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 Architecture ]
【構竹林鐵新生代01|專訪】構竹林鐵新生代展策展人許倍銜:走出圖面,回歸「構築」本身的思考
從數位研究到實際構築、從「打開新竹」三年計畫到「構竹林鐵新生代展」,許倍銜老師不斷嘗試找尋建築與人群的連結;他在自身的經驗中,看見學生們—未來準建築人—的需要,而在教學場域中將學生帶出校園進行實作,同時也將校外的資源與經驗帶入校園。
跟著Green Media一同探索許倍銜老師接觸自然建材的心路歷程,以及本次「構竹林鐵新生代展」的誕生過程吧!
自己動手做,就是對材料最好的理解方式
Green Media(以下簡稱GM) 您的建築專業不少是在數位、科技等面向鑽研,想了解您起心動念研究竹材、創作竹構,並策畫構竹林鐵新生代展的歷程。
許倍銜(以下簡稱許) 我剛開始不是只想研究竹子,是想回到「構築」本身。在念大學建築系時完全沒有接觸過實際的建材,到英國劍橋大學唸書也是做建築的數位研究;後來到了一定程度,覺得有點脫離我念建築的初衷了,缺乏對真實材料的理解。自己動手做,就是最好的理解方式,因此想回到「人的空間」去做「構築」。而竹子取材與操作比較容易,所以就從它開始。
GM 在「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之前,去年四月先為將參展的六校建築系學生舉辦了「竹構工作坊」,想請您說明過程和想法?
許 這要回到「臺灣竹會」為期三年的「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來談,大約六、七年前我剛接觸竹材,單憑滿腔熱血就帶著五名學生到新竹峨眉湖光村的無負擔農場,一起與社區邊做邊學。除了自己找資料與試錯,也透過友人認識了竹工藝家——施志成老師協助我們學習,才慢慢熟悉了竹材。這一次策展我就先思考,如果我學習竹作的歷程可以回溯,會希望當初的自己能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思考過後因此覺得,很少動手做的學生想做竹構築的話,需要校外資源來輔助。
此外,台灣現在的竹工藝產業斷層很明顯,只剩老一輩師傅,少有年輕人加入。所以我們想把這兩端接起來:「透過一項計畫、一個場合,讓兩代人可以相遇,讓竹工藝得以傳承。」
許 「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分為三階段:傳承、創新、行銷。「傳承」即是讓資深竹藝師傅的功力有機會傳給建築系學生,這也正是竹構工作坊的核心。
雖然兩天的工作坊時間不長,但是我深刻感受到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師傅也覺得學生很厲害,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學會操作竹材的基本功。當時印象很深刻,聽到大藏建築蕭瑞歷師傅很高興地跟學生說:「你們如果還想學,直接來找我,我免費教。」學生有了對竹材的初步體驗,接下來創作新生代展的竹構時,就不至於完全空白、不知道材料的特性。
以現代的設計思維去思考傳統材料
GM 「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的「創新」內容是?
許 這是指學生學到竹構的基本技術後,再以現代的建築設計思維去思考竹材,並提出創意構想。「構築」意謂建築構造的形式或者行為,在當代經常用來表達尺度較小的構造物,或許還不到可以真正居住的建築狀態,卻很適合當作建築的演練,在相對小的構造尺度內進行實驗。就像這次藉著新生代展,打造的竹構造裝置性作品,這對建築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是個具備挑戰而有發揮空間的設定。
GM 那麼在新生代展中,學生是否運用了在工作坊中習得的竹作技巧?
許 我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六組指導老師也有自己的實構築經驗與資源,去加強學生的創作與施作。以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的作品「TR no.1」來講,最大突破就是銜接竹管的方式,是以繩子加上學生自己設計、3D列印的接頭來做;而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的作品「塊狀時空」,也進一步利用了在工作坊創作椅子時,學到的繩索綁法來固定竹管,並且加上鋼絲一起運用。欣賞了他們的作品,我覺得建築系所勇於挑戰「實驗」這件事,將會為臺灣竹產業帶來新的刺激。
GM 竹構工作坊將來可能讓大眾參加嗎?非建築人也有機會蓋竹房子嗎?
許 有機會的。現在各個地方都有些社區營造運動,竹子這種材料是很適合自力用在空間上的,就像我當初帶著學生到峨眉湖光村去實作一樣。我認為,無論是「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或是「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都在傳達一個訊息:看來稀鬆平常或是感覺已被時代淘汰的竹子,其實擁有迷人豐富的面向。我們想要喚起大眾對竹子的想像,它生長快又環保,抗彎力與支撐力也都很好,值得關注。
竹工藝面向現代的New Generation
GM 新生代展選擇在嘉義竹崎車站的平甲車上展出,原因是?
許 我和主辦單位林務局等團隊一起勘景時,在竹崎車站遇見了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平甲車。我開始有些想像:這一種運木頭的車台完全沒有欄杆,寬1.8公尺、長10公尺,這樣的大小對學生來說是剛剛好的指引。
如果展示空間過於開闊,容易發散;適當侷限在車台上則不會不知從何開始,而空間也夠讓大家發揮竹構創意。而且,那些平甲車還能開動,也許哪天這一列竹構裝置列車,真的能走出竹崎,到林鐵其他站巡迴也不一定!
讓學生作品成為構竹林鐵系列的裝置,也是「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的「行銷」的階段。指行銷能讓建築系師生的竹材創作面向大眾,讓大家看見竹子的各種表情。
許 傳統竹工藝高度依賴工匠技術,我認為需要做一些改變,因為擁有那些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且施作成本相對高。在當代以傳統的方式施作,不管在速度、技術或成本層面上,恐怕都容易遭遇困難。若能夠持續發展處理竹子的新工法,或許可以幫助這項好材料重新適應現代社會,擺脫竹材在當代建築應用上的困境。
我個人對竹構的態度是,它要與時俱進。雖然好的傳統工法還是存在,也值得被傳承,但我更想去試試新工法、探索竹子的新表情。關於竹材,還有很多沒作過的嘗試,若能夠跟當代建築設計銜接,基於竹材這個自然有機材料,去表達前衛、具實驗精神的建築形式,會是件很棒的事!
就像有一群人很熱愛自然建築,但是可惜那像是烏托邦。我個人對竹構的態度是,它要與時俱進。我們回不去過去的農業時代了,很好的傳統工法是還在,但我反而想去試試新工法、探索竹子的新表情,它還有很多沒作過的嘗試是可以跟現代建築設計銜接的!
GM 您認為構竹林鐵新生代展的在此時展開的意義和您對它的期許?
許 學生們在2021年到嘉義竹崎站場勘,了解鐵道行駛的軸向如何構成人文脈絡,並進行兩天竹構工作坊的訓練,學習竹編、竹籬笆、竹釘、竹管綁紮、圍束等技法,因此在這次的成果展現也可看出學生學會基本能力後,回到學校用現代的設計思維去思考竹材,並提出創意構想。我認為一座座平甲台車上展現了新生代勇於挑戰的實驗精神,他們的創意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這些年輕的學生充滿熱情地接觸了竹這樣的題材,像是點了一把火,也希望可以給竹子這樣相對傳統的產業帶來新的可能。
✚ 人物檔案 ✚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建築博士,專注建築與數位媒體研究;「打開新竹」計畫共同創辦人,並擔任「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策展人,持續尋找建築與人群的更多連結。
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
New Generation
展出時間|2022年2月1日~2022年3月15日
展出地點|嘉義竹崎車站
策展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許倍銜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更多【構竹林鐵】專題文章: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