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竹構築】長榮大學長榮堂:大藏建築團隊竹構力作,大跨距竹建築的十年磨一劍

【竹構築】長榮大學長榮堂:大藏建築團隊竹構力作,大跨距竹建築的十年磨一劍

2023.07.28
圖片 - 原間攝影工作室
文字 - 馬萱人(文章出處《台灣林業》49卷1期,2023年2月,林務局出版)
文字 - 馬萱人(文章出處《台灣林業》49卷1期,2023年2月,林務局出版)
圖片 - 原間攝影工作室

著高鐵至台南站,只消轉搭一站台鐵區間車、在長榮大學站下車,時空隨即緩了下來。在校中磚紅的方正、高聳建物群與鐘樓之間,去年(2022年)11月剛落成一棟金屬屋面的低矮圓形建築,進門抬頭一瞧,屋梁竟皆由竹子構成。包括屋頂正中央的十字架╱風鈴,也全是竹。

快與慢,方與圓,高與低,鋼筋混凝土、金屬與竹材,這些對比在這校園共存。名為「長榮堂」的那圓形建築亦提供多重機能:它是集會所,也能讓師生歇息、靜思。在這所大學正式的教堂尚未興建前,它還可以是基督禮拜空間。

一棟452平方公尺(約137坪)的中小建物,必須滿足如此複雜功能已不容易,負責設計的「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且自己加上了「運用竹子」這項挑戰。長榮堂面積不算大,建築的意志不小。

在認識此堂相當難得的大型竹結構之前,不妨先理解,大藏團隊將傳統竹材與當代建築融匯的十年磨一劍。

圖片名稱
長榮堂完工之後,成為長榮大學入口的第一棟建築。

開啟竹構探索的契機……

「鋼筋混凝土(RC)和鋼構等,設計與製程早就非常成熟。包括木頭想切成圓的、方的,基本上都很好製材、加工,接頭鐵件早已現代化。竹子,可說是還要從老祖先的手工構築銜接到現代。」大藏的主持建築師之一李綠枝說。

另一位主持建築師甘銘源則接了一句:「不過,竹子就是難搞。」

這一對中生代建築師夫婦檔,2000年在宜蘭創辦大藏、繼而於2008年移駐雲林,和事務所夥伴已於台灣南北留下無數經典作品,例如花蓮秀林深山的西寶國小。RC等類型的建築他們仍然設計,也在持續實驗鋼木輕構造,是可以這麼繼續往前,但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埋下了他們探索竹材的種子。

他們與事務所同仁參訪了那次博覽會,驚訝展場中興建了一座當時世界最大的竹構建築――ZERI Pavilion[註1]。這棟兩層樓建築高8至14公尺,一樓面積廣達1650平方公尺,等於有4個籃球場大。

為什麼全球最大竹建築在歐洲?他們還得從南美洲進口大量竹子呢。李綠枝與甘銘源想起台灣遍地有竹,卻未曾實質進入當代建築體系、成為建材的選擇之一,「真的很可惜。」況且就遠的來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達成協議,2030年將停止砍伐原始林。在地的永續建材何處尋?

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竹林可說是廣義的森林,成長三至五年即成材,強度也夠。竹構年限到時竹材亦可歸塵,真正具有如假包換的再生力。

圖片名稱
台灣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且竹子成長三至五年即成材。(攝影:陳又瑄)
[註1] 精準地說,ZERI Pavilion的20根柱子為木構,屋架等建材則為竹子。

根據史地紋理 量身打造的桁架系統

無論如何,大藏實際將竹子轉化為具結構意義的當代材料,可就不像竹林生長之快了。大藏在2013年一舉建成雲林農業博覽會多樣態的竹建築群,直到今天那些竹構依然好好的,其中的棚架、廁所等且已轉為常設空間繼續使用。歷經十多年不斷試錯竹材處理與接頭設計等,為竹構打造結合鐵件或鋼纜的接頭,也一直進化中,持續為竹建築現代化的進程鋪路。

直至2022年,長榮堂透過結構性能的優化,更朝竹製桁架一樣能模組化的理想邁一大步了。

桁架與薄殼,是在現代大型空間中較常用的兩大類結構形式。甘銘源舉例,巨蛋這一種常作為運動集會空間的建築即是薄殼系統,能讓場中沒有柱子,曲面造型能有更多變化,竹子易於曲面表現。竹薄殼也是另一個未來可發展的方向,但造價將更為升高。

我們的生活空間很多建築(像是糖廠、體育館等)的結構,則滿多採用較規則化的桁架系統,通常是斜屋頂、矩形的空間。對大多數建築師與營造商來說,對鋼構、木構常用的桁架系統,不陌生。這正是大藏為長榮堂選擇這一種結構的主因:桁架換成以竹材製作,在營建體系易於被理解。而且它更輕巧,從廠中預製到現場組裝施工效能高,預算相對合宜,後續若要推廣大型的竹建築就容易被接受了。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長榮堂屋頂的跨距是18公尺,加上3公尺的出簷之後,屋頂直徑可達24公尺。由於室內無柱加上使用落地窗,視覺相當通透。

長榮堂的空間與桁架之所以為圓形,更具有歷史脈絡與地域意義。原來長榮大學校地從前屬於臺灣糖業公司,一、兩百年來此區最重要的經濟活動曾是製糖。而在工業化之前,傳統的製糖場所「糖廍」就是圓形的,重點是:它本來即以竹與木來建造。

如今此堂圓錐的造型與桁架,呼應了糖廍意象與材質,但是以當代建築手法為之。環繞屋頂中心點的是24組半月形竹桁架,每一組桁架,上弦竹桿為直線,採用較粗壯、斷面強度能高一些的孟宗竹;下弦竹桿則為曲線,採用纖細、這一次較易烤彎的桂竹。

大藏說明若是同樣管徑的竹管,桂竹強度優於孟宗竹,但前者高溫乾燥之後也較難彎曲。不過通常孟宗竹可以取到較大管徑(斷面)的竹桿,而且長榮堂桁架下弦選用的桂竹,這次也比上弦的孟宗竹細、反而比較好烤彎。權衡之下,決定讓桂竹負責起弧狀造型,同時具有受拉力的結構作用。

選竹之後,還不是單純將幾支孟宗竹與幾支桂竹組合起來即可。上弦由兩層孟宗竹構成,彎曲的下弦由三層桂竹構成,竹桁架靠近柱子處必須向外出簷,還得在下弦加二層桂竹。整組桁架再接著與上方的鋼構太子樓、屋頂板材,以及下方的RC梁柱框架等構件鎖固在一起。就這樣,變成層層上揚、韻律變化的圓錐形空間。

圖片名稱
彎彎的下弦不只為了漂亮,結構技師陳冠帆解釋,彎曲帶有懸垂且受拉的意涵,也表達了力量。有如拋物線的下弦,即是受拉力的自然線條。

結構以實作來測試 征服竹的不確定性

以上,描述的是成果。但若稍微理解竹子的有個性,即知甘銘源所說的竹子「難搞」,不是形容詞。

根據《從竹子到竹房子》(臺灣竹會出版)的研究,台灣竹子雖然空心,但相對質輕、彈性非常優,抗拉力等比木材好不少。禾本科的竹子維管束中水分不低,隔熱性也足。加上製作竹材僅在高溫乾燥時會有較多的碳排放,其他工序碳排放皆相當低,很有條件成為兼顧強度與環境的永續建材(見BOX 1)。然而這些優點的另一面有著需克服的弱處。譬如,砍竹子、運下山很簡單,但是如何控制竹子的澱粉質與含水率,預防發霉、蟲蛀與劈裂?

一路走來,大藏和林業試驗所、業者已嘗試出無毒的高溫乾燥方法,讓生竹變成耐久材。此外,又如何彎曲超容易彈回來的竹管?因為建築造型設計或需要烤彎、烤直等工序,大藏也正努力嘗試從傳統手工的方法提升效率。

其實,台灣百年來一直有竹家具、竹編等竹藝相關行業,南投竹山更是成熟的竹材加工產業聚落。雖然這些傳統手藝沒落了些,但完善技術與設備仍存,資深師傅也還找得到人。只是他們極少與當代建築界牽上線。

資深師傅蕭瑞歷(暱稱「老蕭」)在竹藝這一行數十年,2015年偶然來到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以計日的方式協助大藏建造園中「竹夢市集」的竹棚架。甘銘源驚喜發現這位師傅擁有竹作的一身絕活,決定邀他加入大藏竹構團隊成為主要成員,好能從一開始就合作實驗當代竹構,讓工匠技藝與當代建築接軌。這一次興建長榮堂,早在2022年二、三月現場組裝竹桁架之前,老蕭師傅已待在大藏向雲林斗六糖廠租用的空間「常民居」中,一人日復一日彎曲桁架所有的竹管。

「他用火烤的方式,總共彎了一千多支竹管,一天大約可以做出15支。」甘銘源說。李綠枝補充,「15支算多的,熟練的師傅才達得到。很多人一天做不到10支,有些竹子還會彎失敗……。」

圖片名稱
資深師傅蕭瑞歷事先彎曲桁架所有的竹管。(攝影:馬萱人)

2022年二月寒冬,筆者有機會參訪了常民居。眼見老蕭師傅一人就能將一根7、8公尺長的竹管一端綁緊、卡在鋼構模具上,再不停地移動瓦斯噴槍,順著竹管耐心烤熱以彎曲它、繼續綁牢。更厲害的是,他可以利用等待竹管冷切、定型的時間差,來回在兩組模具之間作業,等於能同步烤彎兩根竹管了。

雖擁有如此經驗老到的師傅施做桁架,並有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從頭參與長榮堂設計、精算整座建築的結構安全;然而竹構在我國尚未有任何建築法規、技術規範可以參考,這項自然材料的施作仍有不少不確定性,也是建築專業者走不進來的障礙。

在長榮大學的支持下,大藏與結構技師決定自我驗證,在工程發包之前先1:1製作一組竹桁架來測試結構,終於確認一組竹桁架能成功承重五公噸。繼續施作其他23組桁架,從業主到建築師都安心多了。

無論如何,老蕭師傅等人在常民居竹工坊內花了八個月製作完畢桁架。桁架從斗六運至台南歸仁長榮校區之後,現場乾式施工組裝桁架的時間,卻只需兩星期。看來竹建築要邁向現代營建體系,還有許多待努力空間。

以上,還只是打造竹桁架的歷程。若是竹的薄殼系統,因為它無法預製、只能現場施工,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註2]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長榮堂現場組裝場景。(圖片提供:大藏規劃設計公司)
[註2] 大藏所設計位於桃園八德的大湳森林公園,為一座小型的薄殼竹構,於2023年3月完工,值得期待。

完成不可能中的不可能

小型竹作工藝細膩的一面,這回在長榮堂則展現於十字架上。以風鈴形式打造的十字架不具結構功能,但也不只有造型與宗教象徵。它位於通風的太子樓之下,與陽光、與空氣是連動的。晨、昏之光隨著時間游移在十字架上,風拂竹鈴,則會傳來相互觸動的清脆聲音……。有意思的是,十字架有聲,另一方面舉行演講、表演等活動時空間卻是沒什麼回音,人聲、樂音等聽得頗為清楚。原來天花板是木絲水泥板,正可以吸收中高音頻的回音。

話說圓形空間具有儀式感,但也沒有指向性了。此時十字架與地面的銅條分割方向,則一起為長榮堂創造了軸線。室內的人有機會藉此望向舞台、及其後方的戶外大樹與小丘。此堂24等分的牆都是清玻璃,內與外、人為與自然、天與地,在此其實沒有一刀兩段的界線。

關於主結構是竹的長榮堂,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說,真的是「感動中的感動,因為實在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終於把它完成了。」

一路在當代竹構之路迂迴前行的李綠枝與甘銘源,也很謝謝長榮大學對他們的信任。比如試驗竹桁架的結構這件事,本來不在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範圍內(見BOX 2)。但是當他們向學校提議、想先施作一組桁架測試強度時,學校是直接實際支持的。

圖片名稱
屋頂的十字架風鈴則展現小型竹工藝之美。

長榮堂讓大藏再累積了一次當代大型竹構經驗,他們研發十多年的竹建材加工心得、設計心法,尤其是針對孟宗竹打造的系統化、可量產接頭,他們也從不藏私,純粹是希望,「竹構築不要在我們的現代建築中缺席。」大藏誠心邀請建築人前來同行。

李綠枝與甘銘坦承地說,台灣的竹構世界的確「海闊天空,因為沒什麼人在那裡。」「也可以說是蒼茫一片,都是找不到路的荒野。」

無論如何,正因為在陌生已久的竹林中尋尋覓覓,李綠枝回顧,這讓他們從單純的建築師,轉而更直接面對這種材料從源頭到施作的每一個步驟。大藏不斷地練習設計者該如何與相關的人、事連接起來,等於也藉著竹構重新探索了營造的產業鏈。

「這些竹作實驗有些已經夭折,有的還在苟延殘喘。但是我們不知不覺間好像織出了一個面。」李綠枝再以長榮堂為例,可以從中見到自然材的手工化、接著是自然材的產業化這些光譜。「而我覺得這光譜打得越開越好,越有手作的基礎越好。建築的文化性、工藝性高,將來想往工業化走,作品也會更有特色。這兩點並不違背的。」

圖片名稱

 

【竹構與木構之比較】
兼顧環境與強度,各擅勝場

圖片名稱

資料來源:《從竹子到竹房子》,臺灣竹會出版,2020年。書中還有更多竹構、木構與鋼構、鋼筋混凝土的比較,本表並將造價更新至2022年底。2023年開始因人力物價通膨等因素,造價皆提高。竹構約8-12萬,木構約9-14萬。

表格製作:馬萱人

 

 

【優化竹建築,產官學急需合作】

「其實只要有營建規範,建築師不用再測驗結構的,例如RC、鋼構等結構計算都很成熟,只要遵守就可以了。」李綠枝解釋,但台灣關於竹建材的研究與法規都還很缺乏,他們只能自己來了,而且是針對基本的載重問題。其他如竹構的拉力、側向力與接頭強度等,都還有待政府與學術單位全面的科研計畫。

而且長榮堂竹桁架雖然已做到預製,畢竟還是靠一位師傅慢慢手作,實在快不起來。施作大型竹構如何能更省工、有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大藏團隊很期待產、官、學能攜手進化。

將竹產品往二級產業推進,例如以類似「集成材」(CLT)的模式來製造竹材是另一個方向,但可能要更大的工業和市場量能來支持。

農業委員會副主委黃金城去年11月參訪了長榮堂,聽取了大藏簡報,相當驚喜台灣的當代竹建築成績已如此多。他的感想是,公共建設中應當優先考慮這一類永續建築,好引起帶頭作用。長榮堂的精彩表現與可接受的造價,讓他對竹構的未來有信心,他提及台南後壁的「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已由農委會主管,也許能試試看在此區打造一些竹建築。

另一個好消息是,行政院於2021年啟動的「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其中營建署建築研究所關於竹建築薄殼系統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今年起,林務局也會將竹桁架與竹薄殼的結構性能研究,納入竹產業科研計畫。台灣竹建築的探索,有更寬廣的路徑可以前進了。

 

Project Info
作品資訊
────────────

圖片名稱

長榮大學長榮堂
事務所:設計、監造――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師――甘銘源 、參與人員――游秋水、陳妍瑄、專案管理――游秋水、竹構工藝――蕭瑞歷
顧問:結構――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冠帆、張家維  電氣――賢能水電有限公司
            照明――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空調――彥輝冷凍空調技師事務所
營造:開宏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業主:長榮大學 座落地點:臺南市歸仁區長大路一號
主要建材:竹構、鋼筋混凝土、鋼構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