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
[ Keywords of Food Education ]
【專題】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
這幾年,食農教育在臺灣逐漸成為一門顯學,除了農政單位積極推廣,加上臺灣關心食農教育的團體及組織,從摸索中逐漸凝聚共識,臺灣版的「食農教育法」也透過各方倡議以及努力下進行著。
在全球貿易自由,以及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時代,糧食供應穩定與否及價格是否劇烈波動,是各國政府都嚴肅面對的問題。過去農業推廣著重於農業生產端的技術輔導及行銷推廣,人與環境的距離疏遠,但如何讓消費端能夠關心經濟社會裡負責食物來源的農業、食品、餐飲相關產業,食農教育因此成為一座橋梁,亦可以說是農業政策的根基。
以國產標章食材的推廣(如有機、產銷履歷)為例,在推動生產端教育工作的同時,消費者若也同等受到相關的知識教育,了解有機種植對環境友善的意義,並透過消費者對食物的選擇、認同、延伸對農業的關懷與消費行為的改變,回過頭亦會促使農民意識到市場需要的生產方式,對農業結構產生良性的正向循環。
本書介紹的九位食農相關專業人士所闡述的理念,也都關乎―如何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並試圖實踐與生產者以及環境的「共好」生態圈。從這些分享中體認到其實「食農」更該是一種素養,換言之,食農教育的目標並不是培養未來的農業後繼者,而是以培養學習者的食農素養為目標,透過對生產者、消費者乃至廣大社會大眾的意識喚醒,完成農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也才能達到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與農業永續發展的目的。
城鄉共好
在地文化× 鄉村經濟× 食農教育
在專業分工的系統下,城鄉關係愈形疏離,而城市生活又因人口過度密集,交通居住條件壅塞不適,生活費用高昂,節奏飛快充滿壓力⋯⋯。
其實,飲食就是連結城鄉的橋梁。飲食,不該是件孤獨斷裂的事情。作物生長採收、包裝運銷販售、食材烹調品嚐,需要陽光、空氣、水與萬物眾人協力合作,才能成就一份餐桌菜餚。
如果我們對餐桌飲食有多一分了解,在市場裡有多一句寒喧,對地方農業給予多一份支持的經濟力量,透過食農產業鏈連結城鄉經濟,食物不只能療癒味蕾安頓身心,更是支持城鄉均衡共好的重要支柱。
▎陳玠廷/在每一次的消費中多想兩秒鐘!食農教育下的「相對好」哲學
閱讀全文: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61&mid=515
▎袁櫻珊/以愛入味營養滿分,陪孩子成長的家庭便當
請見《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原書
文化共學
生活記憶 × 文化傳遞 × 種子保育
大家記憶中,是否都有道懷念的「家鄉味」呢?可能是閩南臺菜的爆香提味,也可能是客家醃漬的深遂餘韻,又或者是原住民小米文化的部落記憶。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遠離家鄉求學工作,四季遞嬗與身體勞動節奏脫節,傳統食物滋味只存在於遙想長輩的回憶裡。也許生命中某些特殊的機遇或時刻,這份思念能化為行動,在情感的連繫中,回頭找尋生命源頭或傳統生活樣態。
也許我們能回到山村學習傳統作物種植與保種, 又或者我們繼續在城市生活,而開始拾起鍋鏟與節氣釀漬。記憶像把鑰匙,開啟食物的五感體驗與文化學習之旅。
▎洪愛珠/網購當道,上菜市場老派採買之必要
請見《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原書
▎藍保•卡路風/把小米「種」回來,傳承部落飲食的品味
閱讀全文: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61&mid=516
環境共生
生物多樣性 × 水土保持 × 海洋永續
生於海島臺灣的我們喜歡大啖海鮮料理,然而,多數人對海洋生態卻是相對陌生。近年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棲地的破壞,以及捕撈過度等問題,陸續造成漁業資源枯竭的危機。二○一五年,臺灣漁業更因被國際認定有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 IUU)等行為, 一度被歐盟列為黃牌警告名單。
如果消費者對海洋生態與海鮮文化能有多一些認識,將大大有助減緩海洋與生態危機的惡化,包括瞭解捕魚方式與低碳在地魚種,支持生態友善的養殖業者。別小看餐盤上魚肉蛋豆奶的選擇,選擇人道飼養、生態友善食材的日常決定,不但能促進環境永續與生物多樣性,也是對符合永續生產原則農漁民的溫暖支持。
▎黃紋綺/吃對海鮮,每個人都可以守護海洋環境
閱讀全文: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61&mid=517
▎邱經堯/打造生態系養殖,育成美味的安心水產
請見《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原書
風土共食
地產地銷 × 在地加工 × 產地到餐桌
臺灣糧食自給率長年在三成左右徘徊,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大宗雜糧(黃豆、小麥與玉米)幾乎仰賴進口供給,主要做為家禽家畜飼料之用。原有本土雜糧耕種則因國際貿易競爭,不具規模經濟與成本效益,農友寧願選擇申請休耕補貼,導致大片耕地荒蕪,傳統油車間的花生、芝麻香氣在記憶中淡忘,在地黃豆加工釀造食品更形難尋。
近年由於食安事件頻傳,重新讓消費者思考飲食溯源的重要性,二○○八年全球糧食危機與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導致全球進出口供應鏈大亂。過去所重視的生產成本不再是唯一的經濟考量,人們重新思考本土視野及替代方案,兼顧在地供應與友善環境的雜糧復耕行動在各地開展。細細品嘗一口本土非基改豆漿豆腐或醬油吧!你能察覺各地域與品種差異而生成的多元風土滋味嗎?
▎陳耀訓/用嶄新的臺式麵包,鏈結烘焙業與在地生產者
閱讀全文: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61&mid=518
▎徐仲/尋味獵人,只為找回餐桌上的臺灣味
請見《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原書
本文內容節錄自《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
出版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策劃:陳玠廷、蘇之涵、陳慧蓉
執行製作:綠媒體─雨禾國際有限公司
01
《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限量免費拿取地點
A|好土:home to
一間關於地理. 人文. 食物及記憶的小書攤,一個向社區及人群涵容的活動場域。當然也有好喝的咖啡、茶飲和慢慢增加的小點心。
每週五、六、日12:30~18:30營業|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2巷20號1樓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5%A5%BD%E5%9C%9F-home-to-107108154445359
B|淺山綠植物書店
開在鄉間的植物主題書店。書/ 植物講座/ 植藝課 / 親自然課。供應咖啡,茶飲,低消150元。
週六日11:00~18:00營業,平日預約,早午餐需預訂|google導航: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93號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lantsCreateLife
C|水木書苑
在蟲鳴鳥叫花香樹海還有不少汪星人和喵星人的清大校園裡,在書香縈繞的氛圍中,在藝文活動訊息充滿的空間。還有更多視角,等待你發現。
平日9:00~19:00、週末10:30~19:00;7、8月暑假營業時間同週末|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清華大學風雲樓一樓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THUBOOKS
D|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新店IKEA
一群連結著土地、生態、農夫、餐桌的社群所建立的有機人文新市集。
尋常每週六在台大蒲葵道開市,疫情後目前每月第二和第四週在新店IKEA與您相見。
每月第二和第四個週六日早上11:00-18:00|新北市新店區中央路159號4樓 (小碧潭捷運站旁)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ganicfarmersmarket/
02
留下你的食農關鍵字,書直接郵寄到你家!
(活動已結束)
① 於Green Media 此篇貼文 底下留言:「我的食農關鍵字是 #(自行填入)」
② 填寫收件資料於此份表單:https://forms.gle/EE1NwcTCHwm9v9XFA
③ 等待郵差將熱騰騰的《每日餐桌的#食農關鍵字》送到府!
⠀⠀⠀⠀⠀
◪ 什麼是「食農關鍵字」?
任何你對食農的想像、實踐食農教育的方式、對吃的堅持、對土地的愛護,都可以是你的 #食農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