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他方:新住民的心場所
[ Life is elsewhere ]
【新住民空間.冬山】IBU廚房X冬瓜山書店:用料理守護東南亞文化的媽媽們
隱藏在宜蘭冬山的小巷裡,有一棟黃綠色的建築物,前院植有各式各樣本地人認不得的香料,店裡、店外被不同漸層的綠色裝點著,這裡是IBU廚房X冬瓜山書店。
IBU廚房X冬瓜山書店
────────────
食堂.書店.課程
來自印尼與菲律賓的兩位媽媽,共同打造出來的東南亞家庭式料理餐廳。結合東南亞議題的借書櫃,與文化交流等課程的開辦,這裡成了移工與新住民休息、交流的空間,也是社區的東南亞基地。
宜蘭縣冬山鄉南興路54巷9號
FB:IBU 廚房x冬瓜山書店
相互理解,共同生活的第一步
「IBU」,意即印尼語的「媽媽」。在這裡掌廚、管理大小事務的是兩位從東南亞到台灣落地生根超過20年的新住民,她們是來自印尼的黃燕妮(Yeni),以及來自菲律賓的夏汀娜(Deena)。喜愛下廚的她們,發現宜蘭少見印尼或菲律賓餐廳,兒女也不習慣家鄉口味,開一間東南亞料理餐廳的願望悄悄在兩人心底發芽。在各方好友的協助下,「IBU廚房X冬瓜山書店」終於在2018年7月正式開幕!她們希望同鄉姐妹們能就近吃到故鄉的味道,也讓自己的孩子與本地台灣人能有理解家鄉文化的機會和開始。
開店至今2年半,IBU除了是移工與新住民休息、交流的空間,也是社區的東南亞基地,透過料理、書籍閱讀、移工中文課、印尼語課、飲食與文化DIY以及與東南亞議題相關的講座和活動,讓不同族群有互相理解、學習的可能,也是化解衝突、在台灣共同生活的第一步。
移工享七折價,話家常、吐苦水的小天地
在鄰近工作的移工遇到困難,會到店裡來尋求協助,並利用下班時間或休息日來上中文課、吃飯,緩解在台灣的不適應。店裡的黑板菜單上寫著移工享七折價,是媽媽們體諒異鄉工作辛勞的溫暖回應。遇到印尼節慶,IBU也會舉辦聚會,大家一起吃飯、唱歌、聊天,一解鄉思。有時店裡也會和其他新住民姐妹共同參加行動市集,大展功夫,讓在地人看到東南亞美食和文化的美麗與活力。最重要的是,移民姐妹們有什麼苦水,或是要話家常,IBU是她們的另一個家。
店裡的書只借不賣,許多來客進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逛逛書櫃與文宣,文學、旅遊書外,也有不少探討東南亞議題的書籍與多國語言版本的《台灣光華雜誌》。另外,許多孩子對店裡擺設的印尼傳統樂器、皮影戲偶與玩具感興趣,上頭的紋路與顏色對他們來說是陌生文化的展現,每次媽媽們看到感興趣的孩子,會耐心地解說、示範。
週日是店裡的便當日,會特別提供香蕉葉包裝的印尼傳統飯包,自然素材的使用,體現環境友善的理念。有時會邀請不同的新住民姐妹來「客串」越南或泰國風味也會出現在IBU的餐桌。兩位掌廚媽媽們喜歡烹調家鄉菜,更喜歡在傳統上創新,腦力激盪的發想,每週的菜單都有變化。店裡用的是宜蘭小農的友善米,加上客人農友經常送來自家種植的水果、蔬菜,讓IBU餐點結合了東南亞與在地的元素以及社群的人情味。
交換的不只是料理,更是文化與故事
對東南亞料理陌生的客人,來過IBU之後會好奇那些味蕾陌生的味道是來自哪些香料和食材,以及烹煮的手法。兩位媽媽喜歡為客人們說菜,也分享背後的童年記憶和家鄉故事,一問一答間,交換的不只是美食,食物成為媒介,拉近不同族群與文化的距離,碰撞出更多的可能。而燕妮和Deena兩位媽媽,也在廚房裡、餐桌上以及客人的笑容裡,慢慢找回對家鄉的認同和作為新住民的自信。
嚐過道地的東南亞料理後,就會開始好奇那些從沒嚐過的味道是什麼東西、用了什麼香料與食材、如何烹煮、為何如此烹煮,主廚與客人在問答間,已經形成了一段文化及味蕾的碰撞與接納。而來很多次的客人已經習慣東南亞口味,開始會買喜歡的醬料與配料回去,辣椒醬、椰子糖、椰漿、花生醬、天貝……那些媽媽們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都正在發生。
印尼媽媽最想念的家鄉味
\ 燕妮推薦!一定要吃吃看的印尼料理 /
棉蘭雞飯
問燕妮最值得推薦的印尼料理,她沈澱地想了想,笑著說:「真的好難,印尼這麼大,好吃的食物太多了呀……」不過,她在台灣最想念的,絕對是小時候媽媽開早餐店時,賣的棉蘭雞飯。
|做法|
① 醃雞肉:印尼在滷肉之前,會先用大蒜、醬油和五香粉醃肉。
② 滷雞肉:跟台灣方式差不多,一樣有八角、大蒜、醬油等材料,只是不會加米酒和蔥,但會加肉桂皮、肉豆蔻和薑。
③ 飯:雞肉滷好後,就用滷汁去煮飯。
④ 配菜:
- 炒四季豆
- 泡菜
- 醃小黃瓜:將小黃加洗淨、挖籽、切片,再用紅蔥頭、辣椒、糖、鹽巴和醋醃漬
- 紅糟肉:做法跟台灣差不多,印尼會再加肉桂粉、肉豆蔻粉
- 馬鈴薯sambal:sambal是東南亞傳統辣椒醬,各地、各家戶有自己的口味,燕妮說一定要有這道配菜才好吃。將馬鈴薯切丁、炸熟,另外,將辣椒、番茄、蔥和大蒜打泥,炒香了再加入南薑、香茅,繼續炒到有香氣後,再加入馬鈴薯和調味料。
──────────
蔬食天貝
印尼料理怎能沒天貝!天貝(Tempeh),是印尼的傳統食物,利用煮熟的黃豆或其他豆類去除種皮後,加入寡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所發酵製成。營養價值高,不酸不臭不黏不鹹,作為食材相當百搭。燕妮特別推薦做成蔬食版的天貝,配白飯超級好吃哦!
|做法|
① 將蔥、蒜、辣椒、月桂葉、沙薑、薑黃等香料做成泥。
② 加入切碎的天貝,攪拌均勻。
③ 加入椰子絲、鹽巴、糖、味精,攪拌均勻。
④ 按個人喜好加入九層塔等配料,也可以不加。
⑤ 用香蕉葉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拿去蒸熟。
~社區新住民與台灣學生的交流
在東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的梁莉芳,因為從事移工、移民的研究,認識燕妮和Deena。因緣際會獲得冬山鄉公所的老屋新生補助,開始巷弄裡的小店人生。IBU接待過來自台北的大學生,由兩位媽媽分享開店點滴,以及空間如何創造各種可能。IBU也成為東華大學學生接觸移工、移民的開始,他們在這裡做田野,寫下鮮少被台灣社會看見的,動人的生命故事。
本文即為東華大學社會系的學生吳星慧,根據先前對兩位媽媽的訪談,以及在店裡協助的觀察寫成。
【綠媒體專題】生活在他方:新住民的心場所
遠從東南方飄洋渡海,生活在台灣這個「他方」,這些移入的新住民,之於我們這群在地者,又是否開啟了跨越語言與文化、不同以往的空間與風景?一起從另一個角度,探索台灣的東南亞風景。
專題文章持續上線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