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田園

[ Garden ]

田園
首頁綠色學苑田園【鮮味物語】浪子回頭的柚農:轉生麻豆文旦栽植新典範

【鮮味物語】浪子回頭的柚農:轉生麻豆文旦栽植新典範

2024.08.28
圖片 - 王士豪
文字 - 李佳芳
文字 - 李佳芳
圖片 - 王士豪

在麻豆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一對夫妻默默守護著老欉文旦園,為了傳承台灣獨有的柚子風味,他們不畏艱辛、砍掉重練,只為了讓柚子的故事延續下去。從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到親手照料每一棵柚樹,這份執著和熱愛深深感動了當地人,也讓台灣的柚子產業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柚香四溢的天地,聆聽屬於他們的動人故事……

邱君偉夫妻用心努力維護老欉文旦園,也直言「人人都知老欉的好,卻不知老欉園子顧起來,是「事倍功半」的不容易」。

年輕時曾誤入歧途的邱君偉,回家從農是浪子回頭的故事,受盡許多冷眼與嘲笑。「一開始我們根本沒有什麼設備,被笑說『你們連一個採收籃都沒有,也想跟人家種柚子?』」但邱君偉決心要拼,白天務農、晚上送貨,咬牙撐起家庭,渡過最艱辛的轉型期。

在邱君偉夫妻的照護下,相比鄰田更早種植卻仍孱弱的樹勢,邱君偉的柚樹生氣勃勃。

護生台灣柚的原鄉

諧音「遊子」或是「佑子」的柚子,是東方人中秋團圓必不可少的節慶食物,而柚子於清康熙年間從福建漳州引入台灣栽植,歷經三百多年的在地化栽植,成為台灣獨有的柚子品種,那寫為「麻豆文旦」(Citrus grandis cv. Matou Wentan)的學名,記敘了柚子從移植、演化到成為在地風味的旅程,而麻豆地方與麻豆人則扮演了重要的催生角色。

來到麻豆名為「買郎宅」的老地方,朱紅漆色的鐵坊上寫「麻豆文旦原產地」,這裡是一切故事的開始。清道光末年,麻豆住民郭藥從安定鄉把6棵柚樹苗分植於自己的家園,發現培育出的果實風味青出於藍,遠勝其他地方,從此近悅遠來,慕名之士紛紛來採購,還成為皇帝指定的貢品。後代認真栽培管理,漸漸衍生為麻豆的地方特產。

遠渡來台的柚子,在本土長栽久育之下,成為台灣獨有的品種。如今全台各地知名文旦產區,原始樹苗大多是從麻豆分植出去的,說麻豆是台灣柚子的原鄉,一點也不為過。

全台各地知名文旦產區,原始樹苗大多是從麻豆分植出去的。

種嘸地終於活起來

如今,相比鄰田更早種植卻仍孱弱的樹勢,邱君偉的柚樹生氣勃勃,呈現三角形的樹冠,攬風迎光,很有姿態。而這塊新園子是邱君偉的實驗場,在麻豆農會的輔導下,他引進麻豆農會的專利模具,把小果穿上白色馬甲,使之慢慢長成一顆愛心,成為佳節表心意的珍果禮品。

「現在樹勢還太強,再等幾年,會更好吃。」對於農人來說,10年果樹只是初起步的「幼幼班」,拼過10年、20年、30年,時間才是風味的決勝點。

在麻豆農會的輔導下,邱君偉引進麻豆農會的專利模具,把小果穿上白色馬甲,使之慢慢長成一顆愛心,成為佳節表心意的珍果禮品。

不惜忍痛砍掉重練

來到另一塊土地,以前是文旦、紅柚、柳丁的混種園,但因柑橘類作物極易雜交,果實的風味容易走調,也不好控制成熟度,過去種出的品質不太好。

為了修正缺點,邱君偉大刀闊斧砍掉重練,改為單一品種的紅文旦園區,而園區規劃配合機械化栽植,果樹種植的寬度與生長高度皆經計算,可行駛採收機、乘坐式割草機以及去年新添購的進口噴霧機。這台設備不簡單,可以配合樹形調整的氣孔,做到比人工更細緻的噴灑效果,並可省時、省工、省資材,是農業缺工時代的神兵利器。

初秋的柚子園,滿樹結實累累,在陽光下慢慢熟成。此時此刻,正是果實「充漿」(台語tshiong tsiunn,指瓢囊內部的汁胞逐漸發育)的重要時機。邱君偉駕駛噴霧機,如孔雀開屏的水霧加入了微量元素,噴灑於柚樹葉面,可以快速吸收。他說:「從開花到採收前,我差不多會噴到7次,果樹施肥不只在休眠期與開花期,結果期更要持續補充營養,果樹才會長得好。」

品種純化加上營養充足,他所種出的無籽紅文旦,呈現鮮豔欲滴的紅寶石色。打開去年收成的實拍照,他強調:「這絕對沒有修過圖喔!」

自動化進步神速,品種純化加上營養充足,種出的無籽紅文旦,呈現鮮豔欲滴的紅寶石色。。

用心看顧半百老柚樹

邱君偉始終認為,只要肯下功夫,不怕土貧地瘦。他認真勤做的態度也看在當地耆老眼中,使他得到長輩的信任,願意把老柚園交給他管理。在「柚香柚園」旗下共有四塊珍貴的老欉園區,其中最經典的一塊,便是代天府廟後人家的院子,裡面栽有10多株老欉,最老樹齡超過50載,是全村最老的柚子樹。

「一直以來這塊地都是屋主阿嬤自己顧,但晚輩考慮老人家年紀大,想找人代管,向人打聽知道我們是以果樹為優先(而非產量優先)的照顧方式,才願意把園子交給我們來管理。」邱君偉的太太陳鳳儀直言,「剛開始阿嬤也是很不願意,但看到我們把樹慢慢顧起來,才放下心。」

人人都知老欉的好,卻不知老欉園子顧起來,是「事倍功半」的不容易。以前人種植隨興,東一棵西一棵的,分散且零星,根本無法使用機器,所有農務都只能用人工。陳鳳儀講起來,眉頭就緊蹙,愁道:「光澆水就要拉100多公尺管線,我曾經勸他放棄這個園子,但他認為這麼老的園子,人家願意交給我們,是相信,也是緣份。」

上/陳鳳儀講述與丈夫顧老欉園子的不容易。以前人種植隨興,分散且零星,根本無法使用機器,所有農務都只能用人工。下/去年新添購的進口噴霧機。這台設備可以配合樹形調整的氣孔,做到比人工更細緻的噴灑效果,並可省時、省工、省資材。

心會毋甘才知更加愛惜

年輕時曾誤入歧途的邱君偉,回家從農是浪子回頭的故事,受盡許多冷眼與嘲笑。「一開始我們根本沒有什麼設備,被笑說『你們連一個採收籃都沒有,也想跟人家種柚子?』」但邱君偉決心要拼,白天務農、晚上送貨,咬牙撐起家庭,渡過最艱辛的轉型期。

為何如此堅持?邱君偉說:「我是在柚子樹下長大的小孩,看到樹沒人顧,會毋甘。」這個麻豆歷史悠久的農業即便已邁入老欉,但他覺得只要認真投入,如同為地方產業「充漿」,一日一日飽滿起來的,會使這條路越走越甘。

2023年,邱君偉的柚子在「台南文旦大賽」中被麻豆區農會總幹事孫慈敏看見,她為邱君偉寫推薦函,是邱君偉邁向百大青年的推手。麻豆區農會在面對農村人力外流的態勢,致力於推動機械一貫化生產模式,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節省人力。由於柚子產季集中,中秋節前後價錢「一天一地」的柚子,在得到自動化的助力後,農會妥善的協助農民提高收益,並全力為柚子做多元的延伸,為規格外的柚子找到更多出路。相信這麼多的助力,必定能讓台灣新欉生生不息,順利邁向老欉的天地。

麻豆區農會總幹事孫慈敏為邱君偉寫推薦函,是邱君偉邁向百大青年的推手。

 

|核稿編輯:梁程穎|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