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臺中綠美圖開館:《萬物的邀約》展開自然、城市與感知的對話

臺中綠美圖開館:《萬物的邀約》展開自然、城市與感知的對話

2025.07.15
圖片 - 臺中市立美術館
文字 - 編輯部
文字 - 編輯部
圖片 - 臺中市立美術館

在臺中中央公園的綠意核心,一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圖書館的文化地標正式啟用。中美館首展以70位藝術家的跨國視野,召喚人與萬物的共感未來。

2025年12月,臺中市立美術館將於中央公園正式開館,成為全台首座同時結合市立圖書館與市立美術館的文化場域——「臺中綠美圖」。這座由 SANAA 與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打造的低調建築,讓光線、空氣與人自由穿行,回應城市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則由三位來自臺灣、美國、羅馬尼亞的策展人合作策劃,集結全球超過70位藝術家作品,探索動植物史、身體感知、語言與權力結構的再敘事。在這個結合自然、公眾與感知的場域中,藝術不再只是觀看的對象,而是一種與萬物共存的實踐方式。

圖片名稱
2025年底,由SANAA與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打造的的臺中市立美術館即將開館,成為全台首座同時結合市立圖書館與市立美術館的文化場域。

一座從地景生長的美術館

臺中綠美圖由日本 SANAA 建築事務所(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主持)與台灣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跨國合作設計,是 SANAA 在台灣落成的首座大型公共建築。延續其在全球美術館建築中的標誌性語彙,也深度回應臺中在地的自然環境與文化脈絡。

整體建築由八個大小不一的純白空間量體,彼此互相連結,透過大片玻璃牆體與銀白色金屬網打造穿透性與流動感,實現「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的構想。這些量體如島嶼般錯落於中央公園綠意中,自然光線與城市氣流自由穿行其中,建築彷彿不是蓋出來的,而是從土地長出來的。

圖片名稱
整體由八個大小不一的純白建築量體構成,隔以大片玻璃牆與銀白色金屬網,呈現穿透性與流動感,實踐「森林中的美術館、公園中的圖書館」的理念。

全館室內展廳總面積約40,000平方英尺(約3,770平方米),並設有空中連廊與文化森林等戶外展覽空間。最具特色的中庭以網狀構造引入日光,並透過向上的螺旋坡道串聯各展廳,讓觀展動線成為一種身體感知的旅程。建築底層則依據臺中氣候優勢設計為通風、有遮蔽的公共空間,開放城市自由流動與使用。

這座建築打破傳統正門設計,開放式入口設計讓市民可從四面八方進入,每一處轉角都是空間與人相遇的節點,也是文化與自然之間的新界面。

圖片名稱
建築打破傳統正門設計,市民可從四面八方自由進入,創造自然與城市之間無邊界的界面。

《萬物的邀約》:在共感中打開未來的對話

作為中美館的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由策展人周伶芝(臺灣)、Alaina Claire Feldman(美國)、Anca Mihuleț-Kim(羅馬尼亞)三方共同策劃。以「萬物」為思考起點,策展核心圍繞自然、語言、神話、身體感知與動植物史,反思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共生與權力關係,開啟跨物種、跨時空的敘事可能性。策展副標「See you tomorrow, same time, same place」像是一句悄聲的約定,也是一種對未來再次相遇的召喚。

圖片名稱
《萬物的邀約》由三位策展人合作策劃:左為Anca Mihuleț-Kim(羅馬尼亞)、中為Alaina Claire Feldman(美國)、右為周伶芝(臺灣)。

展覽納入超過70位來自全球20國的藝術家參與創作,包含波蘭的 Karolina Breguła、日本的 Yuya Suzuki、韓國的 Seunghyun Moon 以及美國的 Joan Jonas 等,橫跨裝置、錄像、表演、聲音與文學等媒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也納入台灣藝術史的關鍵節點,從葉火城、林之助、王清霜等前輩藝術家作品出發,呼應當代創作者如許家維、劉玗、饒加恩等,展現世代間的視覺轉譯與感知遞接。

跨域創作,拓展公共空間的想像力

除了展覽本身,中美館也同步啟動兩件國際級公共藝術委託創作。韓國藝術家梁慧圭將以臺韓共有的老樹信仰為靈感,在挑高27公尺的大廳創作大型懸吊裝置,探索信仰、記憶與空間的共鳴。臺灣藝術家林明弘則以繪畫錯位與印刷轉譯的語彙,展現文化符碼的流動與重組,為建築增添詩性與張力。

這些作品不只是藝術裝置,更是對場域精神的延伸與激活。

圖片名稱
除了展覽,中美館也同步啟動兩件國際級公共藝術委託創作,包括臺灣藝術家林明弘、韓國藝術家梁慧圭,創作大型裝置,為建築增添詩性與張力。

不只是美術館,是一種與萬物共感的生活方式

臺中綠美圖不只是館舍的集合,中美館館長賴依欣表示,作為一座文化創新的節點,中美館將持續支持在地創作、推動國際交流與跨域展演,並透過展覽與教育行動回應當代多元議題。文化局長陳佳君也指出,綠美圖體現臺中打造「文化即日常」的政策方向,讓藝術與城市、自然與生活真正交會。

當藝術不再只是觀看的對象,而是我們思考、呼吸、相遇的方式;當建築不再是封閉的容器,而是一種對世界開放的態度——《萬物的邀約》與綠美圖,正是這場轉變的起點。

圖片名稱
《萬物的邀約》展覽藝術品局部:左為 林仁達+余政哲+NO登山社 的2014舊作,《被移動的冰塊, 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本次將展出新作。中為文勝鉉《論薄與透明之物》影片截圖,右為 廖德政1992的《殘照(觀音暮色)》油畫局部。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指出,綠美圖實踐「文化即日常」的政策願景,不僅讓文化進入生活,也讓生活轉化為文化。

當我們在森林中閱讀,在公園裡看展,在藝術與萬物的共鳴中感知未來,臺中綠美圖與《萬物的邀約》將不只是一場開館活動,而是為整座城市種下關於共感、關懷與共存的文化種子。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