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首頁專題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構竹林鐵新生代05】成功大學建築系:竹聲築影,隨著火車節奏擺盪出的山林韻律

【構竹林鐵新生代05】成功大學建築系:竹聲築影,隨著火車節奏擺盪出的山林韻律

2022.03.01
圖片 - 見各圖圖說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見各圖圖說
────────────
成大組以原本五分車的外型回應基地過去行駛於阿里山鐵道的歷史涵構,以垂直的系統回應人對竹子本身的感知體驗,和空間的模矩讓使用者能在作品中的空間體驗能達到大自然舒適的感受。在格子系統中,以視覺與動線的設計挖出虛空間,在小小的台車上能跳脫出裝置的局限,形成能體驗的空間;以竹子的聲響裝置,放鬆體驗者的心情,也提升空間與人的互動與對話。
────────────

Program
竹聲築影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長8.5m×寬2.1m×高2.4m
孟宗竹、桂竹、黑綁繩

圖片名稱
(攝影/蔡坤龍)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四面的開口與若隱若現的縫隙表達竹林的原始自然感,並藉由彎曲部分的竹子推翻與以往對我們對竹子的感知,進而暗示可活動區域以及引導觀看的視線。配合與結構合為一體的聲音裝置彷彿讓竹子開始呼吸,並讓觀賞者、裝置以及環境開始產生互動。此外,也透過裝置中的各種尺度模矩,使人能自然的站、蹲、坐、趴,以自己的方式體驗我們的作品,呈現人們在竹林中自然休憩、漫遊的意象。(文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理性計算結構、感性活用材料

「竹聲築影」,是成功大學建築系組參加「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的創作。他們長達48頁的作品簡報不只有設計概念,從實體模型、施工進度、載重計算到預算估計,無一不足。這群學生去年春天參加竹構工作坊時,還是大一新生呢!自竹崎車站基地勘查開始,他們非常理性地藉著此展,逐步實踐一年多來習得的建築理論與竹材工法。

帶領該組的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楊詩弘說明,由於固定竹構時不能破壞台車,他們觀察到可以利用車子兩側原來的鐵環,將「竹聲築影」竹柱插入環中、綁緊,再在車底下以橫桿連結兩側主柱;如此一來加上竹構自重,應該夠撐住裝置。但每台車的鐵環間距有微妙差異,如果換車,精密施工圖得重畫了。因此團隊希望策展團隊指定某節平甲車讓他們裝置後,就不再改變位置。

圖片名稱
上:裝置與小火車車廂相仿,宛如另一種形式的小火車重生。下:團隊利用車子兩側原來的鐵環,將「竹聲築影」竹柱插入環中、綁緊。(攝影/田御銓)

從基地到量體,完整結合林鐵元素

這座全竹裝置自重的確驚人,尺寸也是6件作品中最大,創作者以數量極多的竹管格狀堆砌、占滿了平甲車。不過它的大小並非無來由,而是約與小火車車廂相仿,連其中狹窄走道都模擬。同時,策展人許倍銜解讀,這件竹構也像是一群竹子累積而成的山坡,中央且挖空為隧道。

似山際線的弧型穿插在裝置上方與立面,由彎竹來實現,鏤空「屋頂」則由亂編法的竹片鋪成;加上竹管特別選青竹,並只取用黑綁繩以避免視覺干擾,整件裝置由下往上望頗有竹林之感,光影灑下時更具若隱若現之美。

圖片名稱
似山際線的弧型穿插在裝置上方與立面,由彎竹來實現,鏤空「屋頂」則由亂編法的竹片鋪成。(攝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這麼看來,「竹聲築影」方方面面呼應了基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意象,以及展現竹構工作坊所學。而且除了融會地域涵構,成大組也對話了與展覽列車周邊的微環境。學生謝侑呈說,他們先將出入口想好,入口面向人行走而來的木棧道,另一端出口則面向下一列車。穿越他們的作品之後,順道就能跨上擺放下一件竹構的平甲車。

圖片名稱
入口面向人行走而來的木棧道,另一端出口則面向下一列車,空間具有虛實交錯的空間感。(攝影/左:蔡坤龍;右:林雋雅-臺灣竹會。)

不只蓋竹構,也「建築」聲音

雖然現在還不能進入這座裝置,但成大組為這個動作準備著,想利用竹構中各種尺寸限制的虛空間,促發觀者或站、或蹲、或坐、或趴、甚至爬的互動體驗。包括能發出聲音的竹風鈴與竹琴,學生也將這些「樂器」和結構合體做出來了。

構築「室內」以竹管組合的竹椅和吧檯,隨手拿個工具就能敲出聲音,是有點像揚琴的竹琴;兩端開口上方垂直、彈性懸吊的竹管群,則是有風即會叮噹作響的風鈴。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構築「室內」有以竹管組合的竹椅和吧檯,以及有點像揚琴的竹琴和竹風鈴。團隊將腦中的奇想化成實際的構築。(攝影/蔡坤龍;設計圖面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提供。)

謝侑呈說,「我們想打造一座隱藏在森林、竹林裡的空間,可以隨興漫遊、操作樂器又能愜意休息,是好玩的地方。」

無論能不能進入「竹聲築影」玩一玩,結構都很重要。學生慎重引用了《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法條,計算出竹材總質量(體積×密度)高達16016 kgf(公斤力),再推估載重與安全等是否達標。「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策展人、資深結構技師陳冠帆僅協助提點,其餘一切演練基本上是學生在大一結構課學到的。成大組就是這麼理性地思考竹構。

圖片名稱
(攝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理性與感性兼具,可用又好玩

無論如何,從亂編成形的仿竹稍、竹樂器到吧檯,骨子裡他們仍有浪漫的一面,楊詩弘也非常鼓勵學生走「可用又好玩」的路線。他說,想想從前的竹鞦韆等,生活中常有特定機能又能引發童趣的竹作,讓人喜愛它。現在何不再以這種直接體驗的方式,重新接觸曾經很熟悉、後來變陌生的竹材呢?

單是想像,如果載有竹構的平甲車真的開動,「竹聲築影」將伴隨著竹風鈴聲與輕晃感,變身為「竹的移動城堡」,嘴角都上揚了。

圖片名稱
想像有一天平甲車開動後,「竹聲築影」將伴隨著竹風鈴聲與輕晃感變身為「竹的移動城堡」。(攝影/田御銓)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感性面對竹子等天然材料
────────

Green Media 去年4月先舉行的竹構工作坊,資深師傅教授的、連結竹材的方法很多。請問貴組為何只取用綁繩? 
楊詩弘、謝侑呈 這是為了避免太干擾作品竹林般的天然感。由於這座裝置節點近200個,如果再加上其他金屬構件,視覺會變複雜;繩綁是傳統工法,一樣有致敬意味。但選擇這種工法,「竹聲築影」就沒辦法預組,只能現場施工。從備料、烤竹到綁紮等等,工序與人力都得預先計畫。不過正面思考的話,能有那麼多節點練習,大家也越練越熟了。

Green Media 楊老師長期研究建築的生命週期管理,請問竹材在這方面能幫上什麼忙?
楊詩弘 一直以來希望能「量化計算建築物本體終生的成本及環境負荷,並運用長期修繕計畫與碳足跡評估方法,探討減少碳排放與降低維護金額的可能性。」竹子碳足跡遠比石化材料來得低,不過竹子還必須驗證耐用性,就看你蓋建築要選高碳排、撐得比較久的,或是低碳排、生命週期比較短的。而竹子如果有系統地砍伐、構築,也是可以量化研究價值的。大家仍然能加入感性層面來看待它,天然材料對比人工材料,前者在各種情境上都很有趣;我們因此很希望藉著實作讓學生多認識它、內化到設計之中。

────────

 

圖片名稱

竹聲築影
指導老師:楊詩弘
助教:吳松鎭、陳佩妤、林曉韓
設計與施工團隊:吳昀芝、杜昆翰、李芷沅、李弈璇、李曄舜、林子安、林孟萱、陳嬿之、高靖媛、游邛希、黃浩洋、鄭崇明、謝侑呈
尺寸:長8.5m×寬2.1m×高2.4m
材質:孟宗竹、桂竹、黑綁繩

 


圖片名稱


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
New Generation
 

展出時間|2022年2月1日~2022年3月15日
展出地點|嘉義竹崎車站
策展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許倍銜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更多【構竹林鐵】專題文章:請點此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