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首頁專題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構竹林鐵06|專訪】葉育鑫建築師:竹粼,彷若重現製材所貯木池上的粼粼波光

【構竹林鐵06|專訪】葉育鑫建築師:竹粼,彷若重現製材所貯木池上的粼粼波光

2021.10.25
圖片 - 構竹林鐵新銳展|攝影:朱逸文(原間影像工作室)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構竹林鐵新銳展|攝影:朱逸文(原間影像工作室)
────────
葉育鑫建築師是我近年來少見的實作派建築師,紮實的動作,凡事都以直球的態度面對,以及永遠堅定與真誠的眼神,好像什麼事情在他身上都可以完美落地;這次他設計的《竹粼》回應了在嘉義阿里山林業村最原始的「木構記憶」,大量的樹木經過搬運來到製材所後置於湖上的載浮載沉,而葉建築師拿著這樣的「動態」作為竹結構的設計。本次展覽有兩個「可動結構」,《竹粼》即為其中一個!
另外,從施工構法來回應設計的做法,讓搭建中的順序宛如過去古時人民運用人力即可施工的智慧一樣,僅僅是透過撐住、挺起、下彎、交錯、穩定的重複組合(diagram),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空間,這也完全反映了竹子彈性的能力啊!當時看到這方案的提出,心裡默默思考著、想著能做些什麼之時,竟發覺葉建築師所設計的構造好像已渾然天成了!
——策展人/陳冠帆
────────

Program
竹粼
葉育鑫

長9m×寬5.5m×高4.4m
孟宗竹(高溫乾燥)、桂竹(高溫乾燥、水煮殺青)、竹片、防水布、麻繩、金屬鐵件、廢棄實木邊材
嘉義製材所園區

圖片名稱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位在製材所園區建築群北方樹林中,也是舊時製材所貯木池的池畔。「北沼垂竿趁嫩晴,枕流檜木眼前橫。」昔日的製材所貯木池除了浸泡原木材的功能之外,也是當時周遭居民、孩童的重要生活場域,可做為對當時嘉義木業集體記憶的代表。
我們在此置入一處能供人停留、眺望、沉思的空間,並延續竹子的彎曲狀態(Bending moment),如粼粼波光;藉由這種延續性的諧振,與此場域的時空對話,讓風、光、樹蔭皆能存於其中,與觀者最本初的感知融合。(文字提供/葉育鑫)

初次摸索竹材的耐候性

今年9月初,《竹粼》施工期間來了個強烈颱風警報。它的設計者、建築師葉育鑫不是立刻停工,反倒加緊趕在颱風來臨前完成。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竹構的結構與耐候性,本來就要接受長期測試。」葉育鑫說,那麼,不如讓《竹粼》及早面對風雨考驗。關於竹材,他從前只做過裝飾用的竹圍牆,這回首度以竹子為主結構體來設計,他也很想知道答案。

「竹子這種材料,真的跟我們的想像有很大落差。」葉育鑫補充舉例,剛開始設計時,很容易把竹管想成竹筷或筆,覺得將竹子彎一彎、克服一些接點即能搞定,所以設計圖上的竹子不只有單一向度的彎度。

圖片名稱
在面對不甚熟悉的竹材時,最初的設計與後續的實作,產生了很大的落差。(施工照片與設計圖面由葉育鑫提供)

挑戰做出有彈力的竹地板

無論如何,多向度的彎度即使只有一點點,竹子就是做不到。況且,《竹粼》的地板還設計為有彈性的。葉育鑫思考的是,竹子是否可以透過雙向的結構拉力形成平衡、做為樓板系統?平衡之後,人走在竹地板上有些震動,也能藉此展現竹的彈性;更是進一步想到,這次實驗未來或有機會成為竹橋的原形。

正因為竹子頗具彈性,施工沒處理好就會回彈;同時,砍取竹管也必須在端點留下竹節,才更有強度。這些工法都需要經驗,葉育鑫選擇將《竹粼》交付給南投竹山「仲夏夜竹工坊」創辦人余偉智,以豐富專業來施作。

不過葉育鑫到了裝置現場,還是被余偉智「嚇到」。

圖片名稱
這次的作品或許是一次對竹材的實驗,未來有機會成為竹橋的原形。(設計圖面由葉育鑫提供)

從取材就開始思考構造的竹作職人

原來,看過設計圖的余偉智至山上砍竹時,早已物色好哪一根竹子該放在《竹粼》的哪一個地方。像是有些竹子會從石頭縫鑽長出來,這樣的竹子天然彎,很適合做為需要彎度的結構。葉育鑫坦白,竹作匠師很懂順其自然地取竹材,真的是他們團隊未曾預想的過程!

主結構採用竹子之外,《竹粼》也複合運用了木料,依然扣合此展與嘉義林業史相關的主題。作品屋面使用了木頭製材後邊邊角角的廢料,修整成適當大小再釘至次結構上,既不會破壞主結構,又像雨淋板般可防雨防曬。據葉育鑫所知,這種邊角料還沒有太多人再利用至構築上,但它不貴又環保,將來維修若要抽換也不難,不妨試試看。

圖片名稱
作品屋面使用了木頭製材後的邊角料,裡外都完整呼應嘉義林業史相關的主題。

與不再存在的貯木池對話

《竹粼》的位置,則刻意選擇嘉義製材所貯木池旁的小土丘。貯木池周邊不只曾是製材場地,也曾是嘉義居民常來散步等等的生活場域,不過水池早被填平成大草原。現在,葉育鑫想藉著這件作品將參觀者抬至一個高度,走在這座有屋頂、類似竹橋的裝置之上,將產生隧道式的視野。至於人們是否能透過「橋」的方式與隱喻,與這片場所的過往時光對話,他是持開放態度、交由觀者自由詮釋的。

由於這座竹構建於土坡上,團隊當然也先確實測量了裝置範圍的高度變化,仔細考量竹管接點與地面的關係;基礎座是鋼筋混凝土,整體結構也經由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精密計算。總之,就是以正式建築的高規格來設計與施作。雖然葉育鑫與同仁是近期才開始參加自然建築工作營等相關研習,好對竹子這一類材料多點認識、縮短設計與施工的距離,但葉育鑫仍有信心,以這一次已擁有天、地、壁的竹構造出發,將來不無可能發展出真正的竹建築。

現在的《竹粼》已有令人驚喜的大量體,但他誠心建議最好無須一次太多人同處這隧道式空間,好得以更細緻地、更直接地,用體感感受竹子的微妙彈性與魅力。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走在這座有屋頂、類似竹橋的裝置之上,得以更細緻地、更直接地,以體感感受竹子的微妙彈性與魅力。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葉育鑫建築師腦海中的竹構模樣
────────

Green Media 《竹粼》有多種彎曲的竹樑,請問施作時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葉育鑫 我們最早設計了兩道很長的竹樑,作為縱軸向的結構固定,但余偉智發現那是多向度的彎曲,竹子做不到。原來如果想加強竹子的曲度,只能單向度,並無法繼續多轉彎,竹子又不像木頭可以成為工業化集材,後來我們就改以其他方式完成竹構的縱軸固定。但竹子能完成木材、混凝土等辦不到的事,這次經驗讓我覺得,竹構有點像「逆向的構築」。

Green Media 請問你為什麼覺得竹構是「逆向的構築」?
葉育鑫 當代建築常出現先進的材料、極度精準的工法,多半越來越追求精緻細部,造價也越疊越高。不過,運用竹材不是有高科技就做得到。這一年來我遇到很多蓋土屋、竹屋等自然建築的素人建築師,他們都有對材料的直覺,對空間的體感經驗也都非常特殊。這讓我反思,到了工地其實可以放鬆一點、順著材料,這是我將竹構這一類建築歸為「逆向建築」的起源。

────────

 

圖片名稱

竹粼
設計團隊:初樸建築師事務所/葉育鑫、范聿睿、黃承賢、簡行知、曾伃聰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工程顧問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陳怡彰
施工團隊:仲夏夜竹工坊/余偉智、余岳佑、林鈺展、林辰祐
燈光施作:承逸照明企業
尺寸:長9m×寬5.5m×高4.4m
材質:孟宗竹(高溫乾燥)、桂竹(高溫乾燥、水煮殺青)、竹片、防水布、麻繩、金屬鐵件、廢棄實木邊材
展出地點:嘉義製材所園區(嘉義市東區林森西路4號)

 


[專題]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開展時間:2021.10.22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業園區/每週三至週日09:00~20:00(特別開放夜間時段至2022.1.10)
嘉義竹崎車站/每日09:00~21:00
⌖ 竹構模型展 & 臺灣竹.潮: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每日09:00~21:00(展期至2022.01.10)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承億文旅集團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