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我們為何與竹子漸行漸遠?台灣竹會峇里島考察後深度省思,如何串連產業鏈將台灣廢耕竹林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的綠金

造訪 Kul Kul Farm 農場(臺灣竹會所舉辦之2025年峇里島竹建築旅行,攝影師 Instagram: @dodcah╱Full name: Dodik Cahyendra)
引言:被遺忘的建築初心
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我們是否早已習慣了建築的冰冷與堅硬呢? 抬頭仰望,城市天際線由剛硬的幾何線條切割,我們居住的「殼」隔絕了陽光、空氣與土地的氣息。現代建築以驚人的效率拔地而起,卻也帶來了巨大的碳足跡與資源耗竭。然而,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都市狂想曲中,我們似乎遺忘了一種來自大地的溫柔力量,一種能與環境共生、與生命同頻的建築可能。這股力量,就藏在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竹」之中。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台灣竹會」在七月底舉辦的峇里島竹建築考察之旅,但是旅後座談所分享內容,如同一扇被推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片位於印尼峇里島的竹構天堂,並重新思考台灣建築的未來,映照出我們失落的傳統,以及一條通往永續未來的潛在路徑。
❝
這不只是旅行團,
而是希望形成一個具凝聚力與可能性的社群。
——林伃恩
❞

第一部曲:峇里島的震撼教育——當竹子成為一種信仰
旅後座談開端,由行程召集人林伃恩的分享揭開序幕。她並非一開始就是竹的信徒,而是從對傳統營建廢棄物的反思中,開始尋找替代方案。這份初心,是許多當代建築師與設計師共同的焦慮。而峇里島,給了她,也給了所有觀眾一個震撼的答案。
在那個被譽為「眾神之島」的地方,竹子不單是路邊的植物,而是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縫隙,從精緻的五星級度假村,到樸實的民居、橋樑、乃至於日常器皿,竹子以一種優雅而強韌的姿態,證明了它的無限可能。
林伃恩指出,此行的真正初衷並非僅是觀摩,而是追求更多元的觀點視角與建立產業發展的系統性思維。為避免管中窺豹之憾,台灣竹會悉心安排了多樣化的行程,類型規劃兼容並蓄,全面審視竹產業的各個面向。
考察範圍橫跨了代表草根精神的在地實踐與鎖定高端客層的尊貴設施;深入體驗了作為日常的棲居場域及教育所需的學習空間。此外,行程更從產業鏈的高度,同時關注上游原料端與下游應用端,並比較分析傳統工法與現代工法的利弊。最終,從設計方面,探索了激進全面使用竹構的作法,以及將竹材作為部分元素的應用手法。

此次台灣竹會峇里島行程,走訪相當多地點,簡列如下:
▎Green School Bali K-12 國際學校
學校創辦人是 John & Cynthia Hardy,成立於2008年,主要設計者為IBUKU 及早期設計團隊),後來許多建築是 John Hardy 的女兒 Elora Hardy 帶領 IBUKU 繼續創作,空間採開創性的「無牆教室」教育理念;以竹材作為永續建築的實體教材。
▎Kapal Bamboo Boutique & Workshop 珠寶展示間與工坊
主要設計者為 John Hardy 與 Cheong Yew Kuan,完工於2007年前,是早期指標性竹建築「竹之船」(Kapal Bambu),確立了竹材在高端品牌形象中的應用潛力。
▎Green Village Bali 豪華住宅社區
創辦人是 John Hardy,主要設計者為IBUKU (Elora Hardy),自2010年起興建,是緊鄰綠色學校的永續生活社群,也是IBUKU竹建築設計的集中展示區。

▎The Arc at Green School 體育館與多功能活動空間
擁有者是 Green School,主要設計者為IBUKU、Jörg Stamm 及 Atelier One,完工於2021年,採用創新的竹製「反拱網殼」結構,實現無柱大跨距空間,是竹構工程的里程碑。
▎The Kul Kul Farm 樸門農業教育農場
創辦人及擁有者是 Orin & Maria Hardy,為綠色學校社群提供樸門農業實踐,是Bamboo U的校區,為竹建築提供了永續生活的哲學背景。
▎Bamboo Creative Bali
主要功能為竹構建築教育與實踐,宗旨為「讓永續人人可及」,提供平價、實用的竹構長期培訓課程,以推動竹建築的普及化。

▎The BaleBio Pavilion 工程竹示範展館
擁有者是 Banjar,主要設計者為Cave Urban,完工於2024年,首次在峇里島使用層積、壓縮的工程竹作為梁柱,展示了竹材工業化與標準化的未來潛力。
▎Eco-Mantra 永續設計與工程顧問
創辦人是 Sean Nino、Maitri Fischer 及 Wayan Lam,成立於2015年,提供環境永續設計(ESD)顧問服務,將再生理念轉化為可量化的技術方案。
▎Waterbom Bali 水上樂園
創辦人是 Santo Gulino,成立於1993年,在Eco Mantra協助下推動「2033淨零排放」目標,是永續原則在大型商業設施應用的典範。

▎Bamboo U 竹構設計與建造學校
Bamboo U 及Chop Value 由 Orin Hardy(John Hardy的兒子)負責,系統化地傳授竹建築知識,從林業、設計到施工,是全球竹構知識傳播的核心樞紐。
▎MANA Earthly Paradise 再生旅宿
擁有者是 Earth Company,結合了土袋屋、竹材、太陽能與水循環系統,展示了整合性永續設計的典範。
▎PT Bamboo Pure 竹構建築公司與竹材處理廠
IBUKU的主要施工夥伴,擁有關鍵的硼砂防腐處理技術,是實現複雜竹建築的基礎。
延伸閱讀:印尼峇厘島Bamboo U:Kul Kul Farm農場的竹構造建築實驗場,打造自然友善的綠色樂園

建築師的雙眼:從材料到「生活方式」的典範轉移
建築師葉育鑫的觀察,帶來了專業視角的深度剖析。他提到,出發前他帶著對「竹材」的想像,回來後卻滿載著對「竹生活」的體悟:

在峇里島,竹子產業已然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從上游的竹林管理、採伐、防腐處理,到中游的設計、模型製作、結構計算,再到下游的施工、工匠培育,每一個環節緊密相扣。

葉育鑫口中「綠色礦產」一詞,精準地點出了竹子的核心價值:四年成材的驚人速度,使之成為可快速再生的資源庫;竹子卓越的固碳能力,更是對抗全球暖化的天然解方。
Hardy 家族的成功,不是他們蓋出了令人驚嘆的竹建築,而是在於他們建立起一套自給自足、可持續循環的「竹經濟體」,讓理想得以落地生根,永續發展。

樸門學者的沉思:根植於文化土壤的永續之道

然而,峇里島的竹建築奇蹟,並非僅靠技術就能複製。樸門(Permaculture)學者唐敏(Tammy Turner)的分享,帶領我們窺見那層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峇里島的「Subak」稻田水利系統,在在都讓我們見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古老智慧,這種精神早已內化於當地人的血液中。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轉化為對材料的尊重。竹匠們藉由世代相傳的技藝,用雙手「閱讀」每根竹子的特性,順應著材料紋理與曲線,賦予第二次生命。

唐敏提醒我們,技術可以學習,但文化與精神的連結卻無法輕易移植。這也點出了台灣在發展竹構築時,不能僅僅是「複製貼上」,而必須回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與土地連結的文化根源,否則終將是無根的浮萍。

藝術家的觸動:流動於光影之間的結構詩篇

無界規劃顧問設計主理人吳冠葳,同時也是一位裝置藝術家,則從美學與空間感的角度,分享了他的感動。峇里島的竹建築,打破了方盒子式的僵硬框架。巨大的拋物線穹頂、螺旋上升的塔樓、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開放式空間,處處展現出竹材獨有的柔韌與彈性。

吳冠葳特別提到,當地的設計過程極度依賴「實體模型」,工匠們透過親手製作縮小比例的模型,來測試結構、推敲細節,這種「手腦並用」的古老方法,反而比電腦3D模擬更能捕捉到材料的真實性情。光線穿透竹編的牆面,灑下斑駁的光影,空氣在半開放的空間中自由流動,建築本身彷彿在呼吸。這是一種有機的、充滿生命力的建築形式,它不是在對抗自然,而是在邀請自然進入。

第二部曲:回望台灣——沉睡的綠色巨人與眼前的挑戰
峇里島的經驗如同一場美夢,然而當鏡頭拉回台灣,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骨感。四位講者的分享中,反覆出現一項共同的感嘆:台灣明明是竹島,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與深厚的用竹歷史,為何竹建築的發展卻步履蹣跚?

這場旅後的線上座談不僅是分享,更像是不斷發出歎問,試圖帶引我們深入探討台灣竹構造所面臨的多重困境與挑戰。

竹的科學面紗:被低估的「綠色鋼筋」
在深入探討困境之前,我們必須先為竹子「正名」。長久以來,竹子在台灣常被視為廉價、不耐久的臨時性材料,主要是由於人們對竹子科學特性的陌生。

事實上,竹子的纖維結構賦予它無與倫比的物理性能,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可與鋼鐵媲美,單位重量下的強度甚至更高,因此贏得了「綠色鋼筋」的美譽。它的彈性與韌性,使之在地震頻繁的地區,具有比剛性結構更佳的吸能與抗震潛力。
從品種來看,台灣常見的孟宗竹、桂竹、長枝竹等,都是極佳的建築用材。然而,要發揮這些優點,關鍵在於「處理」。未經處理的竹子富含糖分與澱粉,是蛀蟲與黴菌的溫床,這也是竹子「不耐久」污名的主要來源。

關鍵的第一步:防腐防蛀的現代化之路
在座談會的問答環節,竹材的耐久性成為焦點。這正是台灣竹產業鏈中長期以來最薄弱的一環。傳統的浸泡、煙燻等方法,效率有限且品質不一。

而峇里島之所以能將竹材的壽命延長至數十年,關鍵在於導入了現代化的處理技術,當中最主流的便是「硼砂-硼酸鹽處理法」。這是一種低毒性、對環境友善的處理方式,透過加壓或擴散法,讓硼化物深入竹材纖維,破壞內部可供昆蟲與微生物食用的營養成分,從而達到長效的防腐防蛀效果。

在台灣,建立標準化、具規模經濟的竹材處理廠,是推動竹建築產業化的基石。唯有提供品質穩定、耐久可靠的規格化竹材,建築師才敢設計,營造廠才敢施工,消費者才敢安心居住。

從原型到精工:竹的工程化與新未來
除了原竹的直接利用,竹材的「工程化」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如同木材可以被加工成膠合樑(Glulam)或集成材(CLT),竹子同樣可以透過現代工藝,變身為性能更穩定、應用更廣泛的「工程竹」。
例如,將竹片層層膠合而成的「竹集成材」,可以像木材一樣被切割、鑽孔,製成樑、柱、板等標準化構件,克服了原竹尺寸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缺點。更高階的技術如「重組竹」(Strand Woven Bamboo),則是將竹絲打散後,在高壓下與樹脂膠合而成,密度與硬度遠超原木,適用於地板、戶外景觀材,甚至高強度結構件。因為工程竹的發展,才讓竹建築得以擺脫傳統的工藝限制,與現代建築的精密化、模組化趨勢接軌。

歷史的斷層:我們為何與竹漸行漸遠?
台灣的竹文化曾有過輝煌的篇章。從原住民的家屋、農村的竹管厝,到日常的桌椅、農具,竹子是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19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混凝土成為現代化的象徵,竹子被貼上了落後、貧窮的標籤,迅速被主流建築界所拋棄。竹農無利可圖,竹林疏於管理,優良的竹材日益稀少;竹匠工藝後繼無人,傳統的綁紮、榫接技術逐漸失傳。

長達數十年的「文化斷層」,導致了今日的窘境:台灣人擁有來自山林的寶藏,卻失去了開啟寶藏的鑰匙。在台灣各個建築系的教育體系裡,竹構造的知識等同於空白;建築法規對於竹材的檢測標準、結構認證、技術規則、施工規範等付之闕如,使得竹建築在申請建照時困難重重,成為游離於法規邊緣的「特例」。


法規的枷鎖與鬆綁的契機
座談會中亦提到,台灣的建築法規是竹構造發展最大的「隱形圍牆」。現行法規是為鋼筋混凝土、鋼構等標準化工業材料所設計的,對於竹子這種天然、非均質的材料,缺乏相應的規範與審查機制。一根竹子的強度會因品種、年份、生長部位而異,如何進行非破壞性檢測?如何制定安全係數?如何進行結構計算與簽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技術與法規問題。

所幸,近年來在產官學界的努力下,已經開始有了一些進展。政府相關單位著手研究竹材的國家標準(CNS),學術機構也投入竹構的力學性能測試。這條路雖然漫長,但建立一套屬於台灣的竹構造設計規範與施工準則,是讓竹建築從「浪漫的理想」走向「合法的現實」的唯一途徑。

台灣的竹構文藝復興:從點狀試驗到全面萌芽
儘管挑戰重重,台灣的土地上,竹構的復興火花已然點燃。從南投、嘉義等傳統竹產區,可以看到許多令人振奮的案例。例如,嘉義的「構竹林鐵」展覽,邀請多位建築師創作出一系列充滿實驗精神的竹構裝置藝術,打破了公眾對竹子的刻板印象。在民間,有越來越多的建築師、設計師與有志之士,投入竹構的研究與實踐,他們舉辦工作坊,親手搭建竹棚、竹屋,試圖從做中學,重新找回失落的技藝。這些點狀的努力,正如同雨後的春筍,匯聚成一股推動改變的強大力量。「台灣竹會」等組織的奔走與倡議,更是串連起這股力量的核心平台。


竹構支持系統:邁向永續的整體思維
峇里島的經驗告訴我們,竹建築的成功,絕非單點的技術突破,而是一整套「支持系統」的建立,而這套系統涵蓋了:
1.永續的竹林經營策略,確保材料來源源不絕且生態友善。
2.標準化的竹材處理與加工產業鏈,提供高品質的建材。
3.專業的技職教育體系,培育新一代的竹匠與工程師。
4.與時俱進的建築法規與認證制度,為竹構造提供保障。
5.活躍的建築師與設計社群,不斷創新竹的應用。
6.普及化的公眾教育,提升社會對竹建築的接受度與欣賞品味。
六大面向,缺一不可。
台灣的竹構復興之路,必須從單一的建築作品,走向產業生態系的全面建構。

結語:一場回歸土地的溫柔革命
從峇里島的竹林光影,到台灣山間的桂竹搖曳,台灣竹會透過這場座談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異國建築奇觀的讚嘆,更是對自身土地潛力的思省。
竹子,這個在我們身邊沉睡了半世紀的綠色巨人,正在等待被喚醒。發展竹構造,對台灣而言,意義遠不止於多一種建築選擇。它關乎產業的轉型,是將廢耕的竹林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綠金」的契機。

它關乎文化的傳承,是重新連結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橋樑。更重要的是,它關乎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是在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的全球挑戰下,台灣可以貢獻給世界的一套永續發展的「綠色方案」。
台灣若要「邁向竹建築」,就要共同進行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革命,需要建築師的創意、工程師的精密、工匠的技藝、產業的投入、政府的支持,以及最重要的——每個人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開始傾聽竹子的低語,理解它的強韌與溫潤,或許,我們就能找到那條回家的路,一條讓建築重新與土地共同呼吸的永續之路。
峇里島的風,已經,吹過來了;而台灣的竹,正準備,破土而出。

<本文經「準建築人手札」授權刊登,
原文連結:
我們為何與竹子漸行漸遠?台灣竹會峇里島考察後深度省思,
如何串連產業鏈將台灣廢耕竹林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的綠金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