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構竹林鐵05|專訪】陳鈺雯設計師:拾光隧道,以竹拱拾起嘉義林業的時代光景
────────在竹構啟動中最年輕的建築人,2013年從成大建築畢業的她,過去在大藏的數年經歷讓這次實構更駕輕就熟,憑藉著過去對竹構的理解,這次又前進了更多。大膽地運用「膜構造」作為屋頂鋪面,因受限於預算而用了「溫室農膜」的方案來降低經費,但這樣既創造了俐落的型態又可有充分遮風擋雨的屋面,極為輕巧的雙重拱圈錯落般的交疊,讓竹構的彎曲型態與光線直線透入予以交錯!是一進入阿里山林業村所就會看到招牌竹構!
竹構最困難的是它的定型,但她充分理解這點,並巧妙地運用了「拱的型抗」,以及專注在竹「彎曲」的工藝製作上,漸漸地1:1長成了令人驚人的樣貌。——策展人/陳冠帆────────
○ Program
拾光隧道
陳鈺雯
長6.9m×寬5.2m×高2.8m
孟宗竹、桂竹、溫室塑膠膜+針織網
嘉義製材所園區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穿越光影交錯的隧道,過往鐵軌運送木頭的影像慢慢浮現,旅人拾起過去那些逝去的美好時光,曾經遺落的歷史碎片,被重新撿了起來。以拱形的竹子,乘載歷史的重擔;三種拱形,共同交織出穩定的結構,並創造出鐵軌般的光影。(文字提供/陳鈺雯)
以常民竹材,再續阿里山林業的繁盛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的展場之一,是已於1963年停止營運的嘉義製材所。不過,製材工廠、上有一段神木的板車,以及乾燥室前展示木材加工、堆疊過程的裝置等,依舊默默矗立。阿里山區曾繁盛半世紀的林業,似乎僅是暫時拉住煞車。
設計師陳鈺雯選擇在上述三點之間搭起《拾光隧道》,則高度隱喻著:森林鐵路上的運材小火車,彷彿將在某種意義上再度奔馳。不妨想像,那板車若穿過竹隧道,原始神木就會化為木材。一道道光線射透竹拱屋頂,爍爍閃閃,又似小火車行越林間的光景。隧道地面的枕木,更是本來鐵軌遺構。
然而,陳鈺雯並非只是複製、貼上嘉義林業史的殘片。她除了藉作品與那些遺跡、與觀者多方對話,進一步的理想是,以竹材(廣義屬於木業產品)創造全新結構,同時提升竹建築的耐候性,這些正是此展的策展命題。巧合的是,製材所在2002年也曾是竹子加工的基地。
由竹拱橋發想,打造全新結構
單從《拾光隧道》乃由3個曲率不同的竹拱穩定組成來看,陳鈺雯已經為竹結構帶來新面向。拱,是常見的建築結構,土、石、混凝土或磚頭等皆可建成。但是她選擇以直徑與厚度不均的竹製作複雜的拱,本身就是突破。加上這件作品最初是將竹構拱形設想為模具單元,好讓每個單元就像能套疊的椅子,中型貨車即能運送也方便組裝,亦是為竹材的系統化發展鋪路。
無論如何,曲率說說簡單,但要以竹子呈現可無法隨心所欲。陳鈺雯曾在擁有豐富竹建築經驗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深知竹子是好適合彎曲的自然材料,但這必須以瓦斯噴槍搭配特製輔具以高溫慢慢地烤彎,沒有三兩三的師傅還真做不來。尤其,她設計了49至71度、三種越來越陡的曲率,「想試看看它的極限在哪裡。」
資深師傅加持,完成竹構實驗
力助陳鈺雯完成這場實驗的專家,是來自南投竹山的資深師傅陳慶來。擁有四十餘年竹構經驗的他,遇上設計師提出他沒作過的設計時也願意突破。第一次跨界合作的陳慶來,也很執著於出道作品的呈現。他對第一批現成竹材不滿意,還乾脆回到竹山、自己去砍了好幾次適合烤彎的孟宗竹。在那還會自建竹屋的年代,不也這麼從零開始?
由於竹子彈性超強,陳鈺雯原本設計了一片鋼構底部以固定竹拱,後來修正為RC(鋼筋混凝土)基礎座、並以鐵件連結基座與竹拱,好避免竹管彈了回來。厲害的是,那些基座也都是由陳慶來與他的助手陳昭雄施作,他們從前就是專門蓋竹房子的匠師。
這一群越來越少、包括泥作、製作零件等都不陌生的竹作專家,在「臺灣竹會」近年努力地發掘與媒介之下,有些人轉而與建築師合作、互相激盪創意與工法。臺灣新一代竹建築,因此越來越走出自己的路了。
溫室農膜新用途,增加竹構耐候性
另一項頻繁出現在常民構築中的材料,也為《拾光隧道》貢獻了加強耐候性這項功能,那就是溫室常用的農用塑膠膜與針織網,多用於覆蓋在溫室屋頂與牆面。陳鈺雯選擇了白色、透光的農膜,包覆在竹拱外層,這不只能讓竹構防風防雨,陽光也能穿越,維持了光影展演的舞台。
整體而言,《拾光隧道》可說是一座有頂蓋、有建物面積的準建築了,不只是裝置藝術。在結構上,陳鈺雯也已與「構竹林鐵新銳展」策展人、結構技師陳冠帆反覆討論、精密計算,作品基本上置放一年無虞(其他五件竹構亦是),甚至預定讓它們挑戰一年以上或更長的壽命[註]。
更久之後若有機會再見《拾光隧道》,它也將與林業遺構一般,由光陰抹上了另一番韻味。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陳鈺雯設計師對竹材應用 的心得反饋
────────
Green Media 《拾光隧道》的竹構拱形,原本希望在工廠就製成模具單元、再堆疊與運送至展場組裝,不過後來並未如此執行。請問改變工序的原因是?
陳鈺雯 陳慶來師傅和我討論之後,考慮到將基礎座與接頭的位置先定下來,再一邊鎖住現場製作的竹拱,會比較準確,就沒有在工廠做好竹拱了。我的經驗是,竹材彈性很大,通常設計時想像的都是非常精準的規則,但到了現場竹子不一定適用這些規則,會變化的。不過設計圖還是要畫,這至少有個基礎,比較能掌握細部,接下來再調整、選擇做法就好。
Green Media 國產竹材有機會規格化與量產嗎?
陳鈺雯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甘銘源建築師,也是「臺灣竹會」理事長,他就很想往這一方面推動。不過現在的竹建築數量與規模還不大,竹材需求沒那麼多,很少有業主願意嘗試這樣特殊的自然材料。但是我們曾有繁榮的竹材產業,竹山在日本時期開始發展的各級竹子採收、加工的產業鏈,直到今天仍在。台灣竹林分布很廣,將來應該有機會更方便利用國產竹材的。
────────
拾光隧道
設計團隊:陳鈺雯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工程顧問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
工程團隊:陳慶來(竹構)、伸茂溫室工程(農膜)、丞逸照明企業(燈光)
尺寸:長6.9m×寬5.2m×高2.8m
材質:孟宗竹、桂竹、溫室塑膠膜+針織網
展出地點:嘉義製材所園區(嘉義市東區林森西路4號)
[專題]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開展時間:2021.10.22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業園區/每週三至週日09:00~20:00(特別開放夜間時段至2022.1.10)
嘉義竹崎車站/每日09:00~21:00
⌖ 竹構模型展 & 臺灣竹.潮: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每日09:00~21:00(展期至2022.01.10)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承億文旅集團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