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桂林山居,話竹日常】02:回到土地、回到生活的構築行動

【桂林山居,話竹日常】02:回到土地、回到生活的構築行動

2020.07.03
圖片 -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文字 - 李綠枝
文字 - 李綠枝
圖片 -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一邊是回不了頭的慣行建築產業,一邊是斷層的在地文化與社會性的建構模式。我要如何縫補裂縫?用輕巧的竹構築能否托起深深的惆悵?

建築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有更長久的歷史,「有土斯有財」是台灣人堅信的觀念,1968年開始,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人口設回移動,住屋的市場需求強烈,在供不應求的交易市場中,帶動了預售房屋的市場繁榮。台灣的房地產價格1987年開始上升,尤其是以1989年上升最多,直到1990年台灣的房價才略為下降。居住脫離風土氣候,已經成為商品。

圖片名稱
房子如何回應風土,是建築終極的命題之一。

從綠建築到人與土地的連結,路尚遙遠

台灣於 1999 年設立綠建築標章制度,2005 年建築技術規則設立綠建築專章,期許整體提升國內建築產業水準,達到生態、節能、環保、節省資源的目標。

身為建築師,我從1995年在宜蘭開業、2000年與甘銘源合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08年搬遷到雲林至今,幾乎沒有做商業建築設計,大多是公共建築,或非營利組織供公眾使用的建築設計,或是直接面對使用者的小住宅設計,接觸的業務應該屬於所謂較有理想型的區塊,也是綠建築標章申請的熟客,但仍深深感覺我們也只是這個巨大的社會機器中的一環。

綠建築標章鼓勵少用混凝土,但要設計鋼構、木構、乃至於竹構彷彿孤軍奮鬥,建築師自己面對現實的資訊不足、市場價格與對非防火構造過度防弊的法規檢討,工程監造要在品管制度間小心翼翼爬行,年紀越大,跌過的坑越多,步履越發沈重。

圖片名稱
由大藏設計的雲林農博公共建築。

我們(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有多次設計鋼、木等輕構造建築的經驗,一方面希望減少混凝土的使用,以減少 CO2 排放量及建築廢棄物;一方面喜愛輕構造輕巧飛揚的天際線、及木材溫潤的質感。

台灣每年約有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出,一直被視為高耗能、高汙染的建築業更是箇中翹楚,而木竹等林產品是固碳、低耗能的建材。當我們認知到目前國內木材自給率不到0.5%,一年使用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大多仰賴進口;且進口木材有非法砍伐、犧牲其他國家環境等疑慮,無法安心使用,選擇在地材料刻不容緩。

圖片名稱
上/台東車站以木、鋼構造,創造飛揚的半戶外大廳。下/大藏團隊擅長使用竹材,以不同技法設計出多變化的建築造型。

回到常民生活的竹構築有未來嗎?

2011年我們開始接觸竹構造,將雲林農博基地當作竹構築的大型實驗場所,充分展現竹子的堅韌特質;2015年,從鄉野轉向都市的民眾招手,建構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竹棚架,化身都市廣場進入社區公園的入口意象,成為假日市集及活動的舉辦場所,這些是公部門投注資源嘗試竹子運用在展示、休閒設施。

圖片名稱
上/農博入口以竹構搭配花旗松積層材的木梁結構,形塑低矮緩升的曲面屋頂。下/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竹棚架,運用亂編技法的竹編天花板設計,創造自然光影,提升展場整體氛圍。

農博之後,有喜愛自然材料、但不想使用高成本木材的業主陸續邀請我們設計更平實的竹建築。2015年,台中華德福大地實驗學校請我們幫忙設計校舍,我們用簡單素樸的空間形式保護孩子的感官,好像回到順應風土民情的傳統民居,有著親切的尺度、構造的明晰美感、和溫潤的自然材質。

2019年,長榮大學邀請我們在校園入口處設計一座竹構多功能空間,並整合週邊景觀,期使友善的空間打破校園的界線,延伸成為社區活動空間。竹建築進入校園、進入社區,我們讓竹子更貼近常民建築。

圖片名稱
華德福大地實驗學校的竹構無所不在,用竹子這清淨的資材與素樸的形式來營造校園環境,包括半戶外多功能教室、走廊以及表演教室。

我們試圖使用竹子這樣一個有生命的、輕柔的、在地的材料作為建材,卻要面對許多艱難的課題:非防火構造的法規限制當作基本門檻,接頭設計、結構計算、與試驗的費心也不多提了;最艱難的是產業的斷層,不像其他建材有供應鏈,從竹材產地採竹、運送、保存處理、到加工,每一個步驟都要瞎子摸象、錯誤嘗試,試圖把各產業環節連結起來,可能去年還可以勉強運作的組合,今年就遇到產業轉型的撞牆期【註1】。

圖片名稱
大藏團隊在以竹、木配合金屬構件打造出來的工廠裡,進行殺青、防腐與存放等工序,以期讓竹子達到環保又實用的目的。(上、左下攝影:林美慧)

你可以想像五星級飯店廚師要去產地找食材、還要和農夫討論怎麼加工、送到廚房,收到食材時品質參差不齊、還要去補貨,而客人已經在座席上等著這個無毒、無添加的健康養生餐,送到面前不如預期的秀色可餐的疑惑眼神,你可以想像廚師的狼狽?

傳統換工合力建造的文化,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經驗累積,站在分水嶺上,一邊是回不了頭的慣行建築產業,一邊是斷層的在地文化、與社會性的建構模式。我要如何縫補裂縫?用輕巧的竹構築能否托起深深的惆悵?

圖片名稱
在台中花博外埔園區的輕食竹棚,可以看到許多精巧與適應氣候的竹構設計,這些都是大藏團隊多年來的經驗累積。
【註1】過去木材廠多以木鍋爐燃燒木材廢料來做高溫乾燥,我們也協助木工廠技轉林試所的竹材高溫乾燥技術。環保署將於2020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鍋爐空氣汙染物排放新標準,期藉以更嚴格的標準降低空污對國人健康的為害,工業區的大型廠商大多已改善完成,但對中小型加工業者(台灣的木工廠都算是中小型企業)是一個沈重的負擔,林木產業已是瀕臨絕種動物,還要提高生存的成本,勢必有一波汰舊換新的陣痛期。

 

 


圖片名稱

李綠枝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財團法人雲林縣利仁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第13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建築理念以文化、生活、產業結合的鄉村經驗,深耕一處土地,再走向另一處,以這樣的精神改造空間環境。當眾人選擇在都市叢林中追求繁華的物質生活與自我實踐,李綠枝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路,走進鄉間社區,參與眾生安身立命的生活場域的形塑,探索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空間環境營造之道。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