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 Travel ]
【里山旅行.花蓮豐濱】新社部落:噶瑪蘭族文化基地,慢慢來的生活哲學
今(2018)年10月,一支名為「八個傻瓜」的米,正式進駐了花蓮市農會花商超市、田浦夜市與自強超市,外人看來尋常的鋪貨行為,對於新社部落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新社部落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是全球唯一噶瑪蘭族最大的聚集地,也是溪水流經上游的土地聚落後,從海岸山脈流向大海的出口。
新社,噶瑪蘭語是「萬物養生之地」的意思,擁有全台最大的臨海梯田,緊鄰太平洋,迎來從海面上吹來的水氣滋養。先天條件讓這裡的土地適合種植,然而隨著部落年輕人外出工作與人口老化,越來越多良田休耕,漸漸地難以想像再現梯田豐收的景象。由新社部落發展協會發起的「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卻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的輔導下,讓這個場景不再只是奢求,他們不僅在部落梯田上成功地種出好吃的米,更帶領新社部落轉往有機農業與里山聚落的發展。
拿起鋤頭闢出一塊田 傳承務農文化
「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是與花改場合作,全台首例以稻田天敵棲地營造試驗的田區,「還好有花改場,真的幫了我們很多忙!」新社部落發展協會宮莉筠理事長一開口就這麼說到,因為在此之前,宮莉筠與幾位噶瑪蘭族親人,從2013 年就開始自行耕作老人家留下來的山坡地,只不過年輕人有心卻沒經驗,宮莉筠坦言,第一次拿到原生種稻穀,還是從網路上學習發芽技術,以相當克難且蹩腳的方式在種田。
其實,來到新社部落前,宮莉筠是專業諮商心理師,還擔任過花蓮縣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原先只是為了專心照顧子女而回歸家庭,但是這位噶瑪蘭族媳婦,一回去就全心投入部落,不僅藉由「巴特虹岸飛魚小組」、新社部落發展協會推動噶瑪蘭文化,更拿起了鋤頭親自下田去,一起參與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的成立與運作。
宮莉筠選擇從農業切入,是因為她認為「務農」也是部落文化重要的一環,需要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傳承下去。所以「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除了種植,也開放給新社國小的學童們做田間教室,讓孩子們參與了插秧、除草、施肥、撿福壽螺等水稻生長的歷程,收割之前,還會舉辦田裡寫生,以畫筆留下稻穗成熟的景象。宮莉筠說,現在這個結果看來似乎很美好,然而也是經歷多次挫折後,在花改場的輔導與眾人的堅持下,才有機會實現初衷:用自己的土地種出好吃的米。
從梯田到海洋 有機耕作的生態力
這片與花改場合作的有機試驗田,因為休耕多年的緣故,土壤得到充分的休息,累積了有機質,正好適合有機栽培。經過花改場的評估與建議,選擇種植台梗2號,並使用米糠除草以及綜合性病蟲害防治資材來進行試驗。更引進台灣首例的田埂植被,藉由在田埂上種植各種原生花草,營造多樣生物棲息地,增加寄生蜂、瓢蟲、長腳蛛的數量,可以幫忙吃掉田區的害蟲。「農業是一切的根本」,宮莉筠認為,復耕水稻,除了為部落開闢生產路徑,有機種植更是維護生態的重要環節。
「自己的海洋自己顧」,只要山上不施藥、不用肥,就不至於造成海底生物的危機,所以新社部落也參與全台首例的部落自主監控珊瑚礁生態計劃,在中研院珊瑚研究學者陳昭倫的指導下,部落族人把陸地溪流當作起點,先恢復溪流生態,將水引到水梯田,再利用生物吸收,讓有機物質在進到海底之前就已經消化,這麼一來,就降低了來自陸地的汙染。而要保持這樣的環境條件,不用農藥、不施化肥,降低任何外來干擾,就成了梯田耕作的必要條件。
「把山林照顧好,海洋就會健康」,這樣的觀念與作為,新社族人有共識,不過技術上仍有重重考驗。像是當初有機稻作的第一期,老是被負泥蟲咬得葉片都白了,造成植株枯死,嚴重影響水稻產量與品質,還好後來花改場建議施用菸草水防治,效果很好。
跟著花改場學 田間管理更上手
宮莉筠就說,雖然噶瑪蘭族從一百多年前就開始種稻,但是年輕人接手,還是得從頭學起,很多專業知識都是從花改場來。例如生態系統服務,是在保有原生種植被的前提下,於田埂上種植菊科植物,利用菊科植物開出的金黃色花朵,來吸引瓢蟲和寄生蜂,牠們是飛蝨、葉蟬、螟蛾類害蟲的天敵。宮莉筠說,這種做法一開始還引起部落老人家的好奇,「怎麼年輕人種稻,田埂都不除草啊?」
此外,不同於宜蘭地區採取作物共生栽培,「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是採取黃豆、黑豆、苦蕎等雜糧輪作,這也是花改場傳授的概念與技術。輪作有什麼好處呢?由於不同作物的根系深度、吸收無機元素的比重、土壤裡的生物群都不同,採取輪作可以促使土壤養分得到均衡使用,特別是水田(水稻)與旱作(豆類)的輪作,不但可以改善土壤通氣性,減少有害物質累積,改變土壤生態環境,還可以增加肥力,更讓田間管理方便許多。
宮莉筠說,有時遇到病蟲害、鳥害,農友也會立刻諮詢花改場的負責單位,相關人員幾乎做到個別「一對一」的照顧。花改場也會根據部落需求,開設各種雜糧蔬菜班、水稻試驗田等課程,尤其種雜糧的失敗率很高;花改場除了技術協助,也提供友善資材的使用建議。
由於「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的夥伴們,每個人都有其他本業,務農也需要代工人力來協助,因此花改場的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術,讓年輕的新手農夫,擁有對抗各種天然災害的裝備,務農得更有信心了。因此不論是種水稻、黃豆、黑豆還是苦蕎,一律不用除草劑,也不用化肥,更不灑農藥,連防治福壽螺的苦茶粕都不使用,不但徒手一顆一顆撿,還採取人工除草!一開始部落的老人家還會在田邊走來走去,叨念著怎麼現在還在用20年前的方式種田呢!
慢慢來哲學 生態永續的真諦
為了改善部落長期以來農田水源供應不穩定的問題,花改場也會幫忙向農田水利處爭取經費與計畫,協助修繕部落水路。水源供應穩定了,再加上病害防治有利,原本每分地可提供六包60公斤稻穀的產量,今年已經提升到八包!只不過,宮莉筠坦言,有機種植的基礎成本很高,尤其為了保存稻穀新鮮度,還添購了冷藏櫃,從產量來看還是無法攤平的。
然而有機種植有利於生態永續,這是部落的共同目標,因此儘管新社部落擁有美麗梯田與無敵海景,也同時在推動生態觀光,部落族人彼此之間都有共識,並不急著「賺觀光財」,而是要發展在地有機農業,讓所有「建設」都必須對部落生態與文化有幫助,唯有妥善且正確地使用土地,才能真的留住屬於族人的土地。
2016年,花改場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合作,邀集新社部落、復興部落、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水保局花蓮分局籌組成「森- 川- 里- 海」生態農業倡議的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平台,宮莉筠認為,這對部落產生極大的正面影響!因為隨著這個平台的成立,花改場不僅引進各種農業資源,也讓新社村變得更知名;2017年更出現了以「互助而後美好」為主題的米粑流濕地藝術季,邀集東海岸藝術家及國外的藝術創作者,以裝置藝術來詮釋「里山倡議」,展現人、自然與生態和諧共存的關係。
不過,考慮到部落的人力與承載能力,「慢慢來」可能更有利於部落的永續發展,宮莉筠認為,還是要先把基本功練得更紮實,例如「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也是在花改場的協助下,慢慢從0.1公頃擴展到3.1公頃,直到品質穩定下來了,今年才正式走出部落,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新社部落與噶瑪蘭文化,進而共同護持美好的臨海生態。而對於族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如果部落老人因此看到年輕人有想法、有體力,願意把農地租借出來,也許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回到部落來了……
|||| 里山筆記 Tips
✣稻田天敵棲地營造:是指兼顧物種保育、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的耕作方式,例如自然農法的農耕方式,就是在水稻田邊栽種馬利筋、扶桑花、桑樹等綠籬,增加了農田植物的多樣性,營造出瓢蟲的棲息地,就可用來防治飛蝨和葉蟬。
✣台梗2號:屬中晚熟稻品種,自插秧至成熟,第1期約作143天,植株稍高,稈強,不易倒伏,肥效性佳,再生能力強,是適合兩期作田栽培之品種。米粒飽滿,米飯風味佳。
✣菸草水防治:菸草含有菸鹼,俗稱尼古丁,這種生物鹼對人、畜具有毒性,菸草水可作為殺蟲物質,自昆蟲口中及外皮侵入,揮發氣體則可從氣門侵入,可有效防治蚜蟲、椿象等害蟲,使用時應避免吸入或皮膚接觸。
✣雜糧輪作: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採取水稻和蕎麥輪作,以及黑豆和蕎麥輪作,第一期是三分之二種水稻,三分之一種黑豆,二期繼續種水稻,收成之後種蕎麥。採收的雜糧例如黑豆與黃金蕎麥,部分會藉由加工技術做成黑豆茶包或蕎麥茶包,增加雜糧的附加價值,並行銷新社部落的特色農產。
✣土壤通氣性:土壤的孔隙大小,會決定水分和空氣的存在空間,間接影響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植物輪作可以改變土壤結構,讓土壤通氣性較佳,更有助於農作物及土壤生物的存活。
新社部落•全球唯一噶瑪蘭族的最大聚集地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 沿台11線行駛至43.5K處
➣里山地景導覽預約
電話:0929-083-813(宮莉筠理事長)
全球唯一噶瑪蘭族的最大聚集地
全球少數保有香蕉絲編織工藝的族群。
全台首例自主監控珊瑚礁生態。
2014 年全台首例稻田天敵棲地營造試驗。
2016 年組成「森- 川- 里- 海」生態農業倡議的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平台。
本文刊載:《東部里山製作—臺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
(2018年出版)
本書是為了推廣生態農業及里山棲地環境營造技術,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研發成四套可供專業環教人員與一般民眾操作的教案,讓想嘗試推行生態農業與營造里山棲地的人員與業者,獲得一份為台灣環境量身打造的里山製作指南。
出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下載連結: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