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 Travel ]

縱谷的永續智慧|與萬物同席:一碗湯一口飯,守住人與土地的連結

在花東縱谷,一碗湯不只是料理,而是一份與土地的約定。 從野菜湯到果醬保種,部落把日常飲食變成文化的保存術。 這些以在地食材烹煮的料理,承載著世代智慧與共生哲學,並在「縱谷原遊會–部落食樂園」化為一桌桌故事,邀請人細細品嚐。
餐桌為路,通往縱谷的日常
花東縱谷的美麗,不只來自壯闊的山海,更因世代生活於此的原民部落而深具厚度。在這片土地上,料理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族人和自然的共生故事。
今年「縱谷原遊會–部落食樂園」雖在八月底落幕,但屬於部落的餐桌日常並沒有結束。野菜、穀米、香料與果物,依舊在菜園和廚房間流轉,化作一道道帶著故事的料理,邀請人們放慢腳步、親身走進部落,感受文化的紋理與生活的節奏。
五年來,部落食樂園以「飲食」為引,帶更多人走進縱谷。品嚐的不僅是料理的風味,更是文化的脈動:從傳說與神話,到種子療癒,再回到食物與文化的「保存」。燻曬、醃漬、發酵,不只是料理技法,而是世代族人與環境共處的智慧。近百道料理匯聚,勾勒出「從土地到餐桌」的軌跡,也讓人看見飲食如何承載記憶。

一碗湯一口飯,留住土地的智慧
來自花蓮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端出現炒野菜與南瓜野菜湯,以南瓜為湯底,加入秋葵、龍葵、木鱉子葉、紫背菜、長豆等部落常見野菜。
這些野菜蘊含太巴塱部落媽媽(ina)的永續哲學:只為自家餐桌栽種,吃多少種多少,不噴藥——因為「這是要給家人吃的」。適度取用、友善耕作,讓野菜文化得以世代延續;清甜回甘,不只是健康,更是一份對土地的承諾。

阿美族人自古被稱為「嚐百草的始祖」,走到哪裡都能在山林間找到可食植物,甚至以野菜釀酒、製作酒麴。不同植物釀成的酒麴風味各異,也展現文化的多元與豐富。

在玉里,織羅部落以「台灣飯」講述與土地的深厚連結。紅米、紫米、小米、白米與糙米混合的一碗五穀飯,背後是小農堅持友善農法的成果。與都市精緻白米的單調不同,織羅米的多樣色彩不僅豐富口感,也象徵對大地的敬意。玉里本就是稻米大鎮,約八成農民以種稻為生,「織羅米」因此享有盛名,而「台灣飯」更讓每一粒米成為土地與人的見證。

阿美族長者習慣留下豆類與稻米作為種子。正是這樣的保存,讓紅糯米、紫糯米能延續至今,也讓阿美族的釀酒文化代代相傳。每一顆被留下的種子,都是人與土地緊密相連的智慧與堅持。
香料與果物,山林裡的飲食再生
在秀林太魯閣的加灣部落,料理說的是山林的語言。「刺蔥油雞」以刺蔥煉油、烘烤,讓簡單雞肉層次更豐富;「馬告鳳梨酥」把原生香料帶入甜點,展現保存與創新的交會。這些香料不只是調味,更是族人依靠山林生活的文化軌跡。

卓溪的「花子好食」讓過剩水果重獲新生,熬成無添加果醬,搭配布農 dina 們種的特色穀物與有機米,製成米布丁。稉小米、糯小米、油芒、紅藜、龍爪稷與山胡椒鳳梨果醬的組合,延續布農族的保種智慧,也傳遞珍惜食材的精神。

另一頭,中正部落的「嗡嗡私廚」以冰鎮番茄,結合在地蜜雪芒果與酒糟兩款調醬,詮釋布農的釀酒文化與土地信仰。從芒果、檸檬到番茄,食材多來自小農或阿嬤的菜園,並善用格外品、減少浪費。這些料理不只是創意菜餚,更是文化延續的方式,讓人看見餐桌如何成為再生的舞台。

吃進祝福,與萬物同席
一碗清甜回甘的野菜湯,一口沁涼帶著酒香的冰鎮番茄,背後是小農的堅持,也是部落媽媽的菜園心意。這些料理傳遞的不只是味道,而是一種「萬物有靈」的飲食哲學。餐桌成了自然的延伸,每一次取用,都是與土地共享的溫柔姿態。
從在地食材到燻曬、醃漬、發酵等保存技術,部落把生活智慧化為日常,讓文化記憶在每一道料理中延續。這樣的餐桌,不僅飽足口腹,更在潛移默化中療癒身心。

當我們順應自然、吃下原型食物時,入口的不只是健康與美味,而是一份來自土地的祝福,一種與大地共好的信念。所以下次走進縱谷,當你坐在部落的餐桌前,不妨放慢腳步,細細品嚐——嚐到的,是豐富的山海滋味,更是一份文化與土地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