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

|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02|以藝術回應氣候變遷:Olafur Eliasson的三個哲學思考

「當『感覺』成為事實,藝術不再是觀看,而是一種與世界平等對話的行為。」
「如果藝術不只是傳遞訊息,而是邀請你進入脆弱、開放的狀態,那你還能僅僅是旁觀者嗎?」
「如果自然不是在我們之外,而是與我們共生的存在,那藝術又該如何回應這層關係?」
「當脆弱被視為價值,而非缺陷,我們會不會更靠近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這場關於感知、倫理與氣候的對話中,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不只是藝術家,更像是一位以身體與物質實驗世界的哲學行動者。《綠媒體》紙上提問從三個角度切入:一是人類與自然世界的相互依存,二是非人類實體的權利與藝術如何回應,三則是創作中的「脆弱性」如何轉化為永續的可能。
Eliasson的回應帶領我們直視不確定的未來,藝術可以既是哲學,也可以是一共存練習。
而面對全球危機,我們是否願意透過藝術,練習一種與世界重新連結的方式?

❶ 人與自然:從主宰走向共生的思維轉向
核心觀念: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文化(natureculture)的一部分。
Q:您如何看待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在展覽現場你曾提到了Donna Haraway,以及人類傾向將自己定位為生命的主宰,往往忽略了我們與其他物種的相互依存關係。你如何將這個觀點與你的創作和實踐相連結?
生物學家琳恩・瑪古利斯(Lynn Margulis)曾戲稱人類是「會直立行走的哺乳類雜草(upright mammalian weeds)」,這雖然頗具挑釁性,但或許點醒我們在更大局面下的定位。這幾年來,我越來越相信,自然世界與人類世界是相互交織的。Donna Haraway 將這種關係稱為「自然文化(natureculture)」。
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真正認識到這點。就像我這一代的許多人,在理解自然的方式上有太多視為「理所當然」的想像。事實上,所謂「自然」早已深受人類塑造和影響非常久了。以冰島為例——一千年前人類定居時砍伐森林,這個行為從根本上改變了那片土地的樣貌。

這次在台北的展覽中,有多件作品直接指涉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例如《冰川融化系列》(1999/2019)對照了我在 1999 年與 2019 年兩次空拍的冰川畫面,清楚呈現了這 20 年間冰川的大幅退縮。兩次我都租用小型飛機從空中拍攝,但有些冰川因為融化過快,導致我甚至難以找回原本拍攝的確切地點。
另一件作品《冰川最後七天》(2024)嘗試以更具雕塑感的玻璃球來解決同樣的情形——用一系列玻璃球呈現,而玻璃球的體積代表了冰塊融化時消失的冰量。

❷ 更多於人類:為非人生命發聲的藝術與政治實踐
核心觀念:藝術可參與多物種共存的政治討論。
Q:您如何看待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提出的《萬物議會》(The Parliament of Things)這個環境與藝術倡議?
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提出的《萬物議會》,幾年前就深深啟發了我,是一個非常前瞻的理念。令人振奮的是,他關於非人類實體權利的觀點,已促成一些具體行動,例如河流獲得法律權利的推動。
儘管要對當前全球政治發展保持樂觀有些困難,我仍希望從長遠來看,我們能夠拓展政治與文化的想像,去承認人類與超越人類的世界(more-than-human world)之間的相互依存。(意味著我們需要跳脫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理解到人類的福祉與其他物種、生態系統的健康密不可分。)

我相信年輕世代具備這樣的能力。在《地球發言人》(Earth Speakr)這項計畫中,我們開發了一款App,讓孩子們可以為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例如樹木、石頭、垃圾桶,甚至是路邊的裂縫,加上動畫效果,作為他們向未來傳遞訊息的媒介,讓這些「物件」能透過孩子們的聲音表達它們對未來的看法。看到年輕一代對自然權利的敏感與關注,以及他們如何充滿創意地為地球發聲,真的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❸ 脆弱性與好奇心:作為創作與永續的倫理基礎
核心觀念:脆弱性不等於弱點,而是一種創造與連結的潛力。
Q:無論在作品、訪談或導覽中,你一貫地以謙遜的姿態談論藝術家角色與人類在世界中的位置。這樣的觀點來自哪裡?它如何與你對脆弱性的理解相連結?脆弱性在你的創作過程及永續性態度中擔任何種角色?
我一直在練習在創作中降低防備,並將「脆弱」視為一種有價值、且具正面積極作用的事。這種觀點源於一種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開放態度。它意味著願意承認自己的「不理解」,並直面不確定。更重要的是,脆弱性提供了一個擁抱新奇與未知經驗的機會,甚至能歡迎那些突如其來、無法預料的事發生。
這樣的心態是創造力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好奇心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對我而言,保持好奇始終至關重要,因為它驅使我們不斷探索和學習,展覽標題「你的好奇旅程(Your curious journey)」,說的正是這種敞開傾聽的姿態——它關乎面向未來,而不只是回望我們已知的事物。而「面向未來」,也是去思考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專題】 美的代價:當藝術遇見氣候危機
更多專題文章請點擊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