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Life ]
【社區發展】R樓的綠色天堂:從東明社宅屋頂農園的生活實驗到垂直聚落的綠色共生
台北市南港區東明社宅為台北第四座引入青創計畫之社會住宅,從健康社宅、興隆D2區社宅、青年一期社宅到東明社宅,這四座社宅募集到一群有意以自身專長、興趣回饋社區的青年,成為「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的一員,為社區帶來居住功能以外另一種生活的想像。社宅除了青創戶的熱情,另外還有台北市田園城市計畫的溫情,一格格的農作織成了綠屋頂,賦予社宅居民都市農耕的機會。
本文筆者是東明「青創戶」的其中一員,並以「一窩好菜」為名,在台北社宅的「屋頂農園」邀請大家一起回顧一系列有趣的社宅農園實驗!
農食樂活生活實驗,從住宅大樓開始
台北市田園城市計畫,主要宗旨是鼓勵社區民眾在生活中,找到綠手指的同好,一起栽種可食作物,例如住戶們運用公寓大廈的屋頂,建置一處田園農耕基地,不僅形成了綠屋頂的綠化效果,也增加了住戶們生活空間的場所。近年市政府的公有建築也陸陸續續推動田園綠屋頂,像是區公所、活動中心,以及市場的屋頂,透過民間的認養團隊,營造出許多的屋頂田園。延續這樣的推動經驗,市府也於2016年依「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訂定「臺北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進一步要求新建建築物的建築基地,其綠覆率以及綠化總固碳量都要達到一定的比例,並且也將蔬果類的可食作物,納入可計入綠化面積之中。
這樣的理念,也充分導入至臺北市的每一處社會住宅中,對於已完工的社會住宅、老人公寓等,則評估運用花台、或是採用架高盆器的方式,創造出農耕的機會。若尚處於設計階段的社宅預定地,則盡量於一開始就規劃出未來住戶所需要的田園環境,近期也有社宅將共享廚房與田園綠屋頂共同配置於頂樓樓層,形成產地到廚房餐桌零距離的食農公共空間。
不過,各個社宅所預先留設的栽種空間,需要有農耕經營團隊進一步發揮,才能展現出農園環境的生活機能。例如田園的蔬果收成,如何搭配日常的料理?或者,田園農耕可以為親子、長輩,帶來什麼樣的栽種樂趣?這些探究與評估,需要有推動團隊於其中扮演方案開展的角色,引導住戶們一起參與公共農耕,以食農樂活的趣味與滋味,來促進更多元的社區鄰里互動。也因為如此,「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在不同的社會住宅中,經常可以看到以綠手指與農耕為主軸的提案計畫。
CHALLENGE ACCEPTED!彼此互助破難關!
檢視台北市的社會住宅,建築師在規劃之初,幾乎都會配置「屋頂農園」作為綠色空間。然而,因為每座社宅的農園基於環境特性與設計的不同,於居民入住以後,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栽種文化。像是「健康社宅」、「青年社宅」,有較大面積的田土,有機會栽作較大型的植物,如木瓜樹等。而「東明社宅」以植栽盆為主,雖然每個單元僅有45X60平方公分的小田土,居民們卻也能依照其特性,發展出百百種的農作樣貌。
在社宅的屋頂農園實驗,不像在外邊承租了一方田土,可以隨心所欲地規劃自己的田園,社宅的屋頂農園受到「物業管理」的規範,必須遵守一套統一的規則[1]。好比說,為了安全與鄰盆的光照,認養者不能架設支架,而為了配合都市農耕的美意,亦不能栽種「景觀」作物。換言之,認養屋頂農園的居民,只能栽作高度不高的可食作物。除了栽種的基本限制外,還有「自然」的挑戰,可能是屋頂農園的大風,或是看準時機飽餐一頓的鳥類與小蟲等。在種種的限制與挑戰下,居民開始進行一場農園實驗,有的選擇改為栽種「矮種」的作物,或是控制攀藤作物的高度,發展出不立支架,卻也能使其有所依附的方式。
東明青創團隊「一窩好菜」觀察到屋頂農園的挑戰與勇於面對困難的「勇士」後,便試想何不將各自奮鬥的居民組織成一支軍隊呢?於是「東明小田園」的社區群組就這樣誕生了!東明小田園的群組裡,居民在共同挑戰限制的情況下,彼此交流栽種的經驗,從作物何時結果、何時需要包覆防蟲,抑或栽種一些味道強烈的魚腥草在蔬果旁邊,以同樣「自然」的方式抗爭.防止鳥類啄食作物,昆蟲侵擾植栽。
除了栽種技巧的交流外,東明小田園的群組裡,經常有需要出遠門幾天的住戶拜託鄰居幫忙澆水,或是做菜需要九層塔、泡茶需要薄荷的徵求,鄰居總是即時大方公布自己的「農園編號」供大家取用。今天餐桌上的紫蘇炒蛋,紫蘇的來源可能是一位未曾謀面的居民。彼此之間既像是網友的關係,也有實質的物質交流,而農園種植的行為也促使不同戶別之間能突破樓層藩籬門禁,屋頂農園儼然成為居民間相互交流的平台。
花草下午茶,從線上到現場,一呼百應的花草植物
為了把這份農園互助的樂趣與感動帶給更多社宅居民,「一窩好菜」團隊陸續舉辦了「農園印象派──畫出自己的花草茶」、「手作植物月曆──折出自己的小盆景」等活動,讓園圃老手跟田園幼幼班的新手可以一起交流。選用「作畫」和「摺紙」是為了讓參與者可以細細觀察植物生長的方式與葉脈的紋理樣貌,除了對植物有更深層的認識外,也利用不同的媒介吸引不同興趣的民眾,一起參與植物綠生活。由此發現,不同形式的活動主題作為媒介,不僅縮短農園新手與老手之間的差距,交流中能帶來共同發揮、互助創新的效果。
一般民眾報名參與的活動時,都是期待從中「獲得」什麼,而沒有想到自己也可以「造就」些什麼。我們邀請參與者介紹自己帶來的香草植物,搖身一變成為講師,介紹自己栽種的植物與應用的方式,而沒有參與過農園活動的居民也能透過聽故事及手做的過程「身歷其境」,並一起共創屬於自己的花草下午茶。
苗圃車車出發!翻轉帶來的啟發
除了參與手作活動外,「一窩好菜」團隊也在東明社區的大廳邀居民一起參與「我最喜歡的農園」共創點點畫,讓居民透過簡單的點點貼「著色」,思考自己喜歡農園的什麼地方,無論是農園的好風光、可以認識農友,或是看著自己栽種的作物成長的樂趣都大有人在。
在一系列的田園活動暖身後,透過發起填問卷送菜苗的活動,蒐集更多人的想法。問卷內容包含對於屋頂農園制度的看法、對於未來農園工具箱的設立的想像等等。雖然活動看似是針對有在使用屋頂農園的居民,但我們也希望能觸及一些沒有農園經驗的的「黑手指」,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體驗綠生活。
於是,我們選擇在穿廊發苗,讓沒有使用屋頂農園的民眾在參與點點畫後也可以帶走一盆小苗。其中我們也遇到很多願意填寫問卷或是參與畫作的民眾,但擔心自己的黑手指摧殘了小苗。為此,我們挑選出了30天可以簡單收成的菜苗,並秉持著在綠手指前輩指導著時(tio̍h-sî)的關鍵後,讓黑手指們拿到菜苗後,只要澆水換盆,一個月即收成,從自家陽台開始享受田園樂趣,給每個黑手指一個由黑轉綠不負擔的機會。
當居民從資訊的接收者,翻轉成為發生者,我們也因此認識了無數「東明人」的樣貌。有流傳著為了無毒農法「百蟲親手斬」的秦大姊;也有不小心釀糊了一整瓶施肥酵素,撲鼻的臭味讓全家人「中毒」的趣事;還有一屋子乾燥花,年過半百的「少女心」阿伯也決心試試栽種綠色鮮活菜苗,跟著苗圃車車所踏出的第一步。
下一步,翻轉遊戲規則,共創垂直聚落的綠色共生
當居民的樣貌漸漸浮現,東明人的故事逐步清晰,「一窩好菜」團隊將蒐集到的大眾需求,接續與負責社宅的物業管理公司共同討論,先建置了提供農友放置工具的工具櫃並建立公約,以共享工具及植栽交換促成彼此間交流,期盼發展出更適用的「東明農園守則」。另外也與另一組青創戶HOHO的動畫課程結合,引導住戶共同以逐格動畫的方式,將田園趣事轉化成更農趣滿滿的動畫影片「我們的家」[2],除了作為東明小田園的階段性紀錄外,也讓不曾參與農事的鄰里多了一個認識屋頂農園的機會。
屋頂農園因著每個基地的不同、居民參與方式的差異,進而生長成千千百百種樣子,但共同的是農耕帶來的充盈滿足的心情,而居民與我們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彼此交流經驗與傳遞農耕知識,成為了垂直大樓裡難得的人際互動。當台北社宅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小田園,遇上多樣的青創互動相互交流又將產生什麼火花呢?一窩好菜也期待看到你的創作與分享!
<本文經「眼底城事」授權刊登,
原文連結:R樓的綠色天堂:從東明社宅屋頂農園的生活實驗到垂直聚落的綠色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