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原鄉市集:台灣地酒山海經
[ Taiwanese Local Liquor ]

【台東部落食尚誌】掌心下的魔法師.製麴職人傳承族群記憶

跟著張萬生faki與黃月妹vuvu,走入台灣原住民族釀酒文化的核心—製麴技藝。身為電光部落的植物麴專家,張萬生faki突破性別藩籬,用三年時間找出十種關鍵植物,並在自家附近復育這些珍貴的製麴植物。從採集新鮮草藥、熬煮湯汁、搓製米糰到靜待發酵,每個步驟都蘊含著前人累積的智慧。在土坂部落,黃月妹vuvu則延續著排灣族的製麴傳統,將七里香、艾納香等植物的運用之法傳承給年輕一輩。這些製麴職人以行動守護著部落的微醺記憶,讓這份文化寶藏得以在現代社會中延續。
─────────────
是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堆疊,
才能成為世間百酒的麴
─────────────

▏鑽研 3 年,得來往後 30 年酒麴生命的延續 ▏
每回來電光部落見到張萬生 faki(阿美族語《faki》泛指男性長輩之意),聊個幾句就會說到自己釀造的酒,也很大方的分享蒸餾之後透明、喝多了走路會歪歪的微醺品。faki 都特地獻寶了,在場的人兒怎麼能夠拒絕美意呢?不過,咱們淺嚐即可,畢竟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奇的是釀造過程的源頭:酒麴。
▍打破性別疆界,投身製麴行列
按照阿美族的傳統,釀酒是屬於女性的事務,身為男性的張萬生 faki 為何會習得釀造的學問呢?faki 說在 28 年前,他到電光部落教授阿美族語,就有聽聞「電光部落釀酒用的酒麴,已經快沒有人知道怎麼做了。」的消息。之後有池上的老師開課傳授釀造的方式,張萬生 faki 說:「那時候全部只有我一個男生,其他的都是女生啊!可見 faki 的驚訝,卻也求知若渴,無非是要留住電光部落釀酒技藝。
想要有酒麴,必須先求得能製麴的植物,張萬生 faki 提到電光部落運用製麴植物的方式,是從屏東滿州傳來的。臺東縱谷區的阿美族,大都為恆春阿美語群的族人,恆春阿美族部落多數位在恆春半島,在清朝同治年間逐漸往東部遷徙,在現今的關山、鹿野、池上一帶形成聚落。因著這樣的地緣關係,讓原本存在於屏東沿海地帶的古法製麴方式,旅行到了臺東,繼續延續迷人的微醺文化。
▍尋嚐滋味,揭開製麴植物之謎
「可是啊,當初教我們做酒麴的老師,帶來的是經過日曬保存的植物,很難辨認,我花了 3 年才找出來是用了哪幾種植物。」張萬生 faki 為了不讓製麴植物消失,在自家附近的空地復育十種植物,分別有:大葉田香草(talawi)、雞母珠(karatum)、艾 納 香(fangly)、 山 素 英(ka^atayay/Kafu’I say)、小黃菊(patapang)、過山香(karomaca)、山澤蘭(palifan)、紅梗九層塔(takura)、艾草(kapoiyongay)、大風草(amalah)。
電光部落約每年的 5 月製麴,其步驟是採集十種新鮮草藥,每種需 600 公克,再用 30 公升的水熬煮成 20 公升的湯汁。鍋爐內的草藥各有其特性與功效,身為後代的我們,必須讚嘆前人們的食農智慧,到底是嚐盡千百回?得知如此醉人的芳香酒液配方。張萬生 faki 手上拿著傳統秤米的量器,他說:「米裝滿木盒剛好是一升的量,白米要先泡水大概5 分鐘,瀝乾後再用杵臼打成粉,一升的米要搭配600c.c. 的草藥汁,就可以開始搓湯圓了!」所謂的搓湯圓,指的是白米粉與草藥汁混合拌勻,拿取米糰至掌心搓和成圓。

▍酒神的精準度,一出手便見真章
看著嘴角微微上揚,恭敬地對待一顆顆白米糰的 faki,從過去不知酒麴為何,靠著不斷進修、求教,始終抱持初心,越做越有自信。突然,張萬生 faki 說:「你看!就是要絲毫不差,每一顆白米糰一定要 22 公克。」上一秒剛講完,下一秒就將白米糰放在電子秤上,果真!精準的 22 公克,將近 30 年的製麴功夫,能不為此驕傲嗎!但要讓剛做好的白米糰,晉升到能釀造用的酒麴,似乎還缺了什麼?
張萬生 faki 說:「最重要的步驟,是要將之前做的酒麴磨成粉,平均輕灑在白米糰表面,最後鋪蓋一層棉被,接下來就等它們長出白白的毛了。」以舊麴養新麴,用發酵的活菌讓白米糰長出菌絲後,外觀像極了鬆軟的毛球!別以為到此大功告成,新製成的酒麴需要每天移置戶外日曬半天,直到表面的菌絲都脫落,製麴過程才能劃上句點。全世界最貴的東西是什麼?是流傳數以百年或千年的知識與智慧,張萬生 faki 解開阿美族瓊漿玉液之謎,他為製麴植物甘願彎腰做園丁,打造無毒的復育園地,十種草藥回報給 faki 的,是酒在口中發散出的芳香與醇厚,入喉吞下濃到化不開的餘韻。

▏就釀喝吧!藏匿在微醺裡的小米文化 ▏
臺東是臺灣最多原住民族群的縣市,大部分的原住民族皆有釀酒文化,在部落仍保留自釀祭儀禮俗,傳統飲酒與祭天慶豐收的意義是相繫著。排灣族的小米收穫祭裡,製作酒釀是為了慶祝,慶祝辛勤耕種收成的小米,除了足夠食用之外,還有多餘的可以用來釀酒,感謝祖靈的看守,讓部落有豐收的一年。這次編輯團隊來到排灣族的土坂部落,要找到部落裡還有在手工製麴的 vuvu(意指:排灣族長輩的尊稱),需要有熟門熟路的關鍵人物,特別找了土坂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熊大龍(大龍哥),帶領一行人前往製麴職人的住所。
▍抵不住歲月的流轉,文化流逝不等人
「我們在今年初 2 月,有請 vuvu 教部落的青年做 pikak(東排灣語,意即:酒麴),但其實更早的時候,就有想找回手工做酒麴的文化。」大龍哥開始講述回鄉後,在進行部落尋根與文化復振的經過。他期望是部落裡的年輕人自主發起,甚至是自籌講師費、自行運作每場活動的細節。於是在 2018 年,土坂部落微型的文化覺醒行動逐漸展開。
因為經費的來源皆屬自籌款,現有的經費限制之下,尚無有能力邀約各界講師,但反觀部落裡的長輩皆是文化寶庫,靜待晚輩前去開啟他們腦中記憶的抽屜。大龍哥返回家鄉已五年,他說:「我剛回來的時候,請老人家教我排灣族的藤編技術,但老人家都會問『你學藤編做什麼?』,就都不想教。」四處碰壁的大龍哥,即便是吃飽了閉門羹,仍不時的「煩」長輩,終究抵擋不了大龍哥的請求,與警覺到文化流逝的速度之快。

▍簡單的步驟釀不簡單的味兒
大龍哥帶我們到了黃月妹 vuvu 的家,vuvu 已經備妥製麴植物:七里香(qaljapan)、艾納香(kaluveljeve)、野菊葉 (palikung)。若要酒釀風味偏辛辣,可以多添加七里香;艾納香是排灣族的藥用植物之一,在婦女產後,能摘取艾納香浸在熱水裡,讓婦女沐浴淨身使用。
在前置作業的鍋爐中,燒滾滾的水準備替植物們泡一場熱水澡,取其原汁後放涼。青草汁液煮得越久、越濃稠,會關乎到小米酒釀最終的入喉飲下的風味。各別將酒母(前一批製作好的酒麴)、小米、糯米搗碎成粉末狀,再加入放涼後的青草汁,以雙手將四種原料混合拌勻,抓取適量的黏狀物捏成扁平狀圓餅,vuvu 說:「不搓成圓球狀是怕不容易曬乾,萬一壞掉了,那多可惜啊!」
vuvu 在篩籃內鋪上乾枯的細竹枝,把酒麴圓餅放置其上,為了不讓異物、灰塵沾黏,最後會覆蓋乾淨的布或棉被,擺放三至七天之後取出曬乾備用,乾燥過的酒麴圓餅可以保存一至二年。山谷間的土坂部落,靜悠悠的時間讓醉人之旅就此啟程,手工麴給的漫漫香醇幸福,使我們迷上了,即將昇華為純釀的愛。

<本文轉載自「《台東部落食尚》02 ISSUE| 2020 年11 月」,
原文標題「掌心下的魔法師.製麴職人Craftsman of handmade yeast」
|核稿編輯:梁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