海風日照與純淨潮水,與白蝦共生養殖,更可提高白蝦的品質,打造出台灣本土友善養殖的海產品牌。

這些藍色農業的嘗試,讓貢寮不僅是漁獲豐盛的海邊小鎮,更成為青年返鄉創業、地方永續共榮的新舞台。

圖片名稱
極具經濟價值與豐富營養的海葡萄,也由在地養殖業者以永續環境的方式養殖,創造出永續經營的重要一環。

尾聲|河海交融,地方與自然共好

「河海.貢好」帶領我們從山間梯田走到潮間帶,從長者口中的歷史記憶,抵達年輕人手中的新農業實踐。這條串聯山與海、人與土地的路徑,不只是一次旅程,更是一場關於共生、共榮的深度對話。

在貢寮,水梯田的涓涓細流滋養了豐沃田野,潮間帶的潮汐起落喚醒了古老漁撈智慧;海女的雙手細細採撈,青年返鄉打造藍色農業新希望──每一段風景,都寫下地方與自然如何攜手共好的動人篇章。從河到海,貢寮正描繪出一幅河海共好、文化共融的未來藍圖。

圖片名稱
左/貢寮老街的佛係獨立書店,兼具藝術創作的女主人留在貢寮享受二次美好人生。右/貢寮老街內的農友正訴說著在地的故事與自己友善耕作的歷程。
INFO|東北角管理處 ×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自 110 年起,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攜手臺灣生態旅遊協會,以「社區為本、微地景閱讀」為核心,深入輔導在地團體推動生態旅遊。從南雅、鼻頭的漁村散策首發團到最新推出的【河海‧貢好】走讀體驗,皆透過培訓在地講者、策劃深度行程並引導旅客選購特色農漁特產,讓遊客以有機慢遊的方式,深入品味社區人文與生態亮點。

正如東北角管理處處長游麗玉所言:「透過社區共創與深度體驗,讓旅客品味在地文化脈絡,同時助力社區發展,真正實踐旅遊的永續內涵。」 這樣的做法不僅凝聚共識、激發地方能量,也回應多項SDGs永續發展目標,為東北角的生態、人文與經濟注入新動能。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