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01|專訪】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重新思考構築的本質,回應所處時代系統性的脈動

【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01|專訪】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重新思考構築的本質,回應所處時代系統性的脈動

2023.11.15
圖片 - 葉育鑫、綠媒體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葉育鑫、綠媒體

「透過具有島嶼特質的竹構,反思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並藉由重新思考構築的本質,回應所處時代系統性的脈動。」——策展人葉育鑫

2024年4月即將在台灣舉辦第12屆「世界竹論壇」(The 12th World Bamboo Congress),數百位國際人士將有機會參訪構竹展覽,並欣賞到台灣竹構的獨特魅力。在第三屆構竹展策展人葉育鑫眼中,台灣的竹建築與相關產業多元性、靈活度與文化性是很突出的定位,也是其他國家或地區無法輕易複製的,其實百年前台灣就開始興建竹屋了,這項當代竹構運動應證了一句老話:「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此外,策展團隊選擇了更接近日常空間的展覽地點(新竹市與雲林斗六),參訪地點交通更方便,期許國人能藉此找回對竹構的信任。

 

圖片名稱

從參展至策展,一路交陪――策展人葉育鑫

策展人葉育鑫為初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講師。曾參加2021年第一屆「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作品《竹粼》參加2021年第一屆「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該展後獲2023年IF國際設計大獎。這一屆則以策展人的身分參與構竹展,期許透過具有島嶼特質的竹構,反思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並藉由重新思考構築的本質,回應所處時代系統性的脈動。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作品「梧棲三民段社會住宅」榮獲2022園冶獎(公共建築組),「一隅」榮獲2020年第九屆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低層建築組),「味無味 | Unflavored」榮獲2018年第七屆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舊建築空間再造獎)等。

 

 

 

Green Media(以下簡稱GM) 「臺灣竹會」主辦的構竹展今年邁入第三屆,並邀您擔任策展人。請問您將主軸定為「島嶼構竹」的緣由是?雖然這次有兩位參展建築師來自國外,但「島嶼」二字指涉的應該就是台灣島?
葉育鑫(以下簡稱「葉」) 是的。我在這一屆自訂了一項任務:希望能傳承前兩屆構竹展的使命,再定位人與竹子的關係,好讓國人繼續對台灣的竹構找回信任。 關於台灣的竹子,我觀察我們的地理環境、產業結構與文化層面上都有其特殊性,更不用說文化性、多元性與靈活度的特點,也是其他地區無法輕易複製的。在生產的地理位置上,台灣的桂竹、孟宗竹品質非常好,例如日本製作劍道用劍的桂竹主要都在台灣採購。產業結構上我們也還有不少具彈性的中小企業可協助客製特別的五金接頭等,這是竹構現代化過程中很需要的技術。

建築文化上,台灣竹構築相較於東南亞或歐美的也有點不一樣。東南亞現在的竹構比較像原生建築的延續,大約是運用在地材料做一些風土建築的進化。歐美竹構滿有當代性,但他們不產竹,無論是研究、材料或施工的成本都相對高。在這樣的比較基礎之下,我認為台灣竹產業處於相當優勢的位置。這幾年大家在文化上也越來越認同,竹子的結構力、減碳、有益健康等好處,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藉著構竹展來呈現的。

圖片名稱
上/「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的建築設計師郭恩愷,說明他竹構中的竹繭概念。左下/「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參展者與策展團隊從2023年5月開始就常共聚一堂,針對竹構的各設計階段深度討論、修正。右下/螢幕中為「自然心地工作室」的作品設計圖。

GM 第一屆構竹展強調竹建築在結構上的突破,展場集中於嘉義市製材所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竹崎站。第二屆繼而聚焦材料之間接頭(指廣義的接合方式)的創新,展場也擴增到更高海拔的四個林鐵車站。到了第三屆,請問您想突破的重點是?
 我期待能透過更多具有島嶼特質的竹構,反思與環境的關係。並藉由竹材重新思考構築的本質、回應所處時代的脈動,好讓竹構能更明確地現身於台灣的建築光譜中。先回顧一下第二屆的展覽宣言:「如果山不能來,不如我們往山裡走去。構築於林鐵之中,探尋竹子的蹤跡。」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這一屆的宣言則是:「我們從山裡回來,帶著竹跡走入人群。以嶄新之姿,與舊識重逢。」因此在選擇展覽地點上,我們希望是城市周邊,好越來越靠近日常環境。

這一屆將有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與雲林斗六糖廠兩個展場,它們所在的縣市,分別是本島中北邊與中南邊重要的生活中心。陽明交大校園,尤其是溪邊、滯洪池一帶的保留區,擁有相當天然的景觀,本來就是新竹人休憩的場所之一。而斗六糖廠中有一座「常民居」竹創基地,則由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租用多年,積極實驗當代竹構築,並且他們持續努力與各界合作「臺灣竹構學苑」。這兩個展點我相信人們將更容易造訪。

「與舊識重逢」的意思則是,我們從前就有很多竹構,例如竹篙厝,我實際見過蓋了上百年的這種竹屋,到現在都還好好的。竹建築一直存在我們這塊土地,只是後來商業的、都市的發展等等,讓它斷層了。所以藉著構竹展與這位「舊識」再相遇,是有意義的,但是是以創新的構築姿態。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本次「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展區示意圖。

GM 您的策展論述中還有一段話:「所有產業都以一種全然打開的態度,重新檢視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建築也不例外。」請問這段話與竹構的關係是?
 我觀察各行各業在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各種開放與流通,慢慢可以看到自己的框框,有些人因此逐漸往外探索、去尋找新的價值觀所認為對的事。

我認為建築也能有這樣的機會,雖然當代竹構還在發展,但這也等於沒有框框。當然我們也可以拿鋼筋混凝土、鋼構、磚頭、木頭等來做為建築突破的材料,但是以天然的竹子作為現代建築元素,是一種新開始的工法。這相對來說是沒有包袱的。而且自然材料更有潛力來詮釋人與環境之間,一種很密切的關聯。所以我想以如此全然打開的態度,來描繪「竹構」作為主詞所代表的意義。

此外,我覺得我們社會已經脫離了只為生存而努力的階段。在這個時間點,建築可以進入下一個層次了,不再只求遮風避雨或提供空間機能,應該要有機會讓建築師好好地去詮釋建築的本質。更直白地說,就是指人/建築/竹構脫離了生存挑戰之後,更有可能讓精神性提升,以突破既有的框架跟限制。這個階段才會走向我所認為的,真正的文明。至於其中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我選擇放在心中。

GM 您不說出口,也許這就是一種答案?總之大家就是一路藉著構竹展,一起去找找建築中最重要的事有哪些?
 是,就像這一次在竹構技術上,我並沒有在初期就刻意想要有一些挑戰,但這不表示我沒有期待、或是不讓參展建築師去突破。這一屆構竹展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竹構能回到人群、希望人們找回對竹材的信任,而信任感不一定需要高科技的創新。

但是隨著各組團隊從今年五月開始準備、發展設計與施工計畫到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各種竹構技術上的推進,很令人驚喜。如果要重新思考構築與技術的本質,應該是這樣子不設限的。正如「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副標是――The Process。

圖片名稱
上/「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臺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甘銘源(右方主桌由左至右),為各組作品提出寶貴的建議。左下/斗六糖廠中的「常民居」是大藏耕耘多年的竹構基地,在此舉行策展會議非常適合。右下/「自然心地工作室」的竹構模型。

GM 以上,策展概念逐漸釐清了,您又如何選擇建築師來一起實踐這些理念?您在第一屆是參展者,當時曾提出「逆向建築」的概念,這一屆轉為策展人,會希望有進一步的詮釋嗎?
 我將竹構這一類建築歸為「逆向建築」的起源是,前幾年我開始認識很多蓋土屋、竹屋等自然建築的素人建築師,他們有著對材料的直覺,對空間的體感經驗也都很特殊。這讓我覺得,到了工地有時候不妨放鬆一點、順著材料,以天然的竹子來蓋竹構,就非常適合這樣的操作。相對於先進的材料、規格的工法,「逆向」建造竹構即是對建築現況的某一種反思。尤其竹構如果想與當代生活對接,必須重新思考每個設計與施作的細節,這個過程就出現反思的機會和結果。

這一次參展的建築師,正有許多組以如此的態度來創作。譬如由莊逸堯與劉嫈琦帶領的「自然心地」工作室,幾年前移居台東、重新選擇自己想過的日子之後,為了打造生活空間才開始學習竹構、木構、土構等,覺得自然建築對人有一種療癒。他們運用建材的方式雖然跟建築科班工法不太一樣,但是很有意思,而且這次參展到目前為止他們表達竹構的能力,已經很令人驚艷了。 

「諸野竹木」的建築設計師游智傑滿年輕,曾在擅長當代竹建築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多年,從竹構設計到施工的過程他都相當熟悉。我們很期待大藏培育的竹構人才在這舞台上不要缺席,因此邀請他在自己很熟悉的斗六糖廠場域,獨立完成大型竹作。

圖片名稱
左/「諸野竹木」的作品模型。右/許倍銜(左)與葉育鑫(右)擁有豐富的竹構經驗,有時甚至建議各組可以更大膽地運用竹材。

「森林木人」的建築設計師郭恩愷,經常帶著學生在森林裡從處理國產材開始動手做木構,非常精彩。他很誠懇、真誠地面對材料,而在技術之外,當他建構人們「適當」需要的構築時,也總是會考慮空間不一定要做到足,有一種懂得收斂的感受。這是我邀請他的原因之一。

建築師林柏陽已經有不少成熟、前瞻的公共建築與公共藝術作品。例如,我在2018年的「實構築」展中欣賞過他的作品《鋼筋環》,就是將材料、構造轉換成空間裝置非常成功的作品。我覺得他對於建築很願意嘗新的精神,是很適合來實驗竹構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組團隊將不會委託施工團隊(除非必要的金工等),而是由成員自己動手製作竹構,親身體驗竹材的特性。這是一種選擇,並不表示傳統竹作師傅不重要,前兩屆構竹展如果沒有一群技藝精湛的資深師傅幫忙施工,那些以當代手法設計的竹構築不一定做得出來。現在想蓋好竹建築的人,都要很早就預定資深竹作工班的時間,才可能順利地完成。

像是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偶然設計公司創辦人曾令理的這一組,就會與竹籟文創公司的竹師傅陳慶來等人合作,竹籟正是曾大力協助前兩屆部分作品施工的團隊。雖然我想在逆向建築這一個主題發揮看看,但這不是在抗拒新事物,而是想藉由竹構反思當代建築,所以我認為數位整合科技在當代竹構上也不宜缺席,曾令理這幾年在數位建築、裝置藝術上的表現越來越精彩,這是我邀請她參展的原因之一。而她的創新概念如何實踐,就得仰賴資深師傅來一起實驗操作了。其他,像是日本結構技師萩生田秀之前有眾多設計木構結構的經驗,他將與台灣的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陳冠帆合作一件作品,雙方將繼續詮釋當代竹建築的結構創新,他們的作品將由仲夏夜工坊協助施工。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LEAD事務所(The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v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Ltd.)主持人Kristof Crolla(高仕棠)這一組,也將把數位設計、AR(擴增實境)運用在竹構上。施工方面,則將挑戰跨國結合峇厘島與台灣的竹作師傅能力,研發預鑄竹構與雲端教學技術的可能,為未來的竹構全球化鋪路,令人拭目以待。(編按:更多各組作品介紹,請見本網站「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概念提案篇」與後續報導。)

構竹展走到第三年,我認為是更凸顯竹工藝師傅地位的時候了。我們除了會以影音等媒介多紀錄施作過程,也會邀請他們參與之後的論壇等活動,讓人更明白竹構傳統工藝的重要。

GM 尤其明年(2024)三月島嶼構竹展開展之後,四月「世界竹會」年會也接著在台灣舉行,應該能讓更多國際人士認識台灣竹產業的現況?而您最希望他們能理解到台灣竹建築的哪些要素?
 主辦下一屆「世界竹會」年會的「臺灣竹會」,將於大會期間在新竹、嘉義、雲林、南投與花東等五大區域,舉行論壇、竹博覽會、工作坊與市集等各種活動。而從嘉義、雲林到新竹,三屆構竹展已經累積了20件當代竹構築,國際竹界人士都可以參訪。前兩屆作品狀態仍然良好,證明竹構可以通過特定時間考驗。

圖片名稱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雲林縣縣長張麗善,以及「世界竹組織」(World Bamboo Organization)執行長Susanne Lucas(中排左一至左三),參加本展基本設計會議的起始儀式。「2024世界竹會論壇」將於台灣舉行,雲林縣是協辦單位之一,斗六糖廠會是重要的展場之一。

但就像我們的個性一樣,台灣竹構不容易以單一特色來清楚描述。無論如何,如同我一開始詮釋策展主軸時強調,多元性與靈活度正是我們竹構的特點,其他地方很難輕易複製。尤其我相信台灣竹構是很有人文底蘊的,著重於描繪人與竹子的關係,不只強調技術突破。這是我非常希望國際建築界能看到的,台灣竹構的獨特樣貌。

 


圖片名稱

2024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展會資訊

|展覽期間|
2024年4月11日~4月28日

|展覽地點|
【創作概念展】
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竹構實體展】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展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雲林|斗六糖廠展區(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覽免費入場

|參展團隊|
【雲林斗六糖廠展區】
諸野竹木構專門有限公司/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自然心地工作室/莊逸堯+劉嫈琦  自然建築工作者

【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展區】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境衍設計/林柏陽  建築師
LEAD事務所(Laboratory for Explorative Architecture & Design Ltd.)/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Kristof Crolla(高仕棠)
荻生田秀之+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萩生田秀之+陳冠帆  結構技師
森林木人建築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偶然設計有限公司/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策展執行|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策展人|
葉育鑫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各團隊

|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指導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雲林縣政府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