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Life ]

年輕世代的茶日常:從清醒運動到有風格的文化自信

茶不僅是飲品,也是年輕世代生活風格與文化認同的展現。(攝影:崔富鈞)
你平常都怎麼喝茶呢? 是用紫砂壺、正襟危坐地泡功夫茶? 還是隨手一杯手搖飲、罐裝茶、康普茶? 或者是直接撕開茶包,放進馬克杯裡沖一杯?
近年來,我發現年輕世代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台灣茶:在草地上搭起漂亮有質感的戶外茶席、去餐廳裡點杯以茶為基底的茶調飲(Mocktail)、相揪參加茶的生活市集、直接買箱茶氣泡飲放家中即開即飲……對他們來說,喝茶是理性選擇後的生活方式,不同於酒的微醺、咖啡的獨處,茶代表的是文化品味、生活風格與身心療癒。


清醒運動,讓茶更有舞台
英國作家Ruby Warrington在2018年出版的《Sober Curious》一書中,探討人類與酒精的關係,強調社交時飲酒不再是唯一選擇,相反的,清醒代表著更自由、有意識後的決定,與其面對酒精後的迷糊或宿醉感,不如清醒的選擇自己所愛的飲品,和自我深度連結,其所帶來的專注與幸福更能持久。Ruby Warrington的觀點恰好對應著Z世代年輕人的理性飲酒、身心健康等需求,在網路社群引起熱烈迴響,進而掀起全球清醒運動(Sober Curious Movement),並直接展現在無酒精飲品的銷售上,根據市場調查平台Statista的數據,全球無酒精市場規模在2021年成長至250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增長460億美元。
望向台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非酒精飲品產值連年上升,2022年產值為570億元,其中以帶著健康意識的茶類飲料(罐裝茶)最有斬獲,佔比達33%,年增6.4%,若再涵蓋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手搖飲與新式茶館,台灣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增長最快的,可能正是年輕人。

新世代的茶風景:一人茶席、餐茶搭
我曾在南投生活茶會擔任講師時,實踐一個有趣的點子,會長蕭乃瑜說:「既然是生活茶,我們就來邊聽你演講邊泡茶吧!」於是當天現場六、七十個人自帶茶具,邊聽課邊泡茶邊提問,我趁著中場休息時間到下頭走逛,看到細膩講究的各式茶具,一人一風景,不造作卻充滿個人美學,優雅嫻靜,自然有味。
這是南投生活茶會的生活茶。

在台東鹿野,年輕的茶主人邀請我赤腳走入茶園,雙腳踩在自然農法的鬆軟土壤裡,群山環繞,被大地之母溫柔地支撐著,正覺得自己被自然深深的療癒時,「女兒不懂茶」的林廷瑀引領我採下一片葉子細細咀嚼,緩緩地對我說:「這是茶葉原本的滋味。」接著,我們來到稻田旁的茶屋,喝著「營火旁的茶」、「果樹下的茶」、「野溪邊的茶」等不同風味的紅烏龍,邊聽女兒謙虛的說自己不懂茶的故事,「茶是老師,在茶的面前,我們永遠不懂。」林廷瑀微笑著說。
這是台東鹿野的茶體驗。

在台北永康街的茶館「萃釅」,以販售普洱茶與台灣各地好茶見長,在主理人張舒涵的策劃下,不時有精彩的茶餐會(Tea Pairing),9月以日本料理為主軸,蜜香春茶X胡麻豆腐、35年老凍頂X鮑魚肝醬、杉林溪紅茶X紅豆葛燒,將茶放在高腳杯裡品飲,彷如紅白酒,其中35年老凍頂與鮑魚肝醬真是絕配!凍頂延伸了肝醬的餘韻,讓苦甘甜美,輕盈綿長。
這是台北永康茶館的玩味。

茶的未來:日常、跨界是關鍵字
台灣製茶已逾百年,茶園遍布全島,從東到西、由南至北,近年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與文化自覺,茶恰好站在一個極佳的位置:它不僅是飲品,更成為年輕世代表達生活風格與文化態度的方式。
茶葉與稻米蔬果不同,在製程與儀式上格外細膩,一個紅烏龍茶,製作毛茶便需時三天,還有焙火等工序,台灣八大特色茶,每款都承載著不同的工藝與茶藝美學,越來越多年輕的二代、三代甚至四代返家學茶,對他們而言,茶不只是繼承家業,更成為鋪排個人美感與風味偏好的媒介;泡茶,不僅是技術,也是生活美學的表徵。

另外,茶也溢出原本的領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熱泡或手搖飲,逐漸進入更多的生活場景:餐廳裡的餐茶搭配,過往是解渴清口,現在是用來提升菜餚的風味層次;在巧克力、餅乾、甜點、料理,甚至是麵條、香氛中,各領域的跨界職人,也開始以茶為素材,標示與台灣土地間的關係。

今年(2025)邁入第四屆的「茶嶼風格節」,正是一場屬於年輕人的茶派對,不僅有長期推動友善、有機農業的慈心基金會,以「有機島茶專區」進駐,現場也集結了茶巧克力、茶咖啡、茶冰淇淋、茶氣泡飲等創意商品,展現茶的多元樣貌與驚人的包容性。在健康意識與文化自信間,台灣茶開啟了一種嶄新的敘事視角,廣納各領域者,彷彿向世界宣告:關於茶,我們有底氣。
因著這樣的脈絡,我也在2025年的茶嶼風格節規劃了「台東紅烏龍風味實驗室」,以五大茶農品牌X五位風味職人為題,邀集冰淇淋、香氛、甜點、咖啡館、小米酒等品牌,攜手打造紅烏龍的多重風味,為島嶼茶日常開啟全新的想像。

越來越多的飲食職人以茶為素材,左為咖啡大師GABEE.林東源手沖茶咖啡
台灣是名副其實的「茶之寶島」。截至2025年9月,已有346戶茶農進行有機耕作,面積達571.59公頃。有越來越多的茶農選擇不用藥、人工除草等自然農法的田間管理方式,孕生純淨好茶,為展現有機、永續已成為現代生活重要且有意識的生活選擇,2025年「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慈心基金會也特別以「時尚學」為主題,規劃「有機'島茶」,透過有機美學、百茶選購、回字中島體驗、沙龍論壇四區域,以動、靜態交錯的展示手法,呈現時尚的有機茶生活,吸引年輕人目光。
.png)

茶作為高經濟價值作物,其中如東方美人、紅烏龍、蜜香紅茶等,更需要與小綠葉蟬共生。當永續思維遇上年輕世代,越來越多純淨、動人的好茶,正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等待人們細細品味。從傳統的熱泡、年輕富質感的茶美學、加上越來越豐富多元的罐裝茶與手搖飲,以及各領域職人以茶為媒介的創作持續展開,台灣茶還可以有什麼新風貌呢?讓我們引頸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