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

|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01|Studio Olafur Eliasson:從藝術工作室開始,讓永續變成真的在做的事

《冰河的最後七天》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 2024 奧拉弗 ・埃利亞松
當永續成為口號時,Studio Olafur Eliasson則將它納入日常運作。從菜單設計、交通選擇到展覽籌備,SOE藝術工作室不僅產出作品,也希望打造一套真正讓減碳落地的工作方法。
「地球上的生命關乎共存——人類、非人類動物、生態系統與環境彼此合作、互動。我們是在同一條船上。正因如此,我們都必須嚴肅看待氣候危機。為了充分應對這場危機,我們——個人、機構、企業與政府——必須相信科學,整合我們的知識、創造力與能量。」
「一件作品承載著價值與理念,反映了藝術家的信念。例如對永續與氣候議題的關注。我認為,作品的內容與其創作方式,必須存在某種同步性,彼此呼應。」
—— Olafur Eliasson

1995年,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柏林成立 Studio Olafur Eliasson(SOE工作室),開啟一場結合藝術、生態與制度實踐的長期實驗。SOE工作室的焦點不在單一展覽,而是整條製作鏈的碳排軌跡——從構想到運輸,從製作到展後補償,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是減碳的起點。
透明數據 × 決策依據:如何從碳排數據反推創作行為?
自2019年起,他們參照英國政府《溫室氣體議定書》轉換係數與加拿大公開碳資料庫,建立內部碳排計算模板,從專案初期便掌握潛在碳影響。2022年起,資料庫已可追蹤至單一藝術品的碳足跡。這碳足跡量化工具,更是用來輔助策展、選材與執行決策的依據。他們將焦點鎖定在數據指出的四大碳排密集區:包裝設計、運輸物流、差旅安排與建築用能,從高排放環節著手,優化策略。
這套制度也逐步進入至工作室各部門,包含SOE Kitchen每日計算並標示菜單碳排;運輸部門建立運輸碳足跡資料庫;展覽部則根據碳排資料與美術館協調策展規模與時程。

與策展機構共同承擔,建構永續製作生態系
從2021年開始,SOE工作室將碳計算與補償條款正式納入展覽合約,與策展機構共同承擔排放責任,提供必要數據,並在展後製作可公開的碳排報告。所有碳數據均由內部團隊與ClimatePartner交叉驗證,確保準確與透明。
雙方也共同支付補償費用,並依德國聯邦環境署的補償計畫,投入國際與在地永續NGO,如Gold Standard、義大利氣候網絡(Italian Climate Network)等。
但SOE工作室強調,真正的減碳不只是補償,而是從根本改變製作方式與材料選擇。他們積極建立以碳中和與創新材料為核心的製作生態系,連結製作夥伴、永續材料開發者與技術團隊,推動非碳密集型替代方案。長期支持的單位如Cradle to Cradle、FairFuel等平台,則成為他們打造可自我進化的低碳系統的養分。

綠色運輸:從理想走向可執行的展覽標準
過去藝術品運輸總伴隨高碳排,而為了來自國際的所有展出邀約,SOE工作室採綠色運輸,優先採用火車、船運與卡車,並重新設計箱體尺寸與展品選擇邏輯,以減輕重量、縮小體積。
在2020年,他們就曾成功以鐵路將《有時河流是座橋(Sometimes the river is the bridge)》展品從歐洲以火車穿越波蘭、俄羅斯,再從中國船運至日本東京,多次轉運後節省高達57.6噸碳排放(鐵路的碳排約1.8噸,空運則約59.4)。
為回應展覽巡迴所造成的長距離運輸影響,SOE工作室從多個層面著手減少碳足跡,包括調整裝置的製作方式、維護方式、包裝形式與能源使用。其中,針對運輸安排,策展團隊選擇重量較輕、原本就位於巡展區域,或可於當地製作的作品,以盡可能減少移動距離。

永續差旅:每一次飛行都要算數
SOE工作室也檢視每一次出差的必要性與方式,並訂出四項減碳原則:
❶避免中轉: 盡量選擇直飛航班,因為起降階段碳排放最高。
❷選擇高燃油效率機型與航空公司: 如空中巴士 A350、波音 787,並參考 Google Flights的排放數據選擇較低碳的航班。
❸合併行程: 將多個會議與專案集中安排於同一趟旅程,並於歐洲境內選擇經濟艙,長程則改搭豪華經濟艙,以避免頭等艙與商務艙過多資源占用。
❹鼓勵混合式差旅:優先考慮火車與航班組合以降低碳排。像是 2022 年佛羅倫斯《在你的時間裡(Nel tuo tempo)》展,七人安裝團隊就選擇火車加經濟艙航班組合,取代轉機選項,成功減少0.63噸CO₂。

永續不是附加,而是創作方法的一部分
從運輸、材料、差旅到展覽合作,永續從來不是最後一步的補償,而是從計畫啟動之初就貫穿整體的決策策略,這樣的選擇,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必要。也因此,SOE藝術工作室的實驗不只是關於藝術,更是一種持續存在於世界的方式,這或許,也是他之所以值得被關注以及獲得這麼多關注的真正原因。
【專題】 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更多專題文章請點擊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