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04|專訪】蜷蜷亭:順應竹材野性,打造數學表述平滑曲線

【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04|專訪】蜷蜷亭:順應竹材野性,打造數學表述平滑曲線

2024.03.25
圖片 - 偶然設計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偶然設計

Program
蜷蜷亭
Rolling Pavilion
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  曾令理╱偶然設計

長9.7×寬9.5×高4.8m2,遮蓋面積35m2
孟宗竹(剖竹)、農用塑膠織網、鋼樑基礎
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圖片名稱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由地面生長出自然線條感,建構出自由曲度的有機空間型態,為本作品主要發想目標。首次使用竹材為建構媒材,將此自然材特性與數位構成之型態進行媒合。構造與製程上相較以往具有研究性,藉此傳統剖竹工藝的沿用於多向度的空間構成,為此作品的概念延伸。
自由曲面空間與自然竹材的語彙共構出有機與動態之肌理,《蜷蜷亭》之空間意象油然而生。在回應基地紋理上,試圖創造出駐留節點,提供校園內學子前往第二餐廳與各系所休憩、飲食甚或是舉行臨時性活動之場域。(文字提供/偶然設計)

進入校園,讓學生實際觀察構築的過程

「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蜷蜷亭》的主創藝術家、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令理,開宗明義地藉由西班牙建築師高第(1852~1926)的話來說明,她與團隊這回想挑戰竹之曲線的緣由。她總覺得,人造物很容易是直線的,是比較俐落沒錯,但似乎少了些什麼……

曾令理之前創作的構築藝術作品,的確曲線不少。但他們多半使用金屬、鋼筋混凝土等較能控制造型的建材,同時輔以數位放樣等精準的施工程序。這一次參加「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則得面對有點野的竹子,而且是首度運用。雖然竹材表現彎度很夠格,但是否能剛剛好彎到曾令理設想的、在電腦中完美設計的《蜷蜷亭》多道弧度不同的線條?

圖片名稱
《蜷蜷亭》動工前的3D渲染圖以及放樣過程。

尤其團隊還加碼挑戰:這座亭中的竹子要擁有三維彎度,也就是會先彎、再扭轉,此外還是斜斜地插入基座,抵抗著地心引力,那讓《蜷蜷亭》乍看處於危險邊緣,但實際上可站得穩穩地。這引發了路過的陽明交大師生從製作過程開始,就常在竹亭前好奇、詢問,想弄明白它的結構原理。

這正中曾令理下懷,有些她教過的學生,如果遇到曾老師在場更會多問幾句。陽明交大以理工科為主,曾令理即在該校的建築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理教授,但也在大學部開設了「基本設計進階」、「當代藝術與跨域設計」等通識課程,讓各科系、跨校上課的同學可以選修。《蜷蜷亭》等作品藉著本屆構竹展進駐該校校區,這群學生能夠即時欣賞構築的過程與結果,建材還是都會區不易見到的竹子,交流與教育機會實在難得,也可以有助於讓年輕人尋回對竹構的信任。

所以「陽明交大╱偶然設計」團隊為作品選址時,放棄了校區中較偏遠、偏自然的清幽環境,而將《蜷蜷亭》設在各系所與第二餐廳之間、人潮絡繹的草坪上,打造一處也具有活動功能的竹構裝置藝術,希望師生與觀眾願意來此停駐,野餐一下、歇息一下都好。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蜷蜷亭》的創作概念之一,是希望校園師生能在此休憩。

以剖竹取代竹管,支撐起巨大的圓弧結構

這座竹亭高近5公尺,寬近10公尺,容納多人使用沒問題,但它除了必須注意結構安全,還要達到曾令理對有序造型的高標準,且得以她從未用過的竹子來實踐。因此在去年夏天的基本設計階段,團隊即同步尋找適合的竹構施工團隊。最後,是曾參與前兩屆構竹展的「竹籟文創」與他們合作。

竹籟也很阿沙力,尚未簽約就先試彎了一組竹梁,與「陽明交大╱偶然設計」來回確認可行,以剖竹的形式。這也是竹籟的資深師傅陳慶來,信守的一項承諾:2022年「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中的《螢河月台》由他們團隊協助製作,就用了桂竹的剖竹來打造。當時陳慶來即分享,那次經驗讓他學到很多,「以後有些竹管做不來的,我要繼續用剖竹試試看。」

圖片名稱
正式動工前的竹梁試做。

這一次協助施作《蜷蜷亭》,為了因應它圓弧、傾斜、量體又大的造型,陳慶來決定改用比桂竹粗一些的孟宗竹,而且是以兩條剖竹(原本設定一條)來組成一道梁,以加強結構。雖然這會讓工時和竹材數量增加,但曾令理從善如流接受這項建議,她很坦白地說,一開始她以為原竹竹管應該能做到《蜷蜷亭》的彎度,而且最初設計還更斜;後來越來越了解竹子特性之後,也就順勢改變了工法。

提早與專業師傅合作,果然是個好的起跑動作。曾令理深深覺得,就當代的竹構築發展而言,建築師是非常仰賴這群手藝精湛的資深竹作師傅的,藉由他們穩固的基礎與經驗,雙方互相理解與配合,竹建築會有機會再往前一步,尤其師傅對竹構本質的堅持,更令她佩服(見文末QA)。

圖片名稱
《蜷蜷亭》以剖竹取代竹管製作主架構,更能達到原先設想的曲度。(左上為竹籟文創竹工藝師陳慶來/ 右上為竹籟文創竹工藝師陳昭雄。)

神賜予的曲線,竹建築也能很有未來感

無論如何,曾令理表示他們施工時還是有「雕」很多細節的,不會因為是首次用竹子就忽略這一部分。由於作品就在校園中,曾令理與偶然設計的夥伴們可以天天都到現場監造。

至於《蜷蜷亭》的概念發想是由型態出發,希望它能實際建構出數位設計中呈現的序列感,因此剖竹排列、接合、彎曲、扭轉、交錯的方式是否齊整、平均、柔順,是最基本。這讓整個基地就像大型手工藝現場,設計與營造雙方花了不少時間溝通,有時還是得請師傅重做(見文末QA),但這座竹亭的細節就是如此「雕」成的。

圖片名稱
美麗的成果,都是經過設計師與竹作師傅的精細雕琢。

對擅長以數位工具設計與輔助施工的「偶然設計」而言,這一次參與構竹展的確是學習之旅。竹子的彈力超乎他們最初的想像,來回更動設計、工法等等不知多少次,還常常得依現場狀況持續調整。但是若想獲得竹/神的曲線,就是得聽命於老天爺給竹子的天性。

幸而,《蜷蜷亭》建造成功,讓曾令理與團隊認識了竹子的能耐、以它劃出了第一道弧線,對將來運用它有些信心,下一次或可發展出更進化的實作方法。這是從前多半使用鋼筋混凝土、金屬等素材的她,未曾想像過的。「偶然設計」的作品往往深具科技感、未來感,若是竹材能融入這一類設計,相信會讓更多人對竹子改觀。

圖片名稱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陽明交大╱偶然設計」與竹作師傅的互相理解與協作
────────

Green Media 請問這次你們與竹籟文創合作,印象最深刻的是? 
曾令理 在主結構上,竹籟堅持要使用全竹,拒絕加入金屬梁強化。本來我對複合媒材持開放態度,但我也很佩服他們對竹構築本質的堅持,加上這一屆構竹展的策展主旨之一,是期待找回對竹材的信任,以全竹來做更有說服力,因此我也覺得值得一試。
當然,第一道三維曲度的竹梁非常難做,尤其得結合兩根剖竹再一起去彎,但克服這個難關之後,之後的梁就越來越順手了。

Green Media 不過,你們還是有請師傅重做的時候?
謝禎原(偶然設計之建築設計師) 其實有些做法經過師傅解釋、我們也覺得合理的話,是不會堅持一定要照我們想的去製作,除非為了更符合我們心中堅持的、一些美學上的標準。例如為了要讓《蜷蜷亭》結構更穩定,彎曲的梁之間還要加上橫向的短竹桿件,以求加勁。
一開始,師傅是平行地裝上這些短竹,但我們希望改為放射狀、有點像傘骨的排列,整體線條才會更好,所以只得請師傅拆掉桿件重做了,也很謝謝竹籟團隊願意合作與調整。

圖片名稱
上/偶然設計團隊。下/竹籟文創團隊。

 

────────

蜷蜷亭
Rolling Pavilion

圖片名稱

設計團隊: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 曾令理╱偶然設計
設計:藝術家曾令理
設計協力:偶然設計有限公司
竹構造施作:竹籟文創有限公司
農膜施作:伸茂溫室工程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結構顧問: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冠帆、張家維
尺寸:長9.7× 寬9.5×高4.8m2,遮蓋面積35m2
材質:孟宗竹(剖竹)、農用塑膠織網、鋼樑基礎
展示地點: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圖片名稱

2024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展會資訊

|展覽期間|
2024年4月11日~4月28日

|展覽地點|
【創作概念展】
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竹構實體展】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展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雲林|斗六糖廠展區(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覽免費入場

|參展團隊|
【雲林斗六糖廠展區】
諸野竹木構專門有限公司/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自然心地工作室/莊逸堯+劉嫈琦  自然建築工作者

【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展區】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境衍設計/林柏陽  建築師
LEAD事務所(Laboratory for Explorative Architecture & Design Ltd.)/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Kristof Crolla(高仕棠)
荻生田秀之+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萩生田秀之+陳冠帆  結構技師
森林木人建築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偶然設計有限公司/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策展執行|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策展人|
葉育鑫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各團隊

|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指導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雲林縣政府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