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向山思考

[ Learn from Mountains ]

向山思考
首頁專題向山思考【向山思考03】屏風山屋Pingfeng Mountain Hut:一座國產材之屋

【向山思考03】屏風山屋Pingfeng Mountain Hut:一座國產材之屋

2023.05.25
圖片 - 陳敏佳
文字 - 王士芳
文字 - 王士芳
圖片 - 陳敏佳

2019年因緣際會下,接下了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屏風與鉅東山屋的設計興建計畫。2021年的冬季完工啟用。

幼年時跟著父親到處爬山,雖然已經記不得那些山名,但依稀都還能回憶起在山裡的景象與時光,在山徑森林中攀上爬下,手腳並用的身體記憶彷彿都還在,在天地穹蒼的夜幕中,睡在親柔薄膜被樹林包圍的帳篷中,那種逃離都市文明喧囂的嚮往好令人開心。

大學唸了建築,人生的工作志向變成了蓋房子,有人的需要才有建築的需求,陷溺在現代建築的種種系統,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現實中,山彷彿離的好遠,也很羨慕能在山裡工作的人,還有真實面對自然而產出建築的工作者。

九年前跨領域的大叔們組成一個同好會,大家在中年之後重新挖掘內心對野放的渴望。我們一行人到花東拜訪了原住民朋友的家,也認識了遠離都市的建築師與其設計落腳在荒野的房子,並住在自然材料構築的房子裡喝酒聊天,隔天醒來再去爬都蘭山,一整個鐵腿氣喘吁吁,在中海拔的雲霧森林帶,見識到了原始山境的幻化美麗,也在卑南聖境普悠瑪看到部落原民對於自然的尊敬與謙遜,體認到長期以都會思考的缺憾與不足。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18.5公噸的建材,透過高山協作,740人次的人力揹負搬運,才完成的屏風。整棟建築物有85%選用國產木材(杉木),並且不上任何塗裝,為了不造成漆料剝落而滲透汙染了山林。

蘊含山林智慧的建築

七年前好友M放下都市的工作型態,搬到金山的山上生活,邀我一起為他的自力造屋構想建築,用臺灣隨處都有的鐵工廠工法出發的輕量型結構骨架,就近將山腳下模板工廠的日本杉木,構築成簡易施工的複層牆,完成了一座如入淺山生態系的工作小屋。雨季來時我們在鐵棚下升火喝酒,山裡的新鮮空氣與樹林間流動的風,讓住在水泥房子包圍的我們有種被徹底解放的快樂。

後來M開始爬高山,從他的攝影鏡頭中看到不輸外國的美麗自然風景,高海拔的視野與景觀讓人感到眩惑讚嘆,明明臺灣有70%的山地區域,海拔超過3000 公尺的高山有268 座,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卻對山境異常陌生疏離而不自知。而我也因此對登山有了重新的認識與進入,山林自然衍伸的世界令我著迷,也嚮往如山的心開氣闊。

臺灣是個山林國度,許多在山區的建築構造物,從古自今存在其古道山徑林區中,原民部落、漢人屯墾驛站、日治時期的駐在所……,許多依山而築的房舍蘊含了自然法則與野地生存的智慧。

圖片名稱
利用錯層樓板設計,透過位於中間的公共空間,連結上下的通鋪房間。

臣服於山林之下

2019年開放山林的政策,讓我和國玄一起重新整理過去累積的田野調查與建築構造的經驗,往更高的海拔山域前進。屏風、鉅東這兩個基地營區,位於合歡越嶺古道的支線上,地形地貌有著獨特的風貌,沿途路徑植被林相豐富,杉柏巨木生長百千年的森林,塔次基里溪清澈地在山谷間潺潺流過,走入前人尋路開拓的山徑,儘管身體因為攀登負重,長距離陡降爬升讓肌肉非常疲勞痠痛,但心靈卻非常的輕鬆舒暢而且滿足。山有一種無法言喻的魅力,所有人的驕傲自尊,在山的面前顯得渺小,自然而然心悅誠服了吧!

「高山能微妙地重新導引,重新調整我們的觀點,而我們都是根據這些觀點訂出自己的方位。高山以其遼闊與錯綜複雜,拓展同時也壓縮了個人的心境,使人意識到自己也可以掌握與觸及的範圍無邊無際,同時,也意識到個人的渺小。」

——〈像山一樣思考〉,《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1949 年

圖片名稱
小單元輕構造、材料輕盈,來創造友善自然環境,進而提供山友較為舒適的山域居住空間。


屏風山屋設計概念

屏風山屋主要供登山者生命安全上的緊急需求,建物規模較小,空間機能及設施較為簡陋,為無人看守之小屋。於2019年開始進行規劃設計時,已預設三種山屋類型,避難型、中間型、服務型。其中鋸東山屋山屋為避難型,屏風山屋因應履約標地,介於中間型與服務型之間,未來尚可透過增建廚房、餐廳、儲藏等空間,提升為服務型山屋。

圖片名稱

主要設計概念依循著低度開發,機能空間模組化、構築無水泥、善用國產材、營建過程低碳排放、構材可高回收及再利用等基本原則。以空間分散→小單元輕構造→材料輕→無開挖→相互干擾低,來創造友善自然環境,進而提供山友較為舒適的山域居住空間。
使用大量RC構造、鋼構金屬浪板等材料來建造山屋,只要超過一定程度的損壞,修復困難,導致無法再利用,若要拆解吊運下山所費甚巨,就會形同遺留在高山上的巨型垃圾,存留於現地,對未來的自然環境影響則是難以計算。但是屏風山屋使用2×4構法的山屋即便因地層滑動造成損壞無法使用,材料構建也能有極高的再回收率,甚至可能原材料異地重建。拆解吊運下山花費巨資,若存留於現地對未來自然環境的影響則是難以計算。但是屏風山屋使用2×4構法的山屋即便因地層滑動造成損壞無法使用,材料構建也能有高回收率,甚至可能原材料異地重建。
(文字:計劃協同主持人李國玄)

 

屏風山屋的構築與施作工法

圖片名稱

基礎結構為可調式基礎,順應地形變化可再調整,輔以承壓板承載輕量化的山屋重量,基礎周圍易蛇籠回填現地所撿拾的土石,進而達到無水泥之使用。
山屋主結構為2×4框組壁式系統,傳統2×4工法為木構工業化之後的產品,其構件斷面為2英吋×4英吋的木料(實際材料約為3.8×8.9cm),以此材料排列為柱間距約40~60cm的柱列,並加入斜撐、封板成為一剪力牆面系統,屏風山屋則以鍍鋅鐵方管替代木柱,輕鋼管與木材混合使用,取各構材優缺互補及輕量化。
內裝、外牆地板均使用國產的自然材料,取其自然順應周遭且降低環境污染,以接近「與環境相近之自然材料」、「無塗裝」等為主,讓山屋其一方面能提供山中遮風避雨、住宿之空間;另一方面其材料也能與環境融合,順應周遭材料所構成之自然景觀。
(文字:計劃協同主持人李國玄)

Project Info
屏風避難山屋
業主: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地點:屏風山松針營地,新登山口(臺8線111.2K 處,至山屋約6.3K處)
主要用途:提供山中遮風避雨、住宿之空間
設計單位:王士芳建築師事務所+李國玄
參與者:周峻吉、李國玄、王士芳
土木結構設計:呂國河土木技師事務所
機電設計:王士芳建築師事務所+李國玄
施工單位:長富營造有限公司

 


圖片名稱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4〈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向山思考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