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永續設計】台灣竹子的過去、未來:思考土地倫理、環境風貌、生活文化、產業命脈的深度對談 (下)

【永續設計】台灣竹子的過去、未來:思考土地倫理、環境風貌、生活文化、產業命脈的深度對談 (下)

2020.12.31
圖片 - Green Media 綠媒體、大藏建築、臺灣竹會
文字 - Green Media 綠媒體
文字 - Green Media 綠媒體
圖片 - Green Media 綠媒體、大藏建築、臺灣竹會

竹子是台灣人造林的主要物產,從過去是台灣經濟命脈、到荒廢,思考土地倫理、環境風貌、生活文化、產業命脈,我們可以做什麼?

\ 跨界竹對談!登場人物 /

主持:陳玠廷|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對談:林務局林華慶局長 VS. 甘銘源建築師 × 李綠枝建築師

圖片名稱
由左至右、上至下分別為:陳玠廷研究員、林華慶局長、甘銘源建築師、李綠枝建築師。

|前情題要|

在上一篇的對談文章中,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談到,要如何合理地經營,讓竹林的面積不會一直擴展,而我們又可以永續地去利用這些資源,我想是我們台灣現在面臨很重要的課題。

甘銘源建築師則說,過去大家對竹子的印象是既不耐厚又不堅固,這個我想也是誤解啦!竹子沒有好好處理,當然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李綠枝建築師更接著表示,其實使用者是可以去激發的,營建的人也可以去做一些學習和轉化,竹產業的文化脈絡到構築這個城市的風貌,其實都需要整個產業鏈完整的練習才可以呈現出來,鼓勵大家可以從竹子較為在地的部分補齊過來,就可以照顧這個產業面。 

 

台灣工藝與設計的優勢,在於找到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陳玠廷 談到地方創生,就是找出地方的DNA,我自己對地方DNA概念的理解是關於地方產業如何運用在地特色或物產形成產業化的市場運作,又能讓地方的特色不要消失。延續綠枝或銘源一直在提的事情,如果市場上的應用沒有辦法形成規模產業,那即使地方很努力的經營竹林,卻因為竹子加工處理技術門檻高,加上得不到市場的支持,其實很難被永續地發展。

因此接下來想要再請教局長關於如何提升國產材的使用,畢竟竹子成長期約五年就需要做疏伐管理,不疏伐其地下莖對於地下根系就會對周遭環境產生危害。在這狀況下,林務局有沒有一些願景或將來的輔導規劃可以與大家分享?

圖片名稱
竹林需要定期疏伐與適當的管理才能永續。

林華慶局長 台灣在民國70年以前每年竹材生產量是1,000萬枝以上。甚至在民國60年代左右還曾經到達將近1,800萬枝,即使是在921之後,也還有200萬到300萬之間,但是到最近,就以108年為例,只剩下80萬,而造成這個分水嶺的原因,是在於民國105年實施的原住民禁伐輔導措施。

回到剛剛主持人提問的,我們要去推動台灣的竹產業,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以台灣木材自給率雖然不高(0.5%),但經過我們這幾年的努力,已經可以看到幾間木材廠開始生產規格材了,這是一個滿大的突破,表示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
而台灣的竹產業面臨到更大的劣勢,就是與進口的竹材原料相比,價差達到十幾倍以上。雖然我們的竹材有一些優勢,比如說它的耐候性或是材質、強度可能好一點,但是這些性質的優勢相對於價格的劣勢,還是很難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

所以現在起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台灣竹子的生產成本。當然這個成本一部分是來自於台灣人工價格高,還有一部分是因為規模小導致的高成本;另個原因是台灣還是以「人工」的方式在生產這些竹材。

針對上述這幾點,這幾年我們努力去媒合與整合竹農們一起共同經營,讓面積至少達到上百公頃這樣的規模,輔導他們成立以竹類生產為主的合作社,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伐材如何能跳脫過去純人工的做法、導入機械化這部分我們也正在努力,例如有引進集材機,這在國外是用來做木材的集材用,我們現在也嘗試在台灣看看有無可能運用在竹材的集材上。

圖片名稱
目前台灣竹材從疏伐到加工的處理過程,相當倚重人力。

關於竹子的地方產業,我舉林務局輔導花蓮富里的例子來看,當地有幾百公頃荒廢桂竹林,可以想見早期竹編產業的興盛,而最近花蓮富里農會重新開啟計劃整理這些竹林,希望不要讓它持續的劣化。而這些被疏伐的竹子就作為生質能去加熱他們當地的溫泉;另一個是生物炭,在生產過程產生的生物炭他們用來改良土壤。我想我們至少可以運用這些竹材作為能源的可能來整理這些竹林。

對於已經有產業規模的,像元宇生技在研發層積材,他有這方面的技術以及伐材的自動化機械,過去他只能運用越南那邊的竹材(工廠在越南),但是負責人告訴我,他不敢奢望能在台灣拿到跟東南亞竹材一樣的價格,但只要能把台灣竹成本降低到越南的五、六倍以下,他就願意用。

────────────
我想從這些點狀的、不同樣態的產業模式開始逐漸地、有點像是推廣一般地,我們讓消費者或民眾知道其實台灣有自己竹材的新應用與產品,不管是生活用品或是家飾、家具,然後再藉由環保概念的推廣,讓大家逐步認同。
────────────

若再加上適度的成本降低,搭配台灣做工藝與設計創意的優勢,也許我們很難去跟中國那麼大規模竹生產和層積材技術去比拼,但仍然能夠找到自己的特色跟優勢。

圖片名稱
台灣竹工藝家製作的竹子工藝品,深具台灣在地之美及永續特性。

永續性的思考,從產地到加工到產品的距離 

陳玠廷 局長談到推動竹產材/竹產業的過程,應該說林務局的政策端其實是做一個打底的工作。接下來我想請教綠枝如何讓一般社會大眾重新認識竹構造或竹材的應用,畢竟對一般個人來說,要在個人生活裡應用竹材來蓋房子難度還是高一些。可是另外有一個部分,這幾年大藏建築一直努力在公共建築、裝置或工程裡面,試圖把竹產材做應用,這部分能不能請綠枝來分享竹構造應用在公共工程或是面對一般社會大眾的經驗。 

建築師李綠枝 我們在2013年設計雲林農博的時候,比較直觀想要直接利用「原竹」,讓人看得到竹子這樣的特性,此外,我們用原竹來做構造的部分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要特別選過,不會是進口的,一定是我們特別跟竹農訂或者我們透過經銷去訂,然後農友要去撿選。如果是有一個需求量的話,其實這樣從產地到加工到產品的距離是最近的,碳足跡是最少的。但這個用量說實在真的不是很大,還是需要大家的推廣。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竹的取材率很高,幾乎是百分百,當然有剩下一些頭尾,但比起木的低取材率是好很多。

圖片名稱
由大藏建築團隊設計的雲林農博竹構設施,多用原竹做構造。
────────────
對於消費者來說,我認為竹子比較有辨識性,比如說2020年林務局協助臺灣竹會辦理在桃園的地景藝術節相關地景竹裝置的展覽,還有跟綠媒體與水花園農學市集合作「竹涼祭市集」打造竹子的展售攤位,我們開始學習更多的運用,它可以是戶外攤架這樣類似家具的東西,用竹子來做,成本未必比木頭高,而且強度也很好、韌性強。
────────────

還有近年我們參與幾個介於裝置、公共藝術之間的作品,我們也認為要去提倡「不要用完即丟」 的概念,像我們製作的攤架可以重複運用,我們為竹涼祭設計的天幕,都可以拆了移到別地。希望我們可以在設計界形成一種風氣,導入循環、環保、永續的概念,不要只講求新,畢竟地方政府喜歡辦這類的大型活動,是不是可以這樣在材料的應用端,讓比較多的設計者甚至小型加工業者可以進來研發,變成永續性的產品。

圖片名稱
上/為了桃園地景藝術節竹涼祭市集所設計的天幕。下/為竹茶市集設計的A字展架與竹子物件,融入市集的展場氛圍,部分更可直接作為攤友的陳設裝置。

竹構築競圖在2021?

陳玠廷 我曾到斗六甘銘源建築師的「常民居構築」工作坊拜訪過,銘源在這個工坊裡做了很多不務正業的研發與許多創新設計的發想。在推動竹產業與竹材的應用上,教育是一個很大的環節,可是我們一直在談的教育很多是偏向如何讓一般社會大眾去認識這個產業與竹材,我想要請教三位,就您們的專業與立場,如何養成專業者的專業訓練?

────────────
現在台灣的建築系、設計系並沒有把竹材的材料列入課程設計中,未來這一塊如果能在專業養成裡有角色和位置,對於產業的發展會很有幫助,就不會一直停留在幾位建築師與設計者的努力而已。您們會如何去看待專業者養成的這一塊呢? 
────────────

建築師甘銘源 以我所知道的交通大學,他們是利用實習課以竹子為媒材做發想。我是覺得在教育界可以透過競賽的方式──實際構築的競賽,以活動帶出大家參與的氛圍,這樣的效果會遠比我們一個地方一所大學慢慢去推來得快。也就是一個競圖活動,標舉出清楚的目標,鼓勵大家來參與,把活動性質論述講清楚,只要目標清楚,再透過競圖比賽的方式,是可以達到教育的效果。

在專業界的部分,我們已經有經驗如何準備材料與建築師和結構技師來合作,假設今天有人有公共工程的需求,找到有意願的建築師,就可以組成一個team,我們可以分享所知的know how,形成一個好的循環。如果這個部分加上公部門的資源與支持,只要政府公部門有和竹相關的公共工程出來,就會有建築師有意願去承接,就能進一步把需求跟供給結合起來。

圖片名稱
搭著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竹行動展覽館」移展至實踐大學,開設給予建築系師生的工作坊,共同參與、協助竹構的搭建過程。

構築教育的教案可能性

李綠枝 在教育的部分,其實近年有一些學校譬如華德福學校的建築課,他們會來詢問我們能否用一些竹材可以讓學生們去實作。我在想,如果教育部可以委託一些單位去研發類似的教案(就像食農教育),徵求構築教育的教案,讓學校可以來運用,其實學校確實是有需求的。也不一定是華德福教育,尤其是國高中學校有一些小型的設施,像雲林福智國中之前就跟我們買竹材,然後請我們派人去教學生搭竹構件。所以如果有一些教案搭配種子教師的培訓,這樣推廣擴散的難度不會很高。

圖片名稱
大藏建築團隊時常伴隨個案的搭建開設工作坊,提供建築系學生參與,並從中學習、感受竹材與竹建築的知能。

竹育從108課綱開始?

陳玠廷 談到教案的部分,綠媒體在他們的網頁上有「竹子的12個小知識」,我覺得這個對於一般的社會大眾在認識竹產業或是竹子這個作物的時候,其實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不然一般大家想到竹子,可能會想到什麼?臥虎藏龍?或者就是竹筍,就這樣,這樣一個在台灣很親近的作物,可是實際上對它了解其實不是那麼深刻。

 

林務局李允中簡任技正 關於專業教育,其實林務局自921以來,開始請工研院研發竹的技術部分,這幾年也陸續把這些技術包含300多樣專利跟研發產品,放在線上的《竹材產業技術諮詢中心》,這個諮詢中心的平台內容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健康,或者是綠建材、綠生活等等 ,可以在上面查詢到相關竹的技術資訊。

目前採取的媒合方式是專人輔導,也就是說大家上網站可以詢問技術上的需求,就會有專人協助從上游產業到下游技術進行媒合,或者介紹合作廠商,這部份是我們對專業者以及有興趣的竹材業者進行專業的媒合。

✤ 竹材產業技術諮詢中心:http://www.bambootw.net/


另外以往的基礎教育對於伐材、木竹材的永續循環利用其實並沒有很詳細地去說明,造成新一代學生很多人都認為伐木竹材是錯誤的行為,我們也跟教育部開始在談這一塊,並找木構協會、台北科技大學還有許多老師們一起研擬關於木竹材的循環利用,從108課綱開始建立基本知能,希望從國小的基礎教育開始,跟學童來分享較符合世界環保潮流的環境教育概念。

圖片名稱
李允中簡任技正說明林務局推動竹育的進度。

林華慶 我做一點補充,有關專業者的體驗教育,我們在三年前曾由林務局來邀請國內廠商參加國際建材展,大藏建築每年都會在這個展場展示竹構的相關作品,事實上那就是針對專業者的,因為來看建材展的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也是相當重要的客群。除了結構的展示之外,也會有竹家具或竹家飾的廠商來參展,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專業者能夠看到台灣未來可以再繼續應用這些新領域的材料。

────────────
至於針對一般民眾,我們這幾年要求八個林管處都要在所屬的森林遊樂區或一些場域去推木育,現在有些森林遊樂區有木育教室,我想現在可能時機也比較成熟,也能有個竹育教室,也許也可以跟甘銘源建築師合作。另外像我們舉辦的一些活動,例如2021年的森林市集應該就可以有些竹的相關商品。
────────────
圖片名稱
林華慶局長提到竹育教室的可能性。

期待2021世界竹會在台灣

陳玠廷 其實原本今年世界竹會要在台灣舉辦,但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取消,所以甘建築師很多的作品就跟桃園的地景藝術節做結合。謝謝局長以及大家提到很多在推動上面的做法,剛才大家談到很多的構想,也許在2021年就可以實現在世界竹會了!

圖片名稱
期待2021年在由臺灣竹會舉辦的世界竹會!


 \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 /

圖片名稱

建築真的需要那麼厚重嗎?

尤其在山林裡,我們是不是可以更輕巧地接近土地、更輕巧地與陽光空氣雨水共舞?就像撐一把可以遮陽避雨的傘就好……一本將台灣建築師們數十年來的竹建築技術與經驗,轉化為一般民眾易讀易懂的手冊。從竹子的特性談到竹材處理、竹構的基礎施作,深入淺出地說明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並輔以國內外精彩的竹建築作品介紹。

▍基礎課!一起先來認識竹子
竹子有什麼特性,如何變成可用的竹材呢?

▍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
竹子變成結構,可以蓋出什麼樣的竹房子?

▍從頭開始蓋一座竹房子!
蓋一座竹房子,需要考量的要點是什麼?

▍這些房子都是竹子蓋出來的
台灣、越南、泰國、印尼有哪些精彩的竹構築?

特別收錄
台灣竹材加工、竹構設計廠商清單
台灣竹構築地圖

新書12月上市,更多訊息,請見專頁:
https://greenmedia.today/events/2020/bamboo-house/

圖片名稱
圖片來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憨人書院、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IBUKU STUDIO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