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 NEW FIELD ]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首頁專題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構竹林鐵02】建築師的竹構會議:竹構築的「接頭」大變身!7組建築團隊,7種意想不到的接合設計(下)

【構竹林鐵02】建築師的竹構會議:竹構築的「接頭」大變身!7組建築團隊,7種意想不到的接合設計(下)

2022.06.09
圖片 - 各設計團隊
文字 - 各設計團隊|整理:馬萱人
文字 - 各設計團隊|整理:馬萱人
圖片 - 各設計團隊

\ 前情提要 /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在甘銘源和李綠枝建築師的努力下,由臺灣竹會開啟為期三年的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第一年邀請結構技師陳冠帆以「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為題,由六組建築師在嘉義製材所、嘉義竹崎車站,以竹構築來建築相關公共設施。

而2022年構竹林鐵新銳展,再次由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陳冠帆結構技師作為總策展人,邀請7組建築設計團隊,帶來嶄新的結構方案:7組設計師將重新看待「接頭」,如何從構築中最微小之處發展出全新的竹構空間體驗?同時探索竹材的再利用與創生,以及採用新結構手法的可能性。

7組建築師團隊皆已選好位址,並有初步方案,本次會議即是就此提案,與策展團隊來討論各組方案的可行性。

設計選址:嘉義車庫園區、竹崎車站、梨園寮車站、水社寮車站、十字路車站

✤ 陳建同設計師、王識源+盛郁庭+盧彥臣設計師、張家維建築師提案看這裡:
【構竹林鐵01】建築師的竹構會議:竹構築的「接頭」大變身!7組建築團隊,7種意想不到的接合設計(上)

圖片名稱
參展的建築師至嘉義阿里山林業鐵路沿線車站場勘。

04
───────
螢河月台

地點:梨園寮車站
提案人:陳華志+陳昀靖 設計師/華志聯合設計制作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Concept.概念提案| 

圖片名稱

在無人招呼的螢河鐵道站,月台成為一座等候夜晚到來的「月之台」。如同動畫《となりのトトロ》下雨場景中,龍貓頭上的蜂斗菜葉(フキ)。讓停留的人在微風吹拂、落雨聲、或等待螢火蟲出沒時,衍伸出親密的空間感受。

圖片名稱

10坪左右的「螢河月台」,緣簷為高90至190公分之雲朵封閉線,緣側內為高110至290公分連續起伏空間。剖竹後的孟宗竹片(5.5至6公分),在疊合加強結構後、可以呈現線性開展、自由彎曲的傘型拱圈。

拱頂上利用長短不等的竹片竹束連結成傘拱簇群,屋面以桂竹雙片疊合,形成交角120度的編織構面並與農膜構夾具貼附後,形成高低起伏的天幕。輕盈篩落陽光、遮風避雨。

 

Special.創新接頭| 

圖片名稱

在梨園寮車站站體與大樟樹間空地,利用竹片構築一停留場所、形構如同蜂斗葉脈的維管束由下而上開展,簇群而生、輕盈、明亮的天幕。「螢河月台」由全竹片構築,利用拱圈與曲面之接合、形成輕盈的簇群葉棚,作為本案創意發想。

策展團隊回饋|
「螢河月台」選址很浪漫,竹構對小車站、森林與山形也都有呼應之處。但最大的挑戰是,這是什麼樣的構造系統?摺板該如何做出來?難道要做成竹子的直交式集成板(CLT)嗎?
建議先將這座竹構的結構形式理清楚,並且用最直接的方式用竹條做一個尺寸1:20的模型,若覺得穩固便比較沒問題。很難,沒錯,但就是難才要做。
~~~~~~~~~~~
● 竹構設計Tip ● 
建築師想讓竹構方法單元化,不妨試試看一個單元只一把傘,傘柱與傘架各自都很明確,幾把傘再靠在一起、以接頭接合,也許有機會實驗成功。
~~~~~~~~~~~


05
───────
林-鐵-編界

地點:水社寮車站
提案人:黃卓仁建築師/丁尺建築師事務所、黃介二建築師/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Concept.概念提案| 

圖片名稱

籌備參展初期,我們在阿里山森林鐵道沿線場地勘查時,順路在水社寮站附近的林道走了一會。發現等候小火車的木平臺邊有一道滿陡的台階和步道,看起來存在已久,不太像為了觀光而興建的。

圖片名稱

此外,站旁的竹林有著自然界的線性,鐵道則是人為的線性,再加上後方山際線,共同形塑出一種空間感。

倒下的竹子之間,又彷彿擁有構成竹林的自然接頭:例如一根竹子倒了、被仍在生長的好幾根竹子夾住,彼此產生的摩擦力有很大的強度,這樣的構造方式很有意思。

圖片名稱

所以我們想試試以傳統竹藝的輪口編概念,將那些線性以竹材編在一起,成為「林-鐵-編界」的次要結構。

主要結構是竹製懸臂,彈性且輕量的面層則預定採用溫室黑網和透明防水布。整體而言,我們計畫讓這座竹棚呈現一種被風掀起的飄動感。
 

 

Special.創新接頭| 

圖片名稱

為了讓結構穩固,將會運用cable拉桿構件和對鎖的鐵件。關於策展主題「重新看待接頭」,我們甚至有個奇想:防水布是不是能多重綁紮、固定在現有的竹林底部呢?這也是某種編織了。

策展團隊回饋|
輪口編是常見的傳統竹容器編法,但是想在大型竹構築這樣直接上、下編織,難度頗高。在「林-鐵-編界」的草案設計中,從某個端點到另一個端點,竹材上來、下去的距離又滿短的。
此件作品中的結構竹構件距離非常長,竹構邊緣很容易掉下來,這種變形很難控制,有點勉強竹子。也許要順應竹子的天性,改用綁繩的方式?竹有竹的結構規則,照著規則走就可以撐得住。
~~~~~~~~~~~
● 竹構設計Tip ● 
若硬是要編織也可以做到,改用比較小的竹子,然後量多一點。竹徑變小,就能在短距離之內達成想要的變化。
~~~~~~~~~~~


06
───────
無門之門。入山門

地點:水社寮車站
提案人:鄭博仁 設計師/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Concept.概念提案| 

圖片名稱

我們到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勘查場地時,搭的是開放的台車。有趣的是,10個路人有9個會跟大家揮手。我因此發想,想在山邊創造一座竹構候車場,讓體驗者與自然、體驗自然的其他人等等,偶然遇見,相濡以沫,也相忘於人生。

這座沒有門的「門」,造型是由幸運餅乾衍伸而來,也和倒立的ㄇ字型空間相似,但它和真正的山門廊道不會長得非常像。彷彿餅乾的造型其實正是變形拱式的互利結構,介殼也是竹編,分為上層(皮層)與下層;鋼管這項複合媒材則作為基石,與竹材共同形成整體構築。

圖片名稱

入了山門就應該好好地觀看自然,那麼,應該在哪裡觀看最適合呢?我們期待參觀者在「無門之門。入山門」這座竹構中,能遠眺也能停留。不過主辦單位的指定基地有點侷促,希望有機會將這座竹構改裝置在水社寮站中更適合的地方。這正是建築設計必經的溝通過程。

最終,我們期待這座竹構能達到「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意境,也成為人們由此入阿里山原生林相時,自然的虛擬起點。

 

策展團隊回饋|
這座構築跟基地的關係很明確,水社寮站的確是林鐵真正上山的起點,自然植生從這裡開始比較豐富、原始了。不過,指定基地和既有建築物靠太近了,「無門之門。入山門」是類似薄殼的結構,最好周圍空曠一點才會漂亮。
我們明白建築師已經提出更理想的基地選擇,像是水社寮站中、圓弧形鐵道區的中心點,雖然在這裡做裝置觀眾不容易直視到它,但他們在周圍不同的點繞行時,反而有更多機會看到這座構築。然而這些備用基地可能是私人用地,我們一起溝通看看,希望讓「山門」有更適合的展示基地。
~~~~~~~~~~~
● 竹構設計Tip ● 
類似薄殼、變形拱式的互利結構,造型較為自由,自然需要找個相對自由的地方。建議選擇空曠一點的基地才會漂亮。
~~~~~~~~~~~


07
───────
十字路
(後改名為《CROSS X――十字路》)

地點:十字路車站
提案人:洪和培+謝欣曄+蔡易庭 設計師/本事空間製作所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Concept.概念提案| 

圖片名稱

從來吉、特富野與達部落邦下山的人,行走阿里山公路的人,以及搭乘森林小火車的人,實質交匯點就是十字路站;它也是所有的林鐵車站中,與阿里山公路最近的站。

圖片名稱

 

人行道、大馬路和平交道在此成為大十字路口,不少人在此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再走。作品基地原來有一個攤販,只是即將結束營業,我們因此能在攤販的位置上,打造一座竹棚架。

桁架是穩定的,柱子部份我們則計畫採取自由的狀態去落柱,希望能模擬原始竹林的錯綜樣貌,遊人可以在竹構下自然穿梭、活動;也會放一些竹椅讓大家在這個十字路口,有個轉圜與歇息之處。


 

Special.創新接頭| 

圖片名稱

工法上,台灣竹材有個比較特別的模式是包管工法,因為我們的竹子是空心的,才可能做成立體十字狀的包管。它的做法是,先把竹子切削一部分,慢慢燒烤去彎折它、中間再挖出孔洞,這個洞就可以穿進另一根竹子。這些包管結點以X、Y軸兩個向度,持續、重複地延伸,預計就能形成堅固、巨大的竹構造。

策展團隊回饋|
選擇竹包管工法是很棒的構想,這的確是台灣竹藝很大的特色。不過要把工藝的精準度施展到建築上,是很大的挑戰;且將它運用在這種尺度的大型構造,應該是第一次。
必須注意的是,竹包管精密度若差一點就差很多,便無法撐起整個構架的結構,必須與很厲害的工藝師傅合作,精確執行。此外,是否以預定的四方竹來做也還要討論,因為這種竹子取材不易,而且直徑大約只有5公分。我們要讓本事空間聚焦在這個任務,非常期待「十字路」能結合傳統竹藝與當代創新。
~~~~~~~~~~~
● 竹構設計Tip ● 
竹包管的優勢:它可以竹尾插竹頭、繞完一圈就結束,結構的穩定度夠,甚至有加分作用。
~~~~~~~~~~~


總結
───────

陳冠帆 結構技師/原型結構

圖片名稱

這兩年辦竹構展,就是希望站在結構的角度,讓更多建築人來使用竹子。根據大家之前的研究與實驗,竹子已經有很多種應用在大型結構上的方法,最常見的,是把竹子組成桁架,利用竹構件自身軸向的拉壓來完成受力傳遞的關係。因此最適合竹材的結構系統則是軸力系,例如施作成薄殼般的狀態,透過竹彎曲成拱就可以達到軸力的傳遞流暢,施工上只要小心彎曲竹子就能辦到。

重點是,建築不太可能只有單一的結構系統,都是複合而有變化的結構。而複合結構常帶有軸向拉壓、剪力、彎矩的行為,因此在消化、轉換力量時,可以試著以竹材帶出意想不到的空間效果。也就是說,結構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竹構是建築的一種,當然也能如此運作,繼續演化。

本次7組團隊各有專長,有人熱愛自己動手做,有人很會設計住宅、學校、餐廳、商店或是改良廚房衛浴;有人本來就擅長設計結構,還有人研究機器人!結構可以千變萬化,期待看見各組為當代竹構的接頭與結構激盪出的火花。以竹子做為面材,走向「∞(無限)」!


|核稿編輯:陳又瑄|


[專題]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STRUCTURE × BAMBOO // 構竹城市+阿里山林業鐵路

|| 7組團隊 × 7個全新結構方案 = 新的接合設計 ||

∞ 開展時間:2022.10.30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鐵沿線(北門站、竹崎站、梨園寮站、水社寮站、十字路站)
∞ 竹構模型展:嘉義製材所園區手編工廠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參展團隊|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王識源+盧彥臣+盛郁庭 設計師
與木製研/陳建同 設計師
原型結構/張家維 建築師
華志聯合設計制作/陳華志+陳昀靖 設計師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黃卓仁+黃介二 建築師
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鄭博仁 設計師
本事空間製作所/洪和培+謝欣曄+蔡易庭 設計師

(順序依照場域的海拔高度從最低北門站至最高十字路)

|策展人|
陳冠帆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吳蓓倫+陳佳宏  設計師

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