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 農業發展 x 地方發展 ]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首頁專題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04】農業環境變動之下 小農的因應策略與創新機制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04】農業環境變動之下 小農的因應策略與創新機制

2024.09.19
圖片 - 黃衍勳
文字 - 張宸邦、黃衍勳
文字 - 張宸邦、黃衍勳
圖片 - 黃衍勳

糧食安全與穩定在當今被視為重要課題,其背後關係到農業生產的供應力。因此,除了表面上的經濟活動,還涉及其他問題:如何取得必要的資金和技術?作物收成後,應該去哪裡銷售、找通路?是否需要加工?

本場論壇聚焦於農業創新變動環境下小農的因應策略與創新機制,並邀請了微醺農場的徐于婷,以及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理事主席馬聿安,分別就小黃瓜和大豆種植上的經驗進行案例分享。

面對各項嚴峻挑戰 微醺農場的小農新路徑

微醺農場位於雲林水林鄉,是以販售小黃瓜為主,並且以智慧農業為理念的有機農場。創辦人黃衍勳最初返鄉協助父親的鰻魚養殖與爺爺的農務,希望能為家人找到更好的生活,卻漸漸發現村子勞動人口嚴重外流,就業機會不足的情況下,很難留住年輕人。於是他開始打造溫室和建立自己的滴灌系統,透過人工智慧與半自動化系統的電腦程式管理每個區域農作物的養分。在轉型的過程中同時尋找政府資源,並探索農場創業創新的可能。

代表微醺農場前來分享的徐于婷表示,農場起初面臨到知識、技術、資金的挑戰。舉例來說,溫室一遇到蟲害會快速地散播,等到發現才用藥肯定會來不及,當他請教身邊的農友時卻常常碰壁,「農民也是創業者,所以他們也不一定情願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know-how。」徐于婷解釋。

儘管黃衍勳找到願意合夥、投資的人,湊足了400萬的創業金,卻仍須在一開始找出有效的產銷整合,在蓋出溫室種出小黃瓜之後,要賣到那裡去成了最核心的問題。為了找出自己的通路,微醺農場將合作農場、拍賣市場、大盤、加工廠等所有角色及銷售路徑劃出來,計算每個環節可能被抽成或價格波動的風險,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行銷方式,包括一條龍的直銷給消費者。

「不論走哪一條路徑,穩定供貨都是前提。」徐于婷說道,這也是微醺農場選擇小黃瓜作為主要作物的原因。每三個月為生命週期的小黃瓜,一年能夠種植4次,也讓微醺農場能夠在人力分配上事先做好規劃。除了穩定供貨,微醺農場也致力於小黃瓜的分級加工,以直徑、長度、彎曲程度分成A、B、C三個等級,而每一個級別都有鎖定的目標客群,不會因為落在B級就失去價值。

微醺農場農田
穩定供貨是小農常遇到的困難之一,微醺農場利用作物特性和產品分級,充分利用每份資源,度過供貨難題。

受法規拘囿 微醺農場以小型智慧農業突破難關

在法規的部分,微醺農場也面臨到不少挑戰。儘管食農為目前農業政策核心精神,當前法規卻不允許食農體驗的設施設備,像是蓋廁所,或接待旅行團。另外,青年從農就業貸款上有一個詬病已久的法規限制,貸款人在還貸款期間,必須維持農民身分,如果有農業以外的其他收入,必須低於基本薪資一年的額度(2023年為28萬)。政府希望這筆貸款能真正用在農業用途上,這樣的立法精神卻變相地讓青農處在一個無法運用自身優勢快速還貸的狀態。徐于婷認為,法規在智慧農業、休閒農業興起的時代,仍有許多需要修正、與時俱進的地方。

微醺農場今天成長為8個衛星農場、5公頃的溫室,短中期人力可以達到30~40人,每日銷售達500~1,000公斤的規模,徐于婷表示,微醺農場從穩定供應、分級加工到人才栽培,過程中努力找出自己的方式,現在也召開課程讓對智慧農業有興趣的人前來學習,而大多數的學員是來自各縣市的農夫。智慧農業的成本可高可低,舉例來說,使用PLC自動化環控系統,從開發到產銷需要花費30~50萬,對一般農民來說成本算高,但從單晶片遠端操控開關水閥或排程作動的設備等,從這些門檻較低的設施著手,對於入門者而言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徐于婷表示,未來微醺農場仍會在知識拆解、經驗分享上努力,讓農民縮短轉型不可避免的陣痛期,一同在智慧農業的道路努力。

微醺農場智慧設備
從門檻較低的設施著手,對入門者而言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小農不怕規模小 中都找到國產大豆利基點

馬聿安於2009年開始從農,從僅9厘大小的水稻田開始,當時的背景是國家開始推動青年從農計畫,不過馬聿安意識到農夫已不同以往,如今必須關切種田以外的事物,包括耕地、地景要什麼樣的型態,甚至要思考農產品在整個產業的上下游、加工的關係。開始往這個角度思考後,他同時意識到整件事的複雜程度是無法自己一人完成的,於是開始找尋組織化的可能,並於2015年和其他農友共同成立「保證責任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表示,小農最大的問題不是「小」,而是面對許多複雜的挑戰,如自由市場、國家、氣候問題,自己沒有管理能力,也沒有尋求組織化的欲望。

臺灣的土地、氣候其實相當適合種植大豆、雜糧,但以往大家忽略這點,選擇國外的黃豆。馬聿安也逐漸意識到國產大豆的自給率不到1%,在追求糧食自給率充足的目標下,這是需要去改善的。除了自己本身改作之外,他也透過「中都」的力量,開課印手冊讓附近的農民一同來學習大豆怎麼種、品質如何保持穩定,這中間牽涉到採收狀態、人為操作、地區氣候,透過較小的機器模型來篩選,每一個單位把雜質篩選掉。

種植
面對市場和環境的多重挑戰,小農需要組織化的管理。

重新思考雜糧復耕的價值 中都帶領小農建立自己的社群

早期非基改運動之下,「食農教育」扮演與社會大眾溝通的關鍵角色,成功讓現在消費者前去買大豆相關產品都會留意是否為非基改。但目前國產大豆價格缺乏競爭力,在進口黃豆成本比較低的情況下,消費者又只認有機跟非基改黃豆,讓國產的價值被丟在一邊。馬聿安表示,在250萬噸進口的黃豆中僅有9萬噸是非基改的,在國產與進口、基改與非基改之間做選擇,也意味著食農教育有持續進步的空間與動力。重新思考雜糧復耕對臺灣社會意義,需要持續推動食農教育,找出新的附加價值來面對消費者,避免最終只靠價格取勝。

在大豆的加工的部分,目前如豆腐、豆干都是常見的加工品,現在全聯白色豆干只進中都的白玉豆干,甚至打敗進口大豆。馬聿安認為,許多時候危機即是轉機,儘管現代人米越吃越少,除了想方設法尋找新的米加工製品刺激消費之外,還要同步種植雜糧,才能避免稻米過剩的問題。

最後,馬聿安分享拉古拉姆.拉詹所撰寫《第三支柱》一書中得到的精神,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他認為國家、市場要來調控彼此間的距離,兩者不能太靠近,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第三支柱,也就是社群,這也是為什麼中都在乎的是資源整合、提供誘因,讓小農能夠有自信地說出「自己不只是小農」,讓農夫夥伴們意識到永續發展、風險成本控管不能單靠政府,自己也能做到。在這樣的精神之下,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也在2022年成立且辦理第一屆年會,希望能夠將國產大豆的自給率從1%提升到10%。

食農教育
推動食農教育、建立自己的社群,是國產大豆永續發展的策略之一。

危機即轉機 青農的因應與創新

面對未來不斷變動的世界,在氣候危機、全球化和戰爭的威脅下,找到更有效率、永續的方式來推動糧食自給率是勢在必行的目標。微醺農場在雲林水林鄉透過技術創新,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創新來尋找另類發展途徑。而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則讓我們意識到國產大豆的重要性,以及長久以來所面臨到的挑戰。兩個案例皆反映了農業領域的挑戰和機會,以及我們未來如何解決糧食供應潛在的問題,並且找出因應策略,才逐漸在漫長的從農道路上開闢新土。

儘管過程中看到兩位青農在資金、技術、法規上屢屢碰壁,他們仍秉持著實事求是、求進步的態度,希望能和其他農友共好,無論是透過組織化、開課教學、有機契作,在緊密的互動與合作下,讓小農團結壯大,這樣的精神著實值得學習。也希望未來政府在智慧農業、食農等法規上能夠盡快跟進,補足法律的缺漏,成為這些努力創新轉型的青農最堅強的後盾。

小農們合照
農友間的互助合作,成為小農因應危機的堅強後盾。

|核稿編輯:邱瑪姬|


圖片名稱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Green Media 綠媒體

※歷年論壇資訊以及最新舉辦情形,請見「當代農政議題論壇」官網
網址:https://aprcworker2.wixsite.com/agforum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