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 The Process ]

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首頁專題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島 嶼 構 竹 ​ ▎建築師的竹構會議(上)|融合東南亞技術、南島竹藝傳承、竹集成材薄殼挑戰

▎島 嶼 構 竹 ​ ▎建築師的竹構會議(上)|融合東南亞技術、南島竹藝傳承、竹集成材薄殼挑戰

2025.02.10
圖片 - 島嶼構竹各組、葉育鑫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島嶼構竹各組、葉育鑫

四屆構竹展的策展主題,是想藉由新銳竹構詮釋「真實的建築」,而且是在東岸氣候與環境更多變、營建體系更辛苦的條件之下。策展人葉育鑫特別邀請的6組建築團隊,本就具有施工與號召志工參與的能力,一方面較能實際應對基地與營建現況,一方面,從設計到施作一體思考、執行,正能讓竹構走出自己的路。  現階段,每一組最初的提案都非常有理想、具挑戰性,也都正在與竹材防腐、運送、工程上的人力與腳路等等拚搏。先來認識他們的原始設計,最後再看看修正後的成品,也等於欣賞了當代竹構的發展歷程。
 

\ 設計選址 /
從西部到東岸,讓竹構永續如細胞堆疊而生

\ 6組設計團隊 /
新銳建築團隊一覽!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展區】
風土建築研究室/陳思因
 台灣義築協會/簡志明
共感地景創作/陳宣誠
村夢遊牧/柯慕一

【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展區】
AWAWAN STUDIO・阿瓦瓦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王柏仁

【東興社區文化廣場展區】
普悠瑪文化工作坊/鄭浩祥
*部分作品實際位置可能有更動,以正式新聞稿發布為主。
 

\ 提案會議/
融合東岸風貌的竹構挑戰!!

01
───────
在若亭

地點:台東縣卑南鄉知本國家森林游樂區
提案人:陳思因/風土建築研究室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這片生態教育、森林療癒的場域已有不少設施,而我們想讓大團體、小團體依循著園中順其自然的動線,走到《在若亭》基地所在的大草坪,多一處適切的空間尺度來休憩。期許這座多層次的竹構築,能成為這座遊樂區中更天然、放鬆的活動場所。

 

Concept‧概念提案

台東有夠熱,所以陳思因體貼地將《在若亭》設計為架高的涼亭。但這座半戶外的竹構築仍然很有遮蔽感,因為她預期的空間功能包括森林療癒類活動,例如做做瑜珈、冥想。且順著地形,亭中的人們席地而坐時依然能見到對面的大草坪。地板也將使用竹材,是在竹梁上再鋪竹地板,盡量讓使用者從頭到尾都能感受竹子的天然好。

圖片名稱



陳思因曾在峇里島Ibuku竹建築設計公司設計部任職,竹構實作經驗相當豐富。《在若亭》不怕挑戰複雜的竹屋頂,其結構設計會是這座竹構造的精髓所在。她在概念發展過程中,已多方嘗試用不同的結構試著搭配平面配置。此外,陳思因很習慣以模型來思考設計,構竹展提案期間,單是欣賞她以1:250的模型逐步模擬施工工序,已是精緻工藝,令人期待作品正式完成之日。

圖片名稱
 

Special‧策展亮點
融會東南亞竹構技術,走出新風格

前三屆構竹展較專注於發展台灣自有的竹構築系統,不過東南亞的竹建築也很成熟,值得借鏡。陳思因曾在竹構興盛的峇里島工作,將為本屆展覽注入印尼經驗。例如她說架竹梁的竹地板在峇里島很常見,她可以分享技術,但肯定會有自己的風格。複雜的竹屋頂東南亞也很多,《在若亭》亦會運用,陳思因將直球挑戰。

圖片名稱
策展團隊回饋
這一組做了一個很好的動作,就是用模型把整個施工程序模擬了。但各種材料分配、續接的細節,還是要在設計圖面一一繪製、檢討,因為模型材料是縮小的、單一的。尤其所有竹材幾乎都會接到主要的竹脊梁,屋頂結構又如此複雜,同一根竹子的頭尾粗細不同,也要在圖面上就標示,表示有先想到這些事,屆時施工才能有所預期、逐步解決問題。

 

 

02
───────
第三空間


地點:台東縣卑南鄉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提案人:簡志明、Navas/臺灣義築協會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我們基地有個隱晦性格:看似邊緣,實際使用狀態卻很多元。它的周圍緊鄰森林步道出口、野營區、森林教育場所、登山客休憩亭,以及竹林。這正是社會學所稱的「第三空間」,是能放鬆交流的自由環境。團隊希望打造一座竹構,讓人漫步叢林時有些驚喜,但又維持原有場域兼具穿域與停留的特色。


Concept‧概念提案

本屆策展人葉育鑫為當代竹構提出的脈絡是:「如同細胞在堆疊生長,開展成型,有勇氣突破制約,順應自然綻放……。」《第三空間》的創作者臺灣義築協會團隊,無論在理念、造型、行動等層面上,皆如實回應了這個主軸。

圖片名稱

該協會本來就常與其它團隊和在地夥伴合作、於東岸運用各種自然素材做建築,並曾參與台東南島語族竹構造資源的盤點計畫。這次參展也將融會原、漢竹構的交流心得,讓這些技術得以更開枝散葉。


圖片名稱

團隊所選擇的主要構築單元:圓形的竹集束環,點子則來自南島語族生活文化中的竹簍、魚筌等。當然並非直接取用,而會藉由各種科學方法,例如挑選不同竹材、試做樣本、模型測試、設定數位參數,以確保這個構件符合當代竹建築需求。眾多竹環將真如細胞般,串流、堆疊成擁有彈性開口的《第三空間》。
 

 

Special‧策展亮點
邀請原民、竹藝師傅與學生參與傳承


為了讓竹集束環具有當代構築所需的結構力,義築團隊四處請教竹環的工法、準備改良。為了傳承這次實驗成果,他們也邀請台南「百竹園」的資深竹工藝師父子張永旺、張鈞博舉辦工作坊,安排北市大安高工學生參與培力。屆時建築設計團隊將與技職學生、原民部落、竹藝師三方協力實地施作,攜手在當代竹構中延續「義築」精神。

圖片名稱
策展團隊回饋
竹集束環的環形中間底部,也是有結構作用的。如果這一組決定不保留這一塊,那麼竹環的竹片可能就要再想辦法強化,例如加厚。而且竹蒸籠是有膠合的,如果要用到那一類膠,也要考量它能不能適應戶外環境。無論如何,《第三空間》希望盡量不用竹集束環以外的結構來形成空間,很令人期待。

 

 

03
───────
竹蝶


地點:台東縣卑南鄉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提案人:陳宣誠/共感地景創作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森林遊樂區中有個千根榕步道,一旁有片立體的山坡地,四周環繞著大樹根系。我們想在這有著高低落差的基地上,以竹構探索不同的空間向度,因此發展了一個薄殼系統,以回應地形變化和周圍環境。最後,竹構將如同一隻蝴蝶停留於森林間。

Concept‧概念提案

《竹蝶》的亮點之一是薄殼結構,使用孟宗竹片膠合的集成材來交錯編織、覆蓋頂面,而不是用各屆竹構築常用的農膜。因此,這件作品外觀預期將會如作品名清楚所示,就像一隻大型的竹蝴蝶,藏在地勢略為起伏的森林間。

圖片名稱

不過,竹集成材是非常有強度的,甚至不輸鋼板。要如何將它彎成所需的弧度、製作成薄殼單元,再組成起伏的頂面,會是這一組的施作考驗之一。無梁、無柱的這座構築想單純靠孟宗竹片編成薄殼,更是挑戰。建築師因此決定運用部分複合媒材,打算先在空間中建立一個Y字形、竹與金屬連結的立體架構,往三個方向平均延展以形成拉力、展現出挑的形態,再組合竹薄殼。

圖片名稱

Special‧策展亮點
運用竹集成材,挑戰薄殼

陳宣誠畢業自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繁殖場」,這一系列出身的建築師,向來以自己動手蓋建築、不怕以體感測試結構著稱。他做構築也傳承這項理念,這次將實驗竹薄殼。也有其他建築師做過很少量的竹薄殼構造,但多是在平整的地面,《竹蝶》將停駐有點高低差的林間基地,令人期待它的姿態。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策展團隊回饋
這一組的理想,是希望用竹集成材做到薄殼構竹。但初步提案考量構造關係,運用了一些金屬板、不鏽鋼圓管。雖然這樣調整,要做到薄殼都還有難度,但如果金屬比例高,竹子就會變成像是表面材。接下來還有時間修正設計,希望能再做努力。此外現有竹集成材多半是固定尺寸,建議早點和製造商溝通,才能拿到適合的材料來製作成想要的拱型。

 

|核稿編輯:劉宜佩|


2025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展會資訊

圖片名稱

|參展團隊|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展區】
共感地景創作/陳宣誠

村夢遊牧/柯慕一
風土建築研究室/陳思因
 台灣義築協會/簡志明

【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展區】 
AWAWAN STUDIO・阿瓦瓦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王柏仁

【東興社區文化廣場展區】
普悠瑪文化工作坊/鄭浩祥
*部分作品實際位置可能有更動,以正式新聞稿發布為主

|策展執行|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策展人|
葉育鑫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各團隊

|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指導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東分屬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