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就是那道曲線!Aaltos 從芬蘭地景中找回人本設計的5 堂建築設計課

在忠泰美術館《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特展中,那一道有機流暢的曲線,從展場主視覺牆面一路延伸到椅背、屋頂、牆面與樓梯設計,貫穿在 Alvar Aalto 的設計生活之中。來自「千湖之國」芬蘭的地貌——蜿蜒的湖泊、層疊的山丘、曲折的海岸與森林,是身體記憶中的地景,也是Alvar Aalto設計的靈感來源。
如果你以為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只是現代主義的北歐教父,那麼這場展覽將打開另一扇視角——帶你看見他,以及與他並肩創作的兩位建築師妻子:愛諾(Aino)與艾莉莎(Elissa)。他們三人共同形塑的,不僅是一種建築風格,而是一套溫潤且完整的生活哲學。

以下,我們從展出的逾160件模型與設計手稿原件中,梳理出 Aaltos 教我們的 5 堂建築設計課。
❶建築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建築本身
Alvar Aalto 的代表作「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設計的出發點不是建築師的創作欲望,而是病患的康復過程。這座專為結核病患者打造的療養空間,從照明、聲音反射、空氣流通到家具的角度,甚至洗手台的水流設計都細心考量,力求讓患者在空間中感受到舒適與尊嚴。
整體設計展現高度的療癒導向。Aalto 為病房設計了「無聲洗手盆」,特殊角度讓水流沿邊滑下,避免聲音打擾靜養中的病患。室內色彩布局也充滿關照:天花板採用灰綠色減低眩光,樓梯與走廊使用溫暖色系營造安心氛圍。而他所設計的 Paimio 椅,更是根據病患呼吸姿勢開發的傢俱經典,兼具美感與機能性。


建築空間大幅引入自然光與空氣,設有陽台與屋頂露台,讓病患能在病床上接受日照療法,也能觀賞周圍森林。建築本體順應地形緩坡,帶狀窗與曲線量體與自然林地融合,白色外牆更強調了建築與光的關係,回應芬蘭地景的寧靜節奏。除了功能性空間,療養院亦規劃了公共餐廳、禮拜堂、員工宿舍與林中步道,強調醫療建築的社群與生活面向。
以使用者為中心,回應人類的實際需求,而非追求視覺奇觀或話題炒作。在療養院這樣一個功能明確且敏感的場域中,Aalto 實踐了真正「以人為本」的建築語言,也提醒我們,設計的第一責任,是讓人活得好。

❷材料,是設計的一部分,也是語言的一種
在「穆拉察洛實驗住宅」(Muuratsalo Experimental House)中,Aalto和Elissa將這棟夏季住宅作為「實驗中心」,在中央露天天井(atrium)的圍牆上進行磚塊排列實驗,運用了超過 50 種不同的磚塊,搭配多樣的砌法與構造方式,透過視覺與材質的差異觀察其在林間氣候下的表現,並觀察其如何回應嚴苛的芬蘭氣候。

阿爾瓦.阿爾托在1950年代開始使用瓷磚作為面材。他在設計赫爾辛基的 Rautatalo 商業大樓(1951–1955)時,開始尋找一種衛生的、有效隔音效果且耐用的公共空間外牆材料。他設計出一種特殊的軸狀上釉瓷磚,由庫彼塔陶土公司依據阿爾托要求的規格生產,並在設計赫爾辛基國民年金局的主建築物(1953–1956)期間,持續開發軸狀瓷磚,由阿拉比亞陶瓷工廠負責生產不同尺寸與顏色的款式。
瑞典阿維斯塔的桑德中心和芬蘭的塞伊奈約基市政廳是第一批在外牆廣泛使用這些瓷磚的建築物。刻意保留紅磚粗糙質地,打破了公共建築「平整、冷峻」的現代主義制式印象。也呼應當代永續建築推動的「在地建材使用」、「低能耗材料選擇」與「碳足跡考量」等核心議題。Aalto 提早半個世紀就以行動示範了一件事:好的設計,從來不與環境對立。
.png)
❸家具與空間,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語言
Artek是由 Alvar Aalto、Aino Aalto、藝術推手Maire Gullichsen以及評論家Nils-Gustav Hahl於 1935 年在赫爾辛基共同創立。品牌名稱由「Art(藝術)」與「Technology(技術)」組合而成,反映了他們想突破傳統、將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的願景。

Artek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Aalto開發的Aalto開發的彎曲膠合木技術(bentwood),衍生出經典的 Stool 60 三腳凳,這件家具以簡單、堅固、可堆疊的設計,被視為現代主義家具的里程碑。除了椅凳、桌子與燈具,Artek 更延伸至整體室內設計,強調自然材質、溫潤觸感與日常使用的貼心比例。
Artek 的理念並非僅止於製造家具,而是提倡「設計是一種生活哲學」。它承襲了Aalto夫婦對於空間、家具與人的關係理解:設計應該服務於人的身心舒適,同時尊重自然與社會環境。直到今天,Artek 仍是北歐設計中最能體現「簡約中帶人性」的經典品牌之一。

❹家,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實驗基地
「芙蘿拉夏日之家」(Villa Flora)由第一任妻子Aino與Aalto親自打造,設計注重與周遭景觀的連結,利用大窗戶和開放式空間讓自然光線和新鮮空氣充分滲透室內,營造輕鬆舒適的生活氛圍。建築線條簡潔,材料多取自在地資源,並兼具功能與美感,呈現早期現代主義的風格同時又保留芬蘭傳統的溫潤質感。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由第二任妻子Elissa與Aalto親自設計打造,《穆拉察洛實驗住宅》位於穆拉察洛(Muuratsalo)——芬蘭中部的湖區,擁有豐富的森林和湖泊景觀,其自然環境正好符合Aalto重視與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特別的是在這裡並無道路連接,僅有森林小徑可達。因此Aalto設計了一艘名為「Nemo Propheta in Patria」的專用船隻,從鄰近的塞伊納特薩洛(Säynätsalo)島運送自己與家人前往該住宅。
這艘船的設計靈感來自軍用登陸艇,船首斜度適應湖岸坡度,並設有外翻的舷邊,方便在野外環境中上下船。因為「抵達的方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呼應他「生活即設計」的哲學,強調建築不該孤立,而是與環境、人類活動緊密相連。
(註:儘管現代已有道路可達,但為了保留阿爾托當初的設計理念,並讓訪客體驗原始的抵達方式,現在仍可從塞伊納特薩洛市政廳搭乘船隻前往實驗住宅。這段約20分鐘的湖上旅程,不僅讓人更貼近阿爾托的建築哲學,也讓人感受到他對自然與人類生活的深刻關注。)
.png)
❺共創,是最根本的永續關係
忠泰美術館在這次展覽也是一次對「共創」的致敬。展覽名稱特別寫出三位建築師:Aino、Elissa、Alvar,——設計不是一人之事,而是合作、對話、互補的過程。

Aino 是 Artek 的靈魂人物,以女性視角進入日常與細節,讓北歐現代主義不再冷冰冰。Elissa 則在 Alvar 過世後接掌事務所,完成了如義大利 Riola 教堂等多項未竟作品,延續並發展這套人本與自然共構的設計語言。
在設計這條漫長的路上,三人像是接力跑的隊友,不斷將理念深化、傳遞。這樣的共創,不只是一種合作形式,更是一種價值觀——與他人、與自然、與時間並行。這樣的價值觀,才是真正能長久運作、與世界共生的永續態度——正如他們的作品一樣,歷久而彌新。

後記|用近一世紀證明——設計,與自然、生活同在
你最被哪一個思維打動呢?
筆者最喜歡的,是 Aalto設計的住宅。你會發現,他從來不是為了展示成果,而是為了在生活中測試、在測試中生活。在那裡,做飯、散步、閱讀、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設計的起點與終點。還有在穆拉察洛實驗住宅裡,那個「不是砍樹設計,而是繞著樹設計」的理念,實在太帥了!
在現場,我們也談到 Aalto 設計理念中所蘊含的住宅平權精神——他為不同社會階層打造尊嚴、舒適且健康的居住環境。無論是普通工人、富裕階層,甚至是長期患病的弱勢族群,都能透過細膩的人本設計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Aalto 在細節處處呈現了「從小尺度中累積大智慧」的精神。不追求一蹴而就的大規模革新,而是透過日常每個細節的反覆實驗與修正,逐步完善設計。這樣的過程,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迭代、適應、共生」意識,也因此真正與使用者需求緊密貼合。這不正是永續設計的根本嗎?


【展覽資訊】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
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
展覽日期|2025.8.16(六)-2026.1.25(日)
展覽地點|主展區: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衛星展區: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樂群三路200號3樓)
展覽官網|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