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場
[ Organic Farm ]
【花蓮光復】欣綠農園︱自摘野菜、自炊石頭鍋,給城裡人的原住民生活智慧小旅行
人往往是這樣,親自參與勞動的事情,就易附著感情。如自己洗菜剁肉,包了大半天的水餃,吃起來就特別香,那份香是買不來的。遊客來到欣綠農園,關鍵在體驗。在園區裡玩水摘野菜,然後參與火鍋烹調,最後坐下來吃飯,覺得尤其美味。
閩客混血,馬太鞍的「原住民」
欣綠農園在花蓮的光復鄉,馬太鞍溼地內,離主幹道不遠,然而需經一小段蜿蜒的小路,才抵大隱隱於溼地內的青翠農園。經營者是朱進郎(阿郎)。他皮膚黝黑體態精實,有農人模樣;背起野菜的專有名詞,頭頭是道,又像個書生。原來阿郎讀的是工業管理,在台中工作了一段時間,見休閒農業在各地興起,起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欣綠農園至今25 年。
「馬太鞍」是阿美族語「Vataan」,樹豆之意。過去溼地內,樹豆成林,是原民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馬太鞍是光復鄉的兩個阿美族部落之一,然而阿郎並非阿美族人,而是閩客混血,台語說的比國語溜。但確實在馬太鞍出生長大。阿郎笑說,自己也是馬太鞍的「原住民」,原本的住民。
文化混血,便有新生的視角。阿郎和部落裡的阿美族鄰居們生活,互動頻繁而習慣交織。比如他自小就會採集野菜和吃野菜。與家人入山採筍,便順道摘回木鱉子的葉子,將之稍微搓揉,和小魚乾一起煮成像麻薏似的粘稠羹湯。滷豬腳的台式傳統做法,多用八角來提香去腥。阿郎改取野薑花的地下莖,和薑黃、樹豆一起浸滷,野薑花莖芳馥細緻。樹豆和豬腳,則是原民勇士湯的基本組合。
那是一種轉譯的能力。基於對本地的深入了解,和凡事求新的意念,阿郎陸續開發出許多菜色和活動。本地人習以為常的事,經過他的一番解釋,成為遊人躍躍欲試的特色項目。
魚屋、野菜,涉水採一籃阿美族食材
比如將阿美族人的「巴拉告」(Parakaw)生態捕魚法,推廣給遊客。巴拉告是一種魚屋,由空心竹筒架成排,覆以樹枝,再鋪雜草,一共三層。在河邊溼地,挖一小水池安置,使溪水循環進出,小魚小蝦能住進來躲避天敵,大如鰻魚和土虱,則躲進竹筒裡。一定時間後,即可捕食。然而阿美族人通常只抓夠吃的大魚,小魚蝦放過不取,使其生生不息。
除了巴拉告,還有石頭火鍋。馬太鞍溼地解說班的班長陳博彥,先帶著我們,在農園裡採集野菜,為火鍋備料。每一抹清脆的綠意,都有典故相隨。
「這是咸豐草,阿美族人叫它『喜歡小狗的』草,粘在褲管上,像黏人的小狗。」溫柔觀點,聽了心都融化。原民採咸豐草嫩葉,做葉菜吃,此外咸豐草的全株可藥用,漢人也常取,熬成涼茶,消炎下火。
「野薑花的花也可以吃,可採一點放火鍋裡,但不要太多,整鍋湯會香過頭。」另外還有翼莖水芹菜,是台灣特有種。質地細嫩。好潮溼環境,在溼地裡溝渠旁叢叢生長。接著又採了過貓(過溝菜蕨)、刺蔥、閩南語稱「豬母乳」的馬齒莧。
接著捲起褲管,涉入芙登溪,採水田芥和水空心菜。水田芥,又稱西洋菜、水菜,或豆瓣菜,在溪水裡翠綠一片,綿延如毯。水田芥是十字花科,吃起來脆嫩微辛,因抗氧化等種種效果,近年被追捧為超級蔬菜。西方以水田芥做沙拉來吃,廣東人拿來和豬骨一塊煲老火湯,生吃清炒都很味美。
不明不白當雜草,知根知底成佳餚
人人摘了菜,弄濕了褲管,再回來燒石頭,煮火鍋。石頭火鍋,本是原民在山林中,取自然材料野炊的石煮方法。欣綠農園採用的容器是竹筒,阿美族人也常用檳榔葉鞘折成容器。筒內有台灣鯛、冷水及蔬菜。做法是將蛇形石在碳火裡燒紅,至攝氏800 度左右高溫。再將滾燙石頭浸入竹筒,湯水滋一聲瞬間沸騰起來,烹熟食材。是點石成金的魔術般瞬間。
火鍋上桌,其他菜色也紛紛到齊。大夥吃飯時,阿郎更忙。他逐桌介紹菜色。因為知道火鍋裡若有空心菜或高麗菜,大家就慣性先吃熟悉菜色,忽略陌生的野菜。他想方設法,有時候用台語名字來解釋,大夥便融會貫通了。比如紫背草的台語是「葉下珠」,可作藥草。有時強調功效,比如講人參菜好處多,補氣養血,實際也潤滑美味,鼓勵大家多多下箸。
農改場輔導,野菜亦可規模種植
我們明明採了許久的野菜,鍋裡一煮,縮成了一小把,可見業餘採集,實在難以支應眾口需求。問阿郎,野菜是否都來自溼地?不夠吃的時候怎麼辦?
他說溼地裡的野菜,原就很多。翻耕之後,種子生根。山茼蒿、鵝腸菜、龍葵、野赤莧,小葉灰藜紛紛長出來。但是餐廳的需求量畢竟太大,自產的野菜,目前只占局部,其他缺口,倚靠的是與鄉人契作或採購而來。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本地研究野菜多年,為多種台灣原生種野菜進行保種,也鼓勵農民種植。野菜適應環境的能力強,抗病性也高,規模種植,能夠大幅降低用藥,對環境和人都有益。欣綠的餐廳,所供應的赤道櫻草,和俗稱海波菜的番杏、鮮當歸和晚香玉筍,都是經花改場協助,轉成計畫性栽種的野菜。野菜量產有了績效之後,花改場接著還會研發和出版食譜,幫助如欣綠這樣的休閒農場業者,或者一般家庭烹飪,了解野菜特性,能夠靈活運用。
欣綠有一道好吃的菜,即「葛仙米」。以醬油黑醋燴炒,城市裡少見。葛仙米是擬球狀念珠藻,俗稱「情人的眼淚」、「天使的眼淚」,或「雨來菇」。無論什麼暱稱,一逕仙氣飄飄,很呼應它長成的方式。葛仙米生長在水源乾淨的草地上,微雨後尤其可見。如今葛仙米越來越為人熟知,花改場也開始技術栽培,以應需求。
餵養城裡人,野菜給生活的啟示
在光復和欣綠農園這些天,密集的認識野菜,談論野菜,吃野菜。我從原本只認識山蘇、過貓等少數野菜的城裡人,一口氣認識了十數種新朋友。那些野菜,和原民的生存智慧,彷彿在體內生了根,回城以後一直惦記著。
那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較為合理的生活方式。適度取用自然的餽贈,不破壞水土,避免製造不能代謝的垃圾。是以敬天,是以愛人,是以環境永續,萬物不息。
欣綠農園的野菜風味料理
石頭火鍋 |
|
|
以竹筒做湯鍋的容器,將攝氏800 度左右高溫的石頭浸入,致使水溫沸騰烹熟食材。 |
涼拌野菜 |
|
|
橘色是醃漬南瓜片,綠色是清燙秋葵,白色是醃漬蕗蕎,最左邊紅色是醃洛神花,各自風味不同。 |
炒人參菜 |
|
|
別名巴參菜,滑嫩口感與川七相似,簡單清炒調味後潤滑美味。 |
燴炒葛仙米 |
|
|
以醬油黑醋燴炒葛仙米,這種擬球狀念珠藻, 口感爽脆,滋味相當好。 |
欣綠農園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60 號
03-8701861
週一至週日08:00-19:00
生態導覽、阿美族文化體驗活動、野菜風味料理、住宿
本文刊載:《東部生態農業—臺灣農業環境教育指南》
本書是為了推廣友善耕作及生態農業的理念,並特別針對台灣場域研發適合入門者操作的四套教案,讓有志於推廣生態農業與友善耕作的農民、老師、導覽員與民眾,選擇適合實行的方案。同時,本書更走訪本場輔導的場域,期望透過這些教案及場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國內農業發展情形,讓想嘗試推行農業環境教育的人員,獲得一份為台灣農業環境量身打造的指南。
出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下載連結: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