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他方:新住民的心場所
[ Life is elsewhere ]
【飲食筆記】番紅花 × 南洋姊妹:餐桌上的家鄉讀書會
人們看似日常的飲食習慣,背後其實蘊含著不同國家、民族的獨特文化,飄洋過海來台灣的新住民,在尋找自己的幸福並傳宗接代的同時,也一併把自己的飲食文化帶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發芽茁壯,當想念自己的家鄉時,藉由滿是家鄉味的飲食排解思鄉之情。
家鄉味的讀書會,邊讀邊煮邊吃
我很喜歡四處品嚐東南亞料理,在桃園、楊梅、中壢火車站附近,只要感覺對了,就走進店裡點碗河粉、春捲、炒盤青菜,感受東南亞迥異於台灣味的香料魔法。不知不覺,新住民的飲食文化,也在台灣的大街小巷,開出一小片一小片燦爛的花,於是我們開始知道打拋是打拋、九層塔是九層塔,以及羅望子的必要,泰國萊姆(馬蜂橙)的強烈勁兒,還有緬甸那繁複多元香料的魚湯麵,甚至魚露已成為我日常做菜的必備調味用品。
2020年10月到12月受到了基隆市政府社會處之邀,我和負責的社工們,一起討論出「新住民書香閱讀」的活動,透過兩個月共10堂的閱讀課,每次兩個小時,以輕鬆話家常的方式,和新住民朋友們一起閱讀《餐桌上的家鄉》這本書,引導他們聊出自己的家鄉故事,分享彼此在台灣生活的酸甜苦辣,互相激盪出對料理的熟悉與新創,一邊讀一邊煮一邊吃,由此來凝聚學員們的情感和自信,讓台灣成為她們另一個願意且值得託付的家鄉。
熟悉的料理與特色小吃,成了排解思鄉之情的慰藉
在一堂課裡,我和越南新住民姊妹們一起做菜,她們包的春捲真好吃,萵苣、九層塔、芫荽一葉一葉洗得乾乾淨淨,當然還有剛燙好的新鮮豬肉片、白蝦和米線,把她們思念家鄉與媽媽的味道,一層一層用透薄的米紙捲起來。
挑最好的食材,做菜給新住民姊妹吃
另一堂課上,則是換我教這些新住民姊妹們做「金鯧/烏魚米粉鍋」。這幾位姊妹因婚姻而從越南、緬甸、泰國、印尼等國家隻身來到陌生的台灣基隆,一晃眼已定居一、二十年,在婆婆指導下,會做很多台灣家庭料理,但對台灣當令食材,仍有許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地帶。
透過這一鍋熱騰騰的米粉湯,我解釋了烏魚膘、烏魚卵、烏魚殼的緣由,告訴她們白鯧和金鯧的差別,然後她們從來不知道台灣米粉有純米粉、炊粉、調和米粉、水粉等不同,今天,可是她們第一次品嚐到聖光牌100%純米粉,她們覺得「好好吃!」那當然,純米粉可是有著天然的米香。
最後最後我提醒她們,過年做金鯧/烏魚鍋時,絕不能少了蒜苗和檳榔心芋頭。我沒想到芋頭受到她們極度的喜愛,原來東南亞子民對芋頭一點也不陌生呢,不過,這顆芋頭是我那天早上七點就拖著菜車到永春市場精挑細選,接著再趕捷運和客運轉往基隆,只因好食材是沒辦法妥協的。
落雨綿綿,做菜讓我們放鬆,看到她們從包包裡拿出從家鄉帶過來的白胡椒粉,豪邁地灑在米粉湯裡,難得有人做料理給她們吃,而且是從來沒吃過的豪華台味大鍋,她們都好開心,心無設防,不知不覺,自己和家鄉的故事越說越多,每個人的心都暖了起來。
番紅花與南洋姊妹們的閱讀書目
《餐桌上的家鄉》
25位南洋姊妹,端出廿五道家鄉菜;25篇文章,分別出自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與印尼,篇篇回憶歷歷在目,洋溢女性的堅毅,母性的光輝,讀來辛酸、幸福、動人。透過這本書,陪她們做菜、說話,發現新移民女性的柔軟與堅韌;她們通過料理,勇敢把自己介紹給台灣。
番紅花
親子教養/綠色飲食作家,專注於家庭料理研究,業餘的文學讀者。推動青少年《菜市場的文學課》、《漁港的文學課》,結合「傳統菜市場走踏+廚房實際動手烹飪+共食分享+現代經典文學閱讀」的綜合型活動,打開了許多父母與孩子的食育五感。
【綠媒體專題】生活在他方:新住民的心場所
遠從東南方飄洋渡海,生活在台灣這個「他方」,這些移入的新住民,之於我們這群在地者,又是否開啟了跨越語言與文化、不同以往的空間與風景?一起從另一個角度,探索台灣的東南亞風景。
專題文章持續上線中,敬請期待!
深入專題: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category.php?cid=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