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構竹林鐵04|專訪】螢河月台:剖竹撐起傘狀拱頂,悄見那場所的精靈

【構竹林鐵04|專訪】螢河月台:剖竹撐起傘狀拱頂,悄見那場所的精靈

2022.10.26
圖片 - 原間影像工作室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原間影像工作室
────────────
半畝塘出身的陳華志承襲半畝塘獨特自然的風格,且東海景觀、東海建築研究所的背景讓他的設計多了更多廣域的思維,從一開始就是用最浪漫的登場出現,在嘉義森林鐵路梨園寮車站的場景中,對於華志來說就是如宮崎駿電影《龍貓》陪小女孩等公車般,他的作品則是靜靜地陪伴著森林!
參展人正是用這樣如童話般的故事作為整個場景的開端,它的獨特是將竹管剖成片狀,利用竹片產生的竹條形成容易彎曲的特性,並且用數片疊合在一起的狀態來創造出結構必要的強度,在需要較少受力的地方片數較少,而在承受較大受力的則用了更多層的疊合來創造出結構強度,這樣連連續續、環環繞繞的竹條進而形成宛如森林般開展的協奏曲,這是華志式的浪漫,也是他想帶給大家到梨園寮的空間體驗。身為嘉義人的他,總是細心且溫柔的對待環境的一切,這次他用柔韌的竹構來與嘉義的森林對話。
——策展人/陳冠帆
────────────

Program
螢河月台
華志聯合設計制作╱陳華志、陳昀靖

大傘拱直徑3.3公尺(高度≒2.7公尺)、中傘拱直徑3公尺(高度≒2.3公尺)、小傘拱直徑2.1公尺、2.4公尺(高度≒1.9公尺)
孟宗竹片、桂竹竹片、三層溫室農膜(農膜防水布、銀灰色蘭花網)、鐵件
嘉義縣梅山鄉梨園寮車站

圖片名稱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以螢火蟲聞名的無人招呼站又名螢河鐵道,每年4、5月的時候,遺世獨立的場景總是變得如夢似幻。如同動畫《となりのトトロ》下雨場景中,龍貓頭上的蜂斗菜葉(フキ),其葉子的緣側線條、或山林間隨處可見芋葉都有著與竹相同,柔韌、輕盈的特色。利用連續起伏的拱,構築出高低起伏的型態,輕觸於車站與大楠木間的空地,讓停留的人在微風吹拂、落雨聲、溫柔的光影,或等待螢火蟲出沒時,衍伸出親密的空間感受。(文字提供/華志聯合設計制作)

穿過長長的隧道,走進電影場景

「你千萬不要放棄竹子啊。」這是「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策展團隊,在設計師陳華志執行《螢河月台》途中鼓勵他的話。「華志聯合設計制作」想挑戰,以全竹完成這件構築的傘拱部分。

陳華志也半開玩笑地回應,竹子,真是又可愛又討厭啊。

無論如何他與工作夥伴陳昀靖參與本展,仍堅持盡量只用竹——而且還是剖竹來做主結構。這不是他們自個兒出的唯一難題。話說從頭,今年大年初三探勘基地時,梨園寮本不在主辦單位預定的布展範圍內;但陳華志和團隊乘著乘著阿里山森林鐵路工務用的小台車,一路顛簸、明明暗暗、繞過獨立山……。

「穿過長長的隧道就來到梨園寮,」冬日場景如夢似幻。他在這遺世獨立的車站流連梭巡,後來紀錄的手繪稿上寫著:「荷葉、龍貓會出現的場所。」(編按:日本動畫電影《龍貓》中經典的等車畫面,龍貓頭頂有一片綠葉,一旁的小女主角皋月則是撐著一把紅傘。)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梨園寮車站1985年起成為無人招呼站,但眾多螢火蟲仍會來訪,因此又名「螢河鐵道」。這是《螢河月台》命名的由來。(手繪圖面由陳華志提供)

細膩選址,嘗試以竹構呼應場域的召喚

受此場域大大觸動的陳華志,因此爭取將竹構裝置在梨園寮候車亭旁的大樟樹下,想試著以創作回答:「我們能不能再相信,山裡有精靈這件事?」

有了抽象概念,仍須回歸建築空間的本質,才能具體呈現。陳華志曾計畫讓竹構造型結合龍貓的葉,以及皋月的傘來發展。但這初始點子太發散,他得說服自我到底要哪一個。「如果分不清楚,會做錯。」後來他弄明白,答案是緣側線條更自由的葉片。他觀察荷葉、芋葉等叢生的狀態,葉片合組一個又一個小天棚的環境。陳華志希望《螢河月台》也能撐出如此模樣――不過,這一切得由不輕言屈服於彎曲工法的竹管來達成。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陳華志觀察荷葉、芋頭葉等等的緣側線條,都有著與竹子相同、柔韌輕盈的特色;他同時也說,《螢河月台》似荷葉邊的緣側也可以想成寬邊女帽的帽沿,有高有低地繞圈。

自言個性容易緊張的陳華志,決定取經驗法則,及早到嘉義製材所與竹崎車站,仔細觀察第一屆構竹展裝置一年多後的現況;接著,請他覺得工法適合自己的構築之設計師,介紹施作團隊。這是「華志聯合設計制作」與「竹籟文創公司」合作的由來。

不過就算竹籟擁有製作竹構的豐富經驗,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以剖竹為解決方案,是經過設計方與營造方不斷來回切磋。某次竹籟的匠師陳慶來拿了一片剖竹,試彎成一個類似Omega符號的形狀,他們才確定:《螢河月台》反拱結構的答案,就在這裡。

重新發展設計與工法之後,這件作品的主結構成為三座大小不一的傘拱,幾乎全由互疊、互綁的孟宗竹或桂竹竹片組成;僅有基礎部分是以竹筒套細鋼柱的方式打入地裡,並澆灌一點混凝土。接著,剖竹束依序插入16個竹筒基座,順勢往上、往外展開,三座傘拱頂部再互相結合。

圖片名稱
竹子剖成竹片,死了一次。竹片束以仿生姿態長成這件裝置的傘拱結構,則是又活了一次。(施工照片由陳華志提供)

改用剖竹的靈光乍現,讓竹再度仿生

「這有點像大白菜慢慢冒芽、成長的樣子,那種喜悅,好像看到生命的本質。」陳華志生動形容。令他開心的事還有,擁有四十幾年竹作資歷的陳慶來,也是首度運用剖竹來蓋構築。他說這次施作學到很多,以後有些竹管做不來的,他要繼續用剖竹試試看。

這拱圈式的的主結構還得與屋面結合。屋面一樣使用疊合的剖竹,以類似傳統竹籃的編織手法交錯,只是乃放大版,接點則以木螺絲固定。「不妨把它想成『葉脈』。」

圖片名稱
《螢河月台》的「葉面」,陳華志選用銀灰色蘭花網,上、下夾住透明的溫室農膜防水布。這為了美觀、耐候,也為了保住裝置的透光。

然而陳華志坦承,這次剖竹的接頭是木螺絲、綁繩等,他期許將來還有改進的空間。關於「接頭」是否創新,策展人陳冠帆則有全盤解讀。這一屆許多作品都在挑戰竹子「接合」的方式,是以工藝技術、藝術品般的層次來思考;雖然零件可能還是使用螺絲、繩子等,但若一起看待整座竹構,都有大大前進。

圖片名稱
雖然零件可能還是使用螺絲、繩子,但若一起看待整座竹構,是有大大前進。(設計圖面由陳華志提供)

竹構創新與否,要看整體而非單一零件

若以此觀點來欣賞《螢河月台》,單是剖竹的串連,對於現階段的竹結構已經是創新之舉了。這一切說得容易,但請勿忘竹子超會反彈的力道,就算綁在一起的竹片也一樣。陳華志與陳昀靖因此頻繁上阿里山,常在現場與工班一起又壓又拉竹束、農膜等等。還好,他們也愛動手做。

雖說這件竹構是一邊塑形一邊微調,但陳華志特別表示,他們有先製作精準的設計圖與模型,實際裝置必須依照那些標準來確認,才能真正做出這件創作所要的感覺。這正是竹材應用嘗試與當代建築設計融合的正面意義;如果只依循自由心證的工法,竹構也許就停在傳統階段了。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這件竹構是一邊塑形一邊微調,但也有先製作精準的設計圖與模型,實際裝置必須依照那些標準來確認,才能真正做出這件創作所要的感覺。(施工照片由陳華志提供)

陳華志仍佩服很多資深的竹作師傅,他們常謙虛地說「還是不懂竹子」。歷經這次實構築歷練,他更要說自己也還是不懂竹子。不過整個過程讓他有個微妙的心得:雖然一開始也堅持守住耐候性、預算等方面,然而無論如何真正想做作品的人,守到最後要放、要不計成本地去改進,「最後一定要慷慨一點,否則會有遺憾。」

這麼先守、後放,最後陳華志自評,《螢河月台》還原模型的程度應該算高的。他本來就設定只有一個入口不用彎腰即能走進,其他入口皆得稍微低頭、留意一點才能進入。這座尺度不太大的竹構裝置在山區大樹下,因此而感覺非常低、非常退,這正是他要的美感。完成之後,他甚至還自行募款,多做了一個小竹榻,讓人能更壓低姿態坐下來。

一個浪漫想像:當你默默呆在這片有點隱密、歲月靜好的竹空間時,那「場所的精靈」,會以某種形式現身嗎?這文字無法表達,待有感之人親至梨園寮領會。

圖片名稱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陳華志設計師對竹結構與剖竹演變的觀察
────────

Green Media 據了解,《螢河月台》完成之後,發現落柱其實不需要那麼多。請您說明這結構設計的變化。 
陳華志 設計過程中曾與策展人、結構技師陳冠帆討論是否傘拱可以簡化次結構的落柱,讓造型更俐落。不過冠帆回饋建議先保有目前狀況;後來到了現場看,我與冠帆再次測試結構,確定作品完工後人坐到屋頂都沒問題,竹片間互相牽動的反作用力,是可以支持移除更多局部次要構造或是放大整體構造。不過我覺得剖竹施作之後又回彈一點點,與柱子一起固定住的線條已經是我預想的比例,目前是我覺得最好的狀況。

Green Media 關於剖竹的工序與彎法,也請您多分享一些。
陳華志 我最初以為在平均直徑範圍的圓竹管,大約能剖成6到7片,每片就是我要的寬度。結果,竹子只能先剖成4片,再一一去掉竹節、細削成需要的寬度,因為不是所有竹子都是直的啊。
一條一條的剖竹,再以比較好看的竹皮面都朝外的方式,兩兩疊合、綁繩再去彎曲。彎曲雙重的剖竹得很謹慎,因為上、下竹片的彎度稍微有差。但當它們接起來、成為大拱圈之後,又會一起自動校正彎度,這真是竹子很奇妙的地方。

────────

 

圖片名稱

螢河月台
設計團隊:華志聯合設計制作╱設計師陳華志、陳昀靖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陳冠帆、吳蓓倫
工程團隊:竹籟文創有限公司陳慶來等、伸茂溫室工程
尺寸:大傘拱直徑3.3公尺(高度≒2.7公尺)、中傘拱直徑3公尺(高度≒2.3公尺)、小傘拱直徑2.1公尺、2.4公尺(高度≒1.9公尺)
材質:孟宗竹片、桂竹竹片、三層溫室農膜(農膜防水布、銀灰色蘭花網)、鐵件
展出地點:嘉義縣梅山鄉梨園寮車站


|核稿編輯:陳又瑄|


[專題]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STRUCTURE × BAMBOO // 構竹城市+阿里山林業鐵路

|| 7組團隊 × 7個全新結構方案 = 新的接合設計 ||

∞ 開展時間:2022.10.30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鐵沿線(北門站、竹崎站、梨園寮站、水社寮站、十字路站)
∞ 竹構模型展:嘉義製材所園區手編工廠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參展團隊|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王識源+盧彥臣+盛郁庭 設計師
與木製研/陳建同 設計師
原型結構/張家維 建築師
華志聯合設計制作/陳華志+陳昀靖 設計師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黃卓仁+黃介二 建築師
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鄭博仁 設計師
本事空間製作所/洪和培+謝欣曄+蔡易庭 設計師

(順序依照場域的海拔高度從最低北門站至最高十字路)

|策展人|
陳冠帆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吳蓓倫+陳佳宏  設計師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