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建築師與他的一條街01】好土書店×臺北雙連「宮前町」大溝:河就在我們的腳下,河從未消失

【建築師與他的一條街01】好土書店×臺北雙連「宮前町」大溝:河就在我們的腳下,河從未消失

2023.01.16
圖片 - Jimmy Yang
文字 - 整理|林美慧
文字 - 整理|林美慧
圖片 - Jimmy Yang

五○年代臺北盆地快速改造,建築迅速長滿牛埔仔最後的水田,民生廢水就近亂排,水溝開始承載臭的污名。而後它們逐一被加蓋,消失在城市居民的視野間。但河並沒有逝去,在城市建築的縫接地帶,在不規則的巷道紋理間,河還存在。河就在我們的腳下,河從未消失。——好土書店代表.黃同弘

連一號出口,繁忙中又透露悠閒的新中山現行公園邊,從大榕樹旁轉進小巷,一道寬約一米八的溝圳因工程開發而重現在鄰里居民眼前(2019),泥土的翻攪掘出好多鱔魚和土虱,世居此地的阿公阿嬤圍觀討論這,說:「得好好放生才能活啊~」大家舊時門前小圳的回憶一時全湧了上來,這該是條老活水吧?老屋、活水和彎延不規則的巷弄……

百年水路,好土書店的開始

「我們是一群關心地方文史和社區關係的里民,因著對文資一定的敏感度,想為這條重見天光的小水道驗證身份而請命,希望能透過學者專家協助鑑認其可能的文資身分和歷史價值之後,再決定其後續施工方式或多元活化做為社區營造熱點的可行性。如果證明是早年灌溉台北西區的霧裡薛圳末端牛埔支線,又是雙連陂消失的邊界痕跡,那便是彌足珍貴的老台北西區水文地景的活歷史教材,其價值絕對可以在不同的當代時空,透過新策略新工法的活用,實踐出嶄新空間面貌並凝聚新的社區意識,萬萬不可用快速廉價的工法草率處理。」

2019年10月,臺北市水利處在中山北路二段84巷施作下水道工程,工程進行間將下水道開蓋後,在附近執業的室內設計師施建邦發現這條大溝竟露出不尋常的砌石以及紅磚,憑著敏感度,找來了社區規劃師、里長、居民、還有歷史地理學專著《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的作者黃同弘,讓這條雙連大溝意外開啟了一段百年水道的身世追尋之路。

原來在移墾時期,先人引水為圳、攔河為埤,臺北盆地裡除了雙連埤,還有上埤、下埤(也在中山區)、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等等,淡水線列車走在雙連埤上。而公共埤圳的時代, 舊式埤塘逐一被排乾,進一步規劃灌排水路,比如中山北路二段84 巷所在周邊的牛埔支線、牛埔排水與這條大溝,黃同弘說:「我們開始走它的上游下游。許阿婆家門前的蜿蜒,你走著就知道有一條河;新庄子西邊的地勢起伏,你走著就知道有一條河。比對歷史圖資,你可以一條一條找到河的名字。」

圖片名稱
「宮前町」大溝引起一連串的社區運動,開啟了一段百年水道的身世追尋之路。

可是在現在的臺北,每一條圳溝都已經消失了啊?

河被看見,故事就重新浮現。

這兩年多,經過許多人的努力,這條大溝被打開,附近居民們以舊地名為大溝取名為:宮前町砌石大溝,設立解說看板、野花園植栽,不時會看見施建邦、黃同弘在大溝為植物澆水、在大溝裡清垃圾,還有,他們因此在附近72巷開了好土書店,經常帶著人來到這裡敘說老居民在大溝玩水的記憶,以及不過六十年前,臺北還是水鄉模樣的地景故事。

圖片名稱
因大溝運動而相識、聚集,施建邦與黃同弘打造好土書店平台,繼續往理想前進。若在好土書店看不到施建邦與黃同弘,經常就是在前往「宮前町」大溝的路上。

「河就在我們的腳下,河從未消失,我們還來得及把河找回來。」就這樣雙連大溝意外開啟了一條百年水道的身世追尋,以及,誕生了閱讀以土地為名的好土書店。

河就在我們的腳下,河從未消失

從大溝再回望因此而展開的好土書店,尋常的中山北路二段72巷三層樓民家,但在施建邦打開天井的鐵皮屋後,一切變得不一樣,一樓書店就能感受風與光的流轉,偶爾傳來隔壁三餐尋常的煮菜聲響,當然還有雨天滴滴答答地落雨聲都交織了書店的風光。

「一條被隱藏的大溝能不能建立起更細緻的水文圖資?以大溝為圓心,放射出去的水文脈絡經過社區不起眼的小徑轉角蒙塵的地理珍貴記憶能否重現?」施建邦說,他們期盼由大溝為起點結合社區教育資源,好土書店就是這樣的平台,希望將珍惜敬重常民生活文資的觀念植入下一代孩子心中,這是大溝給予的珍貴一課。

圖片名稱
地理航照、史料發掘、生態調查,空間角落也展現著主理人在意的視野。

而這一課也讓我們省思,不讀書讀手機的年代,為什麼一座城市需要獨立書店?或許,我們需要它標示這座城市的位置與價值,我們需要它發揮盛載的獨特意念與實踐社會理想。

如果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它的獨立書店,從進書的方式、從選書的觀點、從空間的呈現方式,不僅標示這座城市的位置與價值,每座城市的獨立書店也成為驅動城市轉變的關鍵力量,如同好土書店與珍貴的大溝 。

────────────

圖片名稱


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所以設計|施建邦
之前這裡是一個生活道具的小賣所,後半部是工作室和倉庫,施建邦把吧台移到前面,並將天井打開讓風可以對流。中山區民宅後院多是加蓋,不太可能出現像這樣打開天井的設計,在好土會聞到隔壁媽媽日常煮飯的味道,會看到後院琳瑯滿目的鐵窗,那才是大家回到家裡的尋常風景。

圖片名稱

好土選書 READING LIST

好土home to,是風土,是家之所向、棲居所在,好土的選書都來自黃同弘的理想堅持與不斷的測試,在那之前,他從航照判釋、史料發掘、生態調查、到上下游走讀,天天都在看水溝,因緣際會在這參與了兩年社區工作,還養成了每次經過都跟巷口裁縫周大姐打招呼的好習慣。
施建邦笑說,好土的選書都來自黃同弘的堅持與任性。他們在店門口標示著地理人文食物記憶等關鍵字,而黃同弘都這樣跟客人介紹好土:「我們是一家以地理為核心選書的書報攤,在這裏你會讀到歷史地理學的著作、當代小說但地理作為其中主要關鍵的核心,散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書寫、風土飲食,而空間中最顯眼的上面這排是我們開幕至今都在舉辦的左岸人類學書系的書展。」

 

圖片名稱

 

好土書店

一間關於地理.人文.食物及記憶的小書攤
一個向社區及人群涵容的活動場域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2巷20號1樓
02 2511 2806
週一到週日中午十二點半到晚上六點半/每週三公休
提供咖啡、茶飲、點心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2〈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建築師與他的街

點擊下方圖片看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