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臺中綠美圖|SANAA建築師親臨開箱,分享實踐永續、藝術、閱讀與自然共生的城市森林願景

在臺中中央公園北側,有幾座銀白色的半透明建築量體,錯落地漂浮在綠意中。它們由鋁製金屬擴張網包覆,如同銀白薄紗外衣,減輕建築的視覺壓迫感,並映照周圍環境,模糊內外界線。 這,就是臺中綠美圖。
綠美圖是漂亮的世界級文化建設,也是一座會呼吸、懂得節能、從設計開始就和自然站在一起的「綠建築」。建築設計由國際普立茲克獎得主、日本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從基地選址、量體配置到空調系統、屋頂綠化,整個建設目標是達到臺灣綠建築「黃金級」標準。

文化森林中的建築群 模擬「大樹下」的遮蔭與氣流場域
位於中央公園北側邊緣,綠美圖設計核心在於與中央公園的自然環境一體化。其建築以「文化森林」為概念,由 8 棟量體錯落構成,彼此獨立卻又串連,每個量體皆具有不同功能,如展覽空間、閱覽空間與行政空間等。
這些量體抬升於地面,讓出層次多變的遮蔭廣場與中庭,不僅能遮蔽豔陽、有效帶動風場,讓綠意、風與光自然流入建築,也使人們可由城市四方自由進入,展現去中心化的開放性。
白天時,量體配置形成挑空風道,引入北側都市氣流流向南側公園;夜裡則排出冷空氣,達成氣流循環。這種氣流設計能有效帶動風場,在民眾進入室內空間時,降低體感溫度,實現舒適友善的戶外公共空間。

建築穿了一層「銀白薄紗」 外殼帷幕也是節能工具
其外牆為雙層構造:內層為高性能低耗能玻璃或金屬包板,外層為鋁製金屬擴張網(開口率約 40%)。這層網幕猶如銀白薄紗,具向上傾斜遮蔽與向下開放的緞面形狀,不僅為外觀增色,使建築具備完全的穿透感,強化作為公園與文化設施的開放性與親和力,同時也是建築的重要節能設計。
相較傳統水平遮陽系統,這種結構的遮陽效能可提升約 16%。其透空設計亦有助於平衡上下風壓、減少帷幕受風面與屋頂負風壓,強化建築外殼的抗風能力與整體結構安全。

走入綠美圖大廳 體驗微氣候場館
走入綠美圖大廳,可見兩座圓形玻璃屋:一座為服務台,另一座為通往地下層的樓梯;在兩者之間的大廳中央則是曲面不鏽鋼鈑打造的大型水池,除了映照戶外綠意及周遭光景,還能透過水霧與濕氣來調節室內溫度,展現「微氣候場館」的設計巧思。


三樓圖書館大廳挑高約7公尺,透過天窗與帶狀窗引入自然光,營造明亮通透的閱讀氛圍。室內家具多以曲線造型與鋁板材質打造,能映照觀眾與環境,增添視覺流動感。設計細節如「迴風書架」,結合冷氣迴風口與空氣循環原理,實現通風與節能;加上 SANAA 設計的花形書架與座椅,讓民眾得以自由取書、就地閱讀,在空間中自在停留。


另一端的美術館大廳,擁有全臺美術館中最高的單一展示空間——挑高27公尺、垂直連通六層樓。觀展動線以迴旋環繞而上的斜坡貫穿樓層,讓觀眾可從各種角度與高度接近藝術,體驗有如在公園中漫步欣賞作品之感。

從節能空調到透水鋪面 全方位實踐綠建築
以達成臺灣綠建築「黃金級」為目標,綠美圖從外觀設計到系統配置,全面導入綠建築策略,涵蓋了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 減量、水資源、室內環境等多項指標:
● 隔熱效能|採用岩棉隔熱層,屋頂熱傳導係數控制在 0.8 W/m²·K 以下,外牆 U 值控制在 3.5 W/m²·K 以下,能有效減少輻射熱進入室內,降低空調負擔。
● 節能空調|導入變頻、變風量、變水量,並結合地中熱利用等高效節能系統,預估可減少六成以上空調能源消耗。
● 自然採光與通風|最大化利用挑空空間、天窗與帶狀窗引導自然光與風流,降低對人工照明與空調依賴。
● 透水鋪面+雨水回收|廣泛設置透水鋪面、人工花臺與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減緩都市洪峰與公共排水壓力。

.png)
透過實現能源節約、碳排減量與生態共融,這座結合市美術館與總圖書館的複合文化建築,以「開放、透明、流動」為設計核心,創造知識與藝術交織的「融合空間(Fusion Space) 」,讓空間回應人的多樣需求,也讓藝術與閱讀隨機相遇。
如同 SANAA 所期許——這是一座真正回應臺灣氣候的建築,也是一座能夠世代共享、深受市民喜愛的公共文化場域。


▎綠美圖開放資訊 ▎
• 試營運:2025年10月28日至2025年11月16日
• 正式開館:2025年12月13日下午1點
• 地點:臺中綠美圖|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 官網:tgm.taichung.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